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會展與實體會展二者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係?

新社匯and微會動袁帥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類似疫情等重大危機往往會帶來社會習慣的改變,由此帶來經濟發展模式、企業經營方式和人們行為方式的轉變。而現代科學技術的迭代又往往對此產生根本性的助推作用。

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互聯網技術日益滲透到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需要運用互聯網來工作、生活、娛樂和消費。互聯網本身是一個產業,同時它也帶動了其他所有產業的發展;同時,互聯網也是一個面向公眾的社會性工具。人們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造就了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個世界性的圖書館和第一個全球性論壇。

緣起互聯網技術滲透的“虛實之辨”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會展業緣起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到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呈現爆發性增長趨勢。而伴隨著2003年“非典”期間淘寶、京東、快遞等線上商業符號的崛起,及對線下傳統商業模式的挑戰,傳統會展模式即實體展的運作方式受到了質疑。

如果說會展的現實價值體現在品牌的推廣、商品信息的交換和貿易採購對接的功能方面,那麼虛擬線上平臺則在相當寬泛的領域可替代線下展覽。曾記得有“阿里系”的會展板塊負責人說過這樣一個典故:由於看到實體展良好的淘金能力,而其展商中很大比例同時又是阿里平臺成員,於是提出打造“中宮計劃”,力求通過自有平臺整合線下展商客戶,形成基於線上的展覽模式。一時間,實體展與虛擬展,線下與線上開撕,烽火烈度似乎不亞於當下,從業界延伸到學界,都在探尋著一種可明確的結論。

追溯時間軌跡,當以2005年為節點。烽息之後的共識在於:虛擬展是實體展的有益補充,實體展需要融入現代數字技術;一切標準化的產品和用品或可通過線上平臺實現,而非標類產品或用品仍然需要實體展加以實現。以實體展為立論的堅實依據體現在客戶對場景和體驗感的需求,這或許體現在人的情感性訴求方面,即人是情感和群體物種,離開面對面交流則缺乏真實感、互動感。

十多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迭代升級,展示技術愈益繽紛,交流工具日益多元,實體展運作融合了更多的新技術元素,每有展會,必建官網,每見客戶,必加微信,種種可窺一斑。傳統電話、電郵、黃頁、郵寄逐漸為博客、微視頻、社群、抖音、VR、AI技術所替代。“雙線會展”、“永不落幕的展會”等概念為實體展添置著新的馬甲。

是繁華,是浮華?景象背後似乎忽略了兩個短板所在:

一是新技術手段的運用與自身實力密切相關。自主開發、維護運營和多元化技術的採用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為背景,集約化和品牌化攤銷了基礎成本,而更多不具規模和品牌實力的展會主辦方呢,唯有羨慕嫉妒恨了,說到底,跟錢有關。實體展的運營方是否具有轉化線上展的經濟實力和運營能力?特別對中小展會主辦機構來說,展會規模小,品牌性不強,客戶黏度弱,固有的獲利模式雖然在未來的技術擠壓下,運作綜合成本上升,利潤空間下降,但在沒有實力和做好充分準備之前,謀變的結果或將直接威脅其生存。

二是單一展會線上平臺與新崛起的行業官方平臺或電商平臺在獲客引流、平臺推廣、內容創新、買賣資源整合和精準對接方面存在天壤之別。或許只因實力不同,商業模式差異巨大,可選擇面窄。就比如做一個家電購物節的展會線上平臺,能幹得過京東、國美、蘇寧易購?

從深層次來看,更需要分析展會題材的性質及其表現方式。究竟哪一類性質展會更容易通過線上得以充分表現,哪些題材展會仍需實體展更能實現價值功能?

我們堅守實體展的辦展理念是否囿於傳統的“眼見為實”固化習慣及其經營獲利的“路徑依賴”:直觀地看,線下實體展除了固有的展位費、廣告費獲利之外,還有更多的線下增值服務獲利點?如餐飲、門票、大賽、專場贊助、工程、設計、運輸、通訊、演出等。

以上分析不代表肯定當下和未來實體展一定向著線上展轉化,無論以實體展為中心,抑或以線上展為中心,都不是眼下可以做出的斷語。本文無意追尋一種定論,僅就疫情催生下的業界虛實之辨做一梳理,以待實踐檢驗和方家檢閱。

“實體流”與“虛擬流”的義利之辨

疫情在全球經濟週期輪轉的關健年份肆虐人類,人們按照固有思維總會在期待中不斷調整自我的期望值。從最初二、三月展會停擺,四五月復甦,夏季恢復性增長,九月爆發性增長的判斷開始,隨著國際疫情蔓延,業界不斷降低期許,大展紛紛後延,無論國際還是國內,積極的時間節點展望於五月之後,七月將更加安全。在為期三四個月的停擺期中,業界從觀望等待到奮起自救,無論穩定客戶,還是強化推廣,“天然”選擇了非接觸方式——線上傳播。似乎可以這麼說:線上傳播天然不是會展,但非常時期,天然成了會展可資依賴的唯一選擇。目前採取的各種手段,如直播、空中會客廳、線上行業峰會、趨勢分析會、行業技術培訓、營銷講座、團建、政策說明會等,仍然屬於實體展及其運營主體、辦展氛圍營造的輔助手段,尚未有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線上展會舉辦。

然而,“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危機行業生存和發展的話題從來沒有停頓,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路徑是當下業界亟為焦慮關注的重心。一時間,虛實之辨烽煙重啟,線上線下膠著之態畢現,“實體流”和“虛擬流”各展現其打法,特殊境遇下的“義利之辨”(“義”為辦展之理,“利”為運作之策)恐將對未來中國乃至世界會展發展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讓我們共同關注雙方的義辯之由——

“實體流”:線上會展是線下實體展會的輔助手段,緣由有五。

一是人際溝通分為信息傳遞和情感體驗兩個層面。線下會展活動能夠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而虛擬空間容易傳遞“事實信息”,但在情感體驗方面,顯然很差,比如,我們在網上交流,可以寫文字,卻很難同時表達語氣和表情。線上會展永遠代替不了線下會展。

二是會展作為整個經濟循環中的一個環節,其價值已經發生變化,不再是企業產品的推銷;其位置也一定會發生變化——不再是企業生產鏈的後道環節,而是融化在企業生命週期的全過程。未來的展會是人、技術、生態的融合,在企業生命鏈的每個環節都在發揮作用。

三是線上會展最重要的是無時延的互動,包括產品實時展示、介紹、詢價和交流。它不能取代線下的體驗,但可以拓展展會的覆蓋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不能參展到會的遺憾,可以作為實體展會的一個增量來做,而不是取代。展會跟商超不同,商場的多數商品是恆定的,展會的展品理論上是變動的,每次展會的所有商品都得更換,得重新掃入。海量展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目前情況看,性價比不划算。

四是線上會展可以考慮,但是傾家蕩產轉線上風險極大,可以作為增量研究,持續化運營,進行跨界合作多維度體驗。

五是線上線下不是排斥和詆譭,各有優勢,資源互補。線下會展也有很多業務要藉助線上服務,但所謂線上會展應該算是涉及會展業務的電商產業,不能算是傳統的會展業。

“虛擬流”:在線化對展會極為重要。從營銷整合、技術和推廣說開去:

一是新冠疫情讓廣大主辦機構、展商和觀眾意識到,線上會展已經不是考慮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怎麼儘快上馬。會展主辦方應回應企業品牌延續、營銷產品的迫切呼聲,而疫情倒逼各方主體認識到,在線會展抗風險能力強,受突發事件影響小,甚而在AI等新技術和第三方擔保等賦能下,實現全天候360度展覽效果。

二是相比線下展會,線上營銷和管理擁有更高的自動化水平,更低的成本,可溯源、可量化,線上積累的越多,對人的依賴性越弱。同時在整合了合作機構的分散流量後,成為未來數字化收入的重要增長極。

三是線上線下的相互轉化,最終匯聚成為線上資源儲備,繼而向整合營銷服務商轉型,成為行業的數字化營銷平臺。最近看到數字展覽和數字外貿獲得浙江省杭州、寧波等市,山東濰坊、深圳等地的肯定,已變現為成功的案例。

四是線上與線下展屬於不同的“物種”,各有其發展規律和特點。兩者具有不同的空間和表現方式,特別是線上展具有更大的提升和優化空間,並不是簡單的將實體展克隆到線上。由此我們發現,十多年來,很多展會主辦方打造的所謂“永不落幕的展”往往就是簡單的線下展的搬磚模式。

五是無論承認與否,會展人不謀變,未來可能就會面對來自“異域”的跨界打劫。這在很多行業都能找到現實的案例,一種基於新技術平臺的新商業模式崛起,橫切統御傳統行業,攫取鉅額紅利。

烽煙之下的沉思

線上虛擬展,不是基於新技術的一種簡單賦能或疊加,它將推動的是一場會展商業思維的革新和模式的價值重構;無論是產業波動,抑或是疫情衝擊,或者是技術變革,當下已經不能僅站在會展業的角度來進行評判。全球化變局,國家振興新政,新技術新模式浪潮衝擊,都在倒逼行業自身要積極謀變,或許將來打敗我們的不是競爭對手,可能是我們自己。

其二,傳統品牌展會是否做好充分準備,與行業電商平臺進行一場對決,從而佔領行業的制高點,我們似乎需要學習很多。

其三,大潮退去之後,有多少行業和企業在裸奔,會展自身重新洗牌,應屬必然,只是或早或遲。

其四,創新是任何行業可持續發展或重生的必由之路,技術、模式、文化,都將影響著自身和產業未來發展。(以上內容來自公號: 中經網會展 作者:姜淮)

思考會展行業發展線上虛擬會展商業的道與術

微會動平臺創始人、DE數覽商業技術顧問袁帥認為:“如今互聯網+的時代已經來臨,在這眾多技術之中,會展+VR虛擬現實一直被行業所關注著,此次,會展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被迫按下暫停鍵,但同時契機已現,這或許是前所未有的會展業全面發展線上展會的最佳時機,也將為會展業帶來了更多無限可能,會展業將迎來競速打造虛擬會展系統平臺的新局面!”

會展經濟無可厚非是一座金礦,其具備著更多的價值待挖掘、待留存,待轉化,待複合使用。

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莊子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會展業發展線上虛擬會展亦離不開道與術。

道:認清商業本質,用規律做事,萬物得其本者生, 萬事得其道者成!

商業的本質是價值交易,這是整個商業世界最底層的基石。本質上是用我們的產品和社會、用戶達成交易,用我們的時間精力、潛力和公司達成交易。

商人重利,商業重益,任何商業性質的項目和模式考究其是否合理和成功的本質便是看其是否在創造價值,這個價值體現在物資(資本金錢)價值和文化價值雙重層面。

那麼,會展業要發展線上虛擬會展中我們必須遵循的本質和規律是什麼?袁帥認為,首先要充分認清虛擬會展與傳統實物會展二者之間的關係,

(1)實物會展的溝通是面對面的人際溝通,並具有直接的觸摸體驗優勢,這些基本的實物交互體驗互動是虛擬會展不具備的;

(2)雖然網絡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但是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完全的網絡消費觀念被大多數人接受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3)展品的性質。由於虛擬會展現場感差,親和力弱,對於某些直接與消費者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比如食品、飲料、老年用品等,實物會展的效果更好。

虛擬會展是實物會展在網絡上的延伸,兩者的關係應當是相輔相成的互補關係,“線上+線下雙線閉合”是共同加速會展業發展的加速劑,我們必須將兩種方式融合在一起,將兩者最好的功能提供給客戶。

會展企業必須知道什麼時候使用什麼形式的會展,虛擬的還是實物的,才能將人、信息和產品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才能滿足參展企業的需求,實現企業的目標,從而使得參展企業和自己的投資回報率最大化。

其次,順應商業本質規律,物資(資本金錢)價值和文化價值雙創標準打造項目。這次疫情以來,我們看到很多會展主辦方開始利用各種線上工具開展直播、分享,甚至網上訂貨會。大部分的這類服務都是免費面向參展商提供,作為穩定客戶的一項舉措。也有個別活動通過收取聽眾費用獲得了部分的收入。對於這類活動是否具有長期可持續性,我們可以用是否滿足“高效拓新”的思維去判斷。

如果屏幕內外兩方都收穫滿滿,並且大部分的實際效果都能達到甚至超出雙方預期,那無論哪方形成付費習慣都是水到渠成。並且,當效率越高時,主辦方的營收規模就越大、利潤也越大。延續並且增強自身品牌將毫無壓力。若是活動效果勉勉強強,甚至持續差強人意,那主辦方要想形成業務收入則變得絕無可能。

切記,商業的本質就是價值消費,客戶積極用掉的商品才是好商品!

術:整合技術,優勢凝練,破冰現有局面方有立足可能。

flash技術、web3D技術、雲計算技術、AI人工智能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為虛擬會展的可行性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當前,3D效果技術成熟性的論述已得到有關部門的技術鑑定,已經在廣泛的領域中運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給予了整個市場經濟強烈的認知和意識衝擊,接下來,脫離2D平面,步入線上3D立體時代也許將是破局當前互聯網商業形態的破冰之點。

我們知道,商家企業推出的每種產品必然伴隨著很多功效,但目前的營銷展示很難把產品的優勢和功能、感受通過三言兩語全部闡釋清楚。而3D立體在線的數字展覽空間可以直觀的對產品3D在線全方位建模展示,讓消費者通過互動交互沉浸式體驗,直觀瞭解你的產品功效,細節,達到快速展銷產品的效果。

3D立體Web端應用將改變當今的企業組織管理模式,提升現代化管理服務層次,3D數字展示技術對企業產品演示、企業品牌的國際化宣傳、立體化和可視化傳播是一個新的創舉,將成為未來企業管理和產品展示發展的主流。網絡3D可視化將成為永不落幕的展示系統,也是市場經濟發展新的亮點和經濟增長點。

虛擬會展系統應實現以下效果:

① 3D立體Web展示環境,通過主流Web瀏覽器進行PC端或移動端(直接輸入網址登錄,無須客戶端下載安裝,簡便快捷)全方位觀看。參觀者可在虛擬空間中用以第一視角瀏覽整個企業相關信息,也可控制虛擬人物在虛擬場景中通過鍵盤和鼠標自由控制行走。

② 觀眾可以參看展廳鳥瞰圖,並可以點擊平面圖上的熱點快速跳轉至相應的展位。

③ 為企業搭建現實展室的3D線上專屬企業展室,對企業展示的形象和產品介紹提供文字,圖片和視頻,3D動畫,AR實景,VR虛擬現實,聯繫方式,在線諮詢等“數字孿生”在線體現。

④完善的虛擬展覽系統更能基於大數據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幫助參展商與客商進行交易配對,提供交易支持和服務。

3D立體化的互聯網信息發展時代下,每一個企業均應該具備一方專屬自身的整合技術凝練而成的3D立體化數字展覽空間。

《孫子兵法》中有“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會展行業要發展線上虛擬會展,道與術二者必須統籌,遵循商業之道本質規律,駕馭技術之劍,方可開闢一方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