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讀完了方方的日記後,覺得魯迅這妙文適合形容她,入木三分

高考結束後,筆者一度覺得魯迅先生的作品真的是背夠了,以後應該不會再看他的文章了。但走進社會後,我才明白:魯迅先生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是有道理的。

不少人讀完了方方的日記後,覺得魯迅這妙文適合形容她,入木三分

為何這麼說?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能用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來形容。渴望用精神勝利法擺平一切的阿Q、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祥林嫂、迂腐而不幸的孔乙己,每一個人物,我們都似乎能在生活中找到他們的影子。而最近,女作家方方也被很多人與魯迅小說中的一個形象對應上了。

很多人讀完方方的日記後,都覺得用魯迅的這篇妙文來形容她很合適,讓我們來看看是哪篇文章,這樣的類比有沒有道理:

不少人讀完了方方的日記後,覺得魯迅這妙文適合形容她,入木三分

魯迅先生是很善於寫雜文的,這篇雜文是先生的高水平之作。它寫於1925年,是一篇90多年前的雜文,如今看來仍是入木三分。從文字上來看,魯迅先生當時是十分憤慨的,看似全文都在說戰士和蒼蠅,實則是諷刺當時的一些小人。在魯迅眼裡,戰士就是為大家做貢獻的前輩們,他們為了心中的理想赴湯蹈火,在所不惜。而蒼蠅則是一群無所作為之人,他們看似沒做什麼壞事,但其精神內核是卑劣的。

不少人讀完了方方的日記後,覺得魯迅這妙文適合形容她,入木三分

文章的第一段,魯迅就先拋出怎麼樣的人算是偉大的人?與蒼蠅相比,戰士不只是體格上的大,更有品質上的偉岸。首句的英文指的是哲學家叔本華,這個名言出自叔本華的《比喻·隱喻和寓言》。第二段,則進一步說明什麼叫“後者距離愈遠即愈小,前者卻見得愈大”,戰士或許有顯而易見的缺點,但是人無完人。為了闡明這一點,在第三段中魯迅做了生動的對比描寫。

不少人讀完了方方的日記後,覺得魯迅這妙文適合形容她,入木三分

第三段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蒼蠅們是聰明的,它們總是善於找到人們的缺點,並把它放大。它們揭開別人的傷疤,得意洋洋,以為他們營營的叫聲裡傳遞的是真理。不得不說,這幾句的類比確實是入木三分的,將蒼蠅的醜態寫得淋漓盡致。那麼蒼蠅為什麼敢如此呢?魯迅先生也講得很清楚了,因為它們覺得安全。

最後三段,讀來令人十分解氣。蒼蠅的完美,是因為它渺小到大家根本發現不了它們的缺點;戰士的不完美,是因為他們的敢作敢為,是因為他們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所以就難免走彎路,也難免被人逮到把柄。然而兩者卻是有完全不同的兩類人,一個願意付出一切,一個只能在人家背後行些小人之事,由此魯迅得出結論: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不少人讀完了方方的日記後,覺得魯迅這妙文適合形容她,入木三分

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魯迅這篇雜文寫得是很有水準的。從文章的結構來看,先生帶著怒氣,選取了兩個極貼切的比喻,論述層層遞進,層次鮮明地向讀者闡述道理;從遣詞用字來看,也是十分考究的。比如文中“營營地叫著”中的“營營”二字,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一般不都是“嗡嗡”地叫嗎?其實“營營”二字出自《詩經》中的《小雅·青蠅》,這首2000多年前的詩作就是一首諷刺詩,魯迅這是拿先賢的話對蒼蠅進行諷刺,在很有力道的,這就是魯迅的語言藝術。

不少人讀完了方方的日記後,覺得魯迅這妙文適合形容她,入木三分

至於這篇雜文是否適合用來形容方方女士?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但筆者認為,從方方文字中的一些內容來看,確實是和文中的蒼蠅有幾分相似。客觀地說,方方女士的初衷到底如何?筆者一直覺得我們不應該妄加猜測,畢竟我們不是她本人。

但很多網友讀完她的文字後,會想到魯迅這篇雜文。如果她所有的文字都是善意的,那麼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她確實應該好好想一想,是否自己寫作時,在文字表達上有一些問題,是否需要對某些文字內容進行訂正?這樣對自己,也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對此事,大家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