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塔》谈:好的原生家庭应该满足孩子的4种心理需求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原生家庭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氛围、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的互动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

从《东京塔》谈:好的原生家庭应该满足孩子的4种心理需求

我迫不及待地要推荐一本书, 因为好久都没有这般心潮起伏的感动了。

我昨夜在电脑房读《东京塔》,凌晨1点半看完,泪流满面。擦干眼泪回到卧室,看到睡熟的老公和儿子,我心里才漾起了暖暖的幸福感。我轻摸摸地爬到床上静静躺下,谁知道刚收住的眼泪根本就抑制不住。可躺着哭一会儿,鼻子就会塞住,我又坐起来平复了情绪,终于游离在各种情节中沉沉睡去。

日本作家利利·弗兰克在《东京塔》中记录了与母亲的往事,抒发了对她的深切追念。我感叹为什么读起来明明就是平凡的人生,普通的日常,却让我沉湎其中?阅读过半,我才注意到这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无怪乎读起来贴近生活,感同身受。

我被作者与母亲的情感深深打动,即便现在打字的时刻还会觉得酸楚难受,却发现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我的心情,很无奈也很无力。

可我还是自不量力,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记录一下我此刻最真实的感受。至于我为什么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还是从作者和母亲的关系看到了自己在作为我母亲的女儿,作为我儿子的妈妈的这两种不同角色的转换中的不足吧。

“妈妈并没有什么存款了吧?”

儿子雅也期待母亲能多少还有积蓄时问过妈妈。

“积蓄还有其他的一切,都用在这个上面了。这个就是我全部的财产。”

妈妈荣子拿着儿子的大学毕业证书这样回答。

母亲荣子在自己最大的能力范围内,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尽可能满足了雅也。毫无疑问,这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更值得一提的是,荣子跟儿子在五十多年前相处的模式就是我现在所期翼的。因为尽管她与丈夫基本处于分居状态,没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好的原生家庭的所需要满足的四种心理需求,她一样也没少给。

从《东京塔》谈:好的原生家庭应该满足孩子的4种心理需求

一 满足孩子关系的需求。

在我的世界里,即使我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只要你在我的身边我就会感到安心。

...一旦妈妈不在身边,我就会哭着寻找,而妈妈则会在我的哭泣还没停下来的时候就出现在我面前。

总之妈妈总是在我的身边,让我感到很安心。

母亲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对孩子的安全感有很大影响。雅也四岁时,母亲荣子带着他离开了家,过起了跟爸爸分居两地的生活。于是妈妈在日常生活中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亲密陪伴,给了雅也最大的安全感。

雅也小学一年级时得了赤痢,要被隔离到深山的一家医院。妈妈毫不犹豫地跟着去了。尽管作为一个健康人一起被隔离,她却心甘情愿。

读大学时雅也被传染上风疹,没有一个朋友愿意接近他。雅也的一个电话,妈妈第二天早上就从家乡坐新干线赶到东京来照顾他。听到妈妈的声音,雅也终于能全身心放松下来...妈妈对雅也的陪伴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最大的支持。

关系需求伴随我们的一生!父母在原生家庭中给予孩子身体接触,吃穿用度的供给,朝夕相处的陪伴,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交流都满足了孩子对关系和归属感的渴望。

从《东京塔》谈:好的原生家庭应该满足孩子的4种心理需求

我一直都是个胆小的人。我四五岁时吧,爸爸带着只有一两岁的妹妹睡,妈妈带着我睡。可是妈妈总要到爸爸和妹妹房间去聊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我一个人在这边能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但仍旧不能安心睡觉。那种感觉是非常无奈而痛苦的,我害怕得不敢睡觉,却又不敢催妈妈过来陪我。

可是,深受其害的我现在对儿子也没有好耐心。总感觉他又不是婴儿了,还总是那么害怕,总要我陪着,有时候被喊烦了甚至还骂他。哎,想想,其实小孩子还是很可怜的!他把我当做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可我不仅没有及时回应,还满不在乎甚至恶语相向......

我肯定是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回去抱抱那个不敢睡的小女孩了。但我现在真的可以对我儿子多点耐烦心的,满足他安全感的需求。

二 满足孩子独立和掌控的需求。

雅也骑没有“脚闸”自行车,身体失衡弄得满身是血。从医院回家医院,妈妈就带他到自行车店,问雅也“你想要哪辆?”要知道,当时妈妈荣子只是在饭店里打工,经济条件并不好。可睿智的妈妈让孩子自己选自行车,自己做决定。当小小的雅也能够独自做决定,心里的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

后来雅也考上美术高中和大学,妈妈充分信任儿子,也是给足够的零用钱,让他自由支配。

其实,我们整个人生的发展就是在寻求独立,脱离对父母的依赖。

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追求独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独立是什么呢?

独立就是能够独自掌控一些事情,而掌控就是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

如果孩子被父母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独立发展的需求不被满足,孩子的独立发展将被影响。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质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受到各种限制。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尝试回忆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限制是不是太多了!我们在一天对孩子说了多少次“不可以”?这些规定有可能在无形之中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从《东京塔》谈:好的原生家庭应该满足孩子的4种心理需求

三 满足孩子快乐的需求。

妈妈还经常会买新寝具。穿的和吃的,在这些吃进肚里或者贴着皮肤的东西方面,妈妈可以说很奢侈。... ...因为这些我从不觉得自己很穷或者不幸。或许是妈妈只是在我们这样只有母子生活的家庭里,努力不让我有某些不好的想法,所以才做了这么多工作吧。

妈妈荣子居然用了十四万给雅也买了一张床。荣子在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苦条件下,她仍旧尽自己最大努力提供孩子更好的吃穿用度。这不仅仅满足了孩子追求快乐的心理需求,也让孩子内心富足,不会产生匮乏感。

追求快乐是孩子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婴儿出生,只有快乐与不快乐的两种感受。当父母的就是通过照顾婴儿温饱而减少孩子不快乐的情绪,来满足他对快乐的需求。如果孩子的快乐需求被过分管制,可能造成两种后果。要么长大后会屈服于父母的管教,反对享受,节制生活;要么缺乏自律,过度沉溺于享乐。

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平衡满足快乐和抑制欲望是个不小的挑战,调节快乐与不快乐是人生的重要课题。

从《东京塔》谈:好的原生家庭应该满足孩子的4种心理需求

四 满足孩子自我价值和渴望被认可的需求。

在我的记忆力,妈妈就从没有责备过我,只有一次提高嗓门冲我吼过。

在雅也小时候,荣子轻易不责备孩子。 雅也在考上美术高中后,甚至在大学毕业后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妈妈对雅也的生活并没有过问,没有干涉,甚至没有多言一句。这就是作为母亲能够给予孩子最大的自尊和信任了吧。

我们每个人感受自己有价值,渴望被认可,这是与生俱来的。

在原生家庭中被认可,被父母信任的感受会形成一种自我价值感,这种影响会终其一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比较脆弱,对外界的认可需求就比较强烈;相反,如果自我价值感比较强,则对外界认可的需求就比较少。

在母亲荣子的教育下,雅也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和作家。说起利利 ·弗兰克,大家可能会很陌生。但提到中川雅也,不少人应该都能想起他在《周围的事》、《如父如子》、《小偷家族》这些电影重的精彩表演。我们从中是否也能得到一些启示呢?

在原生家庭中,我们如果能满足孩子们关系、独立和掌控、快乐、自我价值和渴望被认可这四种基本心理需求,会对成长中的孩子产生更积极正面的影响。

除了与生俱来的天性,原生家庭中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感受、行为和自我价值感,这些被看作是性格的一部分,就是原生家庭所受影响的总和,来源于父母和其他重要养育者。

这个世界没有尽善尽美的人,没有完美的父母,自然也不会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却可以给予孩子情感连接,持续的共情和关注,满足他们这四种心理需求。

我特别想说的是,对于过往可能有问题的教养方式,不用内疚,不必纠结,我们还有机会改正错误,现在学着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还来得及。这才是我们为人父母最应该做的。

从《东京塔》谈:好的原生家庭应该满足孩子的4种心理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