形意拳不傳之密之行(形)如槐蟲,起如挑擔

本文作者為恩師形意門下

行(形)如槐蟲,起如挑擔,連一塊兒說才更有意義。

先說起如挑擔。形意拳講究:起鑽、翻落、擰裹勁。它不僅在鑽拳、劈拳中有、五行各拳皆有,十二形中都存。起鑽決不是指先打鑽拳後下劈之,更不是先打鑽拳而後跟個劈拳式。

起鑽須先明《起》為何物?先說形,“起“應是指無方位、無先後順序的個概念,決不是指先、後。在拳應是指《動》。再,筒言下”意“,如說某人起了孬心,起了殺心。實際是《動》了孬心。那,起鑽是在說什麼?是在說《去》,是在說《擰》。那,落翻又是指什麼?落是說《下》嗎?否,應是在講《回》、翻是在說《裹》。 我學拳時恩師曾祥盡講過此道,老人家是個明白老師。而後我又聽到(據說是孫存周老先生與太極拳高師論拳道時講的)更為精妙,更筒單明瞭的一句話:裡裡、外架、中不讓。 我理解孫老前輩在這裡不僅僅是說了個交手時,守中用中原則。更是在講形意拳的起落、鑽翻、擰裡勁的妙用之法。

習形意拳愛好者,若基本能體悟明白了起鑽、落翻、擰裡勁,可以說是基本學會了形意拳的形,再練就應是功夫了。

總結下:起如挑擔。起在拳中講的是動《動》,每一動,(任何方向,不單指向上)就象挑擔子那樣,足下蹬,卯足了勁,上傳於腰,肩,首領起,眼,耳~~,一動即至!《起,是拳語》前輩們這話是在講拳勢。

拳語中:起 走 去 擰 裹 鑽 翻 回……等等。把這些字文解,套解拳,決無(誤)解。

中國跤,好象也有用此術語。如:走,起,過等等;相同喻意。(跤術沒學,字可能有誤,意思無錯)

再說行(形)如槐蟲。《行》《形》二字都有用的,目前看,尚有爭議。愚 認為都講的通,實際說的是一回事,無爭必要;所爭的都是字的表面含義,無從拳上論。我是較認可,行如槐蟲,(行,主表動作姿式,架式規矩,規矩到,意自成)。形如槐蟲,(形,主表意,意到亦可尋得拳架,久練之,架可入規)。

行如槐蟲,前輩主要是講:形意拳,打拳走勢,有其固有特點;是對步法,身法,規矩要求的象形化,以物喻拳架勢。

行如槐蟲,可以先簡單理解成,打拳走勢。做到步法身法必須合,達到形意拳規矩要求;即具有特殊性的《和順達態勢》。

形意拳中,墊步出拳,最能體現出,行如槐蟲之喻;練明此拳勢,稍一思,即解老輩拳人,《蟲之喻拳意》。此式一旦悟明,形意拳的上步,退步,順坳步,閃身步等等,無一即可立明。

戲解說下自悟陋解,文字解拳,定有缺憾。但凡練者,細思能明,拋磚引玉;練拳得靠譜,打拳要知勢。萬別去和扁擔較勁,更不要和蟲子過不去……打拳練功要有常識,應有自己見解,不要被我等老人迂腐帶歪。還是那句:讀拳諺,一定要往拳上靠~~。

人前行,無不是由身帶左右腳,互過足而往前走。打形意拳走墊步(跟步),是一種獨特的,上步起身前行法。欲前行,後先起(動),猶如槐蟲:節節相催,後推前動,身接後勢,前推頭領,步步為牢,勁力連綿,反覆而行,身步自然,自然而然,定成習慣,起身就有,身上步聯,起落順合,無丟不偏,手足相隨,似水滾滾,源源不斷……~~。

解拳譜,說拳諺,須首有拳悟,不認真練拳,貴為學者,也難講明拳理。

形意拳不傳之密之行(形)如槐蟲,起如挑擔

本人炮拳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