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被就業”,企業怎可把學生當偷稅手段?

高校學生“被就業”,企業怎可把學生當偷稅手段?

“我這三個月的工資去哪了,有一萬多呢?”據媒體報道,近日陝西西安高校多名在校大學生在個稅APP上查詢發現自己有在職工作,有工資發放記錄。但實際上他們從沒有接觸過這家公司。

根據學生提供的截圖,記者看到,他們供職的是北京一家建築公司,其中每月工資薪金顯示為4500元,“最早是大四的學生在外實習時發現的,我們低年級的學生一查詢,也是這樣”。

四五個班學生“被就業”,意味著這些學生的個人信息被洩漏,而冒用學生信息報稅,還存在冒用他們的身份信息辦理銀行卡的可能,否則實際收款人和“納稅人”不一致,就過不了財務關。這背後必然是一連串的漏洞和失守,既有高校學生個人信息的大面積洩漏,也可能存在銀行卡辦理過程的失守。

這起高校學生“被就業”事件,也再次暴露了高校信息安全、銀行卡辦理漏洞等問題,這些漏洞不僅可能侵害當事人的權益,也有可能給國家帶來損失。實際上,類似的情況屢屢發生,幾次的情況如出一轍。2018年,江蘇的常州大學懷德學院2018屆畢業生中,就有學生髮現,自己雖然還沒找到工作,但卻在一些企業已經成為了員工,並有了近半年的工資記錄。經詢問,

這一情況還不在少數,大量學生存在“被就業”的問題。

據報道,此次事件中,學生髮現問題後,將情況報告給輔導員,輔導員態度曖昧,讓學生自己處理,不負責任的態度溢於言表。涉及到學生個人信息大面積洩露,關係學生的權益,更暴露高校信息安全問題,學校當然不能坐視不管。

學校應當儘快調查“四五個班”甚至更多學生的信息洩漏是如何發生的,有無內鬼或者第三方機構倒賣學生信息,如果有內鬼倒賣學生信息,還應該嚴肅追求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如果是第三方竊取學生信息,更應該拾起法律武器維護學校以及學生權益,同時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堵住信息安全漏洞。

此外,這些學生不僅存在“被就業”狀況,甚至還出現了工資收入,這也就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即相關企業是否“借用”學生信息報稅,把學生當作偷稅漏稅的手段。我國新的個稅起徵點為5000元,而這些學生顯示的每月薪資為4500元,剛好卡在起徵點之下,不免增加了偷稅嫌疑。

2019年新的個稅法開始實施,首次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所得,綜合按年計徵個稅。實施綜合累計計算方法,對個人收入信息的掌握變的更加精準、全面。

以勞務費、稿費的發放為例,支付單位都會要求提供收款人的銀行卡號、身份證號、手機號,在這種情況下偷逃漏稅的難度更大,但這似乎並沒有阻止一些企業借用他人信息實施偷稅行為。

目前,已經有學生在個稅APP上進行了申訴,但涉及到個人信息洩漏以及企業疑似偷稅行為,顯然不能如此輕飄飄地處理。對於相關執法部門來說,學生的爆料以及媒體的報道是一封舉報信,明確指向北京這家建築公司的疑似偷稅行為,宜儘早啟動相關程序對這家公司的稅務情況進行調查,而不是旁觀學校的調查以及學生的申訴。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