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本質是什麼?它能否跟當前的人工智能碰撞出火花來?

設計是


這個問題倒讓我聯想起老版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那段精彩畫面:諸葛亮僅憑空城一座,古琴一曲,一群山羊,幾個老卒,就驚退了司馬懿十五萬大軍。事後諸葛亮感嘆:險吶,險計,不得已而用之。

結合它來看看我們平時所說的“設計”,其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儘可能利用一切可能的現實條件通過適當的提煉來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代建築大師柯布西耶不僅利用了當時全新的新技術、新材料,而且推陳出,提出他的新主張“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和“新建築五點”,從根本上解決了戰後人們的居住問題。 要知道彼時的復古之風——折衷主義大行其道:任何建築往往都要披上傳統的外衣,像巴黎歌劇院、巴黎聖心教堂等,完全不顧當時不斷出現的新技術、新材料需要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築形式訴求。

密斯主張“少就是多”,也是充分發掘並利用機器大工業時代出現的新材料、新技術,通過大量與傳統迥異卻符合時代特點的精緻“玻璃盒子”,來回應當時的建築形式問題

2020年距離大師柯布的年代恰好百餘年,我們一隻腳踏入了5G時代,人工智能技術迎面而來。新出現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否與各個門類的設計相結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呢?答案是:肯定能

簡單來說,人工智能就是人類利用不同算法解決各類問題,也包括設計。那算法又是什麼呢?說白了,凡是重複的、有邏輯性的工作,都可以由計算機運行算法來完成,而創造性的工作則無法勝任。說到這裡你就明白了吧:人工智能至少可以替代設計師一半的工作,那就是重複性的有邏輯性的計算分析,它會比你做得更好、更快、更全面。被解放的設計師們只需對結果做出判斷和發揮人類大腦的無限創造力,就可以完成設計任務了,是不是很期待呢?

其實現實當中已經有很多行業走在人工智能的路上了,像阿爾法狗戰勝人類圍棋大師,人臉識別技術用於辦理銀行手續,語音識別導航與實時翻譯,據稱2025年中國有望自動駕駛車輛實現量產。屆時,人們的出行將更加愉快:你可以睡覺、看書、喝咖啡,幹什麼都行。

所以,趕緊行動起來吧,設計師們,讓AI成為我們身邊的得力助手,否則你很有可能會被它淘汰哦!


設計是


反應現實生活的意識形態,對生活的感悟與表達。


小劉號角


設計其實是用來解決人的問題的,用的材料是否合理,佈局是否合理,整體的造價是否合理,風格是否符合要求,總之,一句話,私人定製,人工智能解決很多問題,但是不能是否瞭解人們真正的需求,有些顧客在找設計之前,自己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想法,要通過很多次有效的溝通,這點人工智能是無法解決,但是等我們溝通完後,後期製作完全交由人工智能來處理,所以未來人工智能和創意設計師進行合作,創造出完美的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