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太后與宋仁宗,母子之間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情分

我是紫依,喜歡我的文字,請點擊關注

正午陽光出品的《清平樂》,終於在4月7日定檔上映了,芒果臺和騰訊視頻同步播出。

作為正午陽光的忠實粉絲,它出品的劇,《偽裝者》、《琅琊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挺好》,我一部不落下,無論什麼題材。而它也從來沒讓人失望過。

《清平樂》太后與宋仁宗,母子之間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情分

良好口碑讓我對這部由王凱和江疏影主演的戲,充滿期待。

《清平樂》原名孤城閉,何為孤城,皇帝本人就身處一座孤城。“人子、人夫、入父與人君”,道盡男人一生所經歷的角色變換。

該劇開播一週,目前豆瓣評分8.1,位居“一週華語口碑劇集榜”NO. 4。

《清平樂》太后與宋仁宗,母子之間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情分

而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母親,在劇中是由吳越飾演的劉太后。她牢牢地捕獲我的心,堪稱“年度最佳母親”和“年度最佳太后”。

《清平樂》太后與宋仁宗,母子之間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情分

她有能力,有手腕,洞悉人心。

她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先皇,更對得起宋仁宗。可他們母子二人之間的心結,卻一直到她臨死前那一陣,才最終得解。

太后與宋仁宗的這段母子情,複雜而又曲折。因為它是帝王家裡的養母與養子的關係。既關係到江山社稷,又關乎尋常的母子情,還關乎養育之情。

生和養都是恩,兩種孝在宋仁宗身上終究無法兩全,而這也成為宋仁宗這輩子的痛。

說到底,他對生母不過是一個愧字;

可他對養母,卻更多是一個怕字。

劉太后殫精絕慮,毫不藏私,既心懷對他生母的嫉妒,又飽含對他的不放心。她終究是做不到好好相處。

她始終像個母親一樣,將宋仁宗當作孩子,捨不得放手,又不願意放手。既篤定他怨恨自己,又責怪他不念自己的養育之恩。

既把自己當母親,從嚴要求;又把自己當太后,端正危坐。

他們二人,終究是漸行漸遠。

今天我們就沿著宋仁宗的成長軌跡,一步步抽絲剝繭,分析劉太后與宋仁宗這段母子情,是如何漸行漸遠,而又在最後完成世紀大和解的。

母愛不單單是嚴厲和端正,更可以是依靠和示弱

在宋仁宗知道自己不是劉太后親生兒子之前,他對這個母親也十分畏懼。因為她極少誇獎,經常訓人。

皇帝在回憶當年水榭的相關畫面時,他記得自己當時被父皇要求做了一首詩。父皇誇不錯,可是大娘娘(太后)卻說“勉強押在韻上”。

宋仁宗在寺廟聽聞太后病了,他馬上起身從寺廟裡趕回宮中。不先沐浴更衣,而是擦把臉就直奔太后寢宮。他是關心太后身體的。

太后也很重視,本是病懨懨躺著。聽到皇帝要來,趕緊叫人挽髮髻,梳妝打扮。

哪怕是母子,太后也十分注重自己的儀態,絕不讓兒子見到自己有一絲疲態。就連喘疾發作,咳嗽到無法起身,看到皇帝未經通報就進來了。她也要遮臉說,你出去,我尚未梳洗。

明明很想見兒子,偏偏講了沒幾句,她就開始批判他這次事情做的不夠妥帖,讓他反省有沒有哪裡失德。

劉太后這種打壓式的教育方式,讓宋仁宗一直活在她的陰影下。在畏懼和害怕中,不敢與她親近。

直到劉太后生命彌留之際,她還是沒有示弱。她以為,在兒子面前,自己就該是座山,值得依靠,永遠屹立不倒,不能垮掉。

雖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可是人終究也有老的時候啊。劉太后只不過是想多替自己的兒子把把關,再為他遮風擋雨一陣罷了。

女人本該柔情似水,母親本該和風細雨,慈愛關懷。可是她沒有這樣的機會。

身為皇后的時候,皇上常年病著,朝綱混亂,各方勢力湧動。要不是她鎮著,哪裡來的和平。

身為太后的時候,皇帝年幼,局勢動盪,大家蠢蠢欲動。要不是她垂簾,哪來的安寧。

劉太后過分的從容淡定,運籌帷幄,反而生生地將母子之間拉開距離。

宋仁宗孝順有餘,忌憚為主。

身為母親,前半生一往無前,為兒子遮風擋雨;後半生本可以停下腳步,依靠兒子頤養天年。或者至少可以稍微喘口氣,偶爾示弱,不要總是繃著。

然而劉太后都沒有。她堅持著,始終與兒子保持一定的距離。

愛是年幼時控制,年長時放手

龍應臺的《目送》中有一段: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因為政見不同,她把持朝政十年不放手。從宋仁宗13歲垂簾聽政,到她去世,皇帝23歲方才親政。

《清平樂》太后與宋仁宗,母子之間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情分

如果說一開始確實是形勢所逼,劉太后不得不出山;那之後,在宋仁宗羽翼漸豐、漸露鋒芒,她應該趁著眾臣上奏,請皇帝親政之時,順勢而為。

拿的起放不下,這是對她來說最好的寫照。

說到底,就是母親的控制慾作祟。

她把持朝政,控制宋仁宗的一言一行,已經習慣了。突然間讓她放手,突然間看到孩子長大、要甩開她的手時,她不願意了,甚至不甘心。

有個片段,連續兩個多月大旱,宋仁宗每日只吃一餐飯,到寺廟祈福求雨。

在朝堂上,太后說,自己只不過稍微鬆懈一點,沒有事事過問。天就大旱,這是天戒。於是她自責失德。

而王相趕緊說,不,應該是我們輔佐不力。

結果宋仁宗打斷,直接說,怎麼是你們的過錯呢?我們現在一切遵循祖制,輔臣給力,我自認對太后也孝敬,那怎麼還有天戒。

他主動攔責,因為他才是皇帝,太后不過是垂簾聽政而已。

於是,他問,有哪位大臣願意和我攜手共同找出問題所在。

《清平樂》太后與宋仁宗,母子之間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情分

這是一種試探。看看臣子的心意。

結果朝堂上一片贊同,大臣們紛紛表態願意支持皇帝。

這是皇帝第一次險勝。太后看到眼前的局面,很無奈地說“如此甚好!”

我明白身為母親的這種無奈。她知道自己病了,兒子長大了。可她看到長大的兒子有擔當,能扛事,主動從帝位走到大臣中間時,心裡居然有點不是滋味。

那種不被需要的感覺,錯以為自己沒用了的感覺,多麼糟糕!

而她第一次決定放手,居然是在宋仁宗的生母生命垂危,元旦百國來拜之際。

《清平樂》太后與宋仁宗,母子之間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情分

她用這次對兒子而言千載難逢的機會,逼迫他做出抉擇。在重大外交場合單獨亮相,而沒有太后在身旁,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是要江山社稷,朝局穩固,獨擋一面;還是聽從本心,母慈子孝,成全心意。

孰輕孰重,這都是宋仁宗自己的選擇,取捨之間,都會成為他一輩子的傷。

宋仁宗無法原諒劉太后。自此,他再也沒有私底下去面見太后,沒和她在朝堂之外再講過話。

劉太后,既怕他們母子相認,又不想他們相認。所以她用這個方法,逼迫兒子做決定,自以為控制住了局面。

那份對他生母的嫉妒,促使她做出這個舉動,但卻深深傷了母子情分。

母親對兒子自以為是的控制,逼迫他順應自己的想法做事,其實是一種傷害。

因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但他迫於無奈也好,迫於權威也好,迫於威逼利誘也好。他最終只會把這種無力感,所產生的怨恨轉嫁給母親。

母子的嫌隙就是這麼產生的。

你不說,我不懂,誤會越來越深

  • 為兒子挑一個真心愛他之人

太后幫皇帝選的那個皇后,不得不說,單純蠢笨。她無奈,沒有哪個帝王的皇后是可以自己做得了主的。因為這事,兒子怪她這個母親。

但實際上,她還是真心想幫兒子培養,並且選到一位真心愛他,關心他的妻子。皇后不是誰都可以做的,但至少可以給他一個愛人。

皇帝的乳母之女禾兒,對六哥兒(宋仁宗)頗為上心,但年幼的她不懂,不明白這就是愛情。

她的高明之處在於,察覺到禾兒的那份情誼後,從不挑破,只是不斷地試探、考察和培養。

在生母去世那晚,他獨自一人呆在水榭。禾兒著急想去安慰。

太后不管不顧,只是一直問她:你想好了嗎?是陪他一時,還是一輩子。

《清平樂》太后與宋仁宗,母子之間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情分

這樣脆弱的時刻,誰能夠陪著他,誰最有機會走進他的心。

她明白禾兒母親的心意,斷不希望禾兒與她一樣,做一名深陷其中的深宮女子。

禾兒當下回答不出來,因為她還沒認清自己的清楚,無法下決斷。

而後,太后像沒有聽到一樣,自顧自地告訴禾兒兩件事:

  1. 為什麼皇帝心傷,卻堅持要待在水榭那邊?
  2. 皇帝最在意的生母,現在怎麼樣,太后怎麼做?

這些,是皇帝在意的點,也是他心傷的原因。只有知道了這些,才更能安慰到點上。在太后的不動聲色之間,禾兒做出了自己的決定:她要陪六哥兒一輩子,不後悔。

太后做的這些,皇帝永遠不會知道。他只知道禾兒在自己心傷的時候,義無反顧跑來安慰他。

“你永遠是我的親人”,他對禾兒說

  • 始終善待皇帝生母

她養了皇帝二十幾年,為了幫他撐起一片天,她鞠躬盡瘁。可是這一切,都敵不過生母在他心中的分量。她既不希望皇帝去認親,也知道他不可以去認親,否則朝綱會亂。

她並沒有搶。當初,時局不穩,李順容生下六哥兒之後,就立馬被先皇安排,送去作為她的兒子。

太后與宋仁宗不過是相互依靠、相互成全的關係罷了。如果沒有這個兒子,她當不了太后;如果沒有太后,他當不了皇帝。所謂“狸貓換太子”的鬧劇,不過是他們母子二人必須的共生關係催生的產物罷了。

她並沒有下狠手。先皇去世後,李順容被送去守皇陵,身邊的伺候的人從來不缺,太醫更是經常到位,日常飲食從未有過虧待。

生母李順容病危,她提出,進位份。而且即刻落實,交由呂夷簡和晏殊修改潤色,自己再加幾筆。最後連夜趕製,送去給她。告慰她在天之靈。

如果非說她曾經有過意氣用事,那就是在李順容的殯葬之事上。

她一直嫉妒皇帝因為生母的存在,而跟自己生了嫌隙,竟無法理解明白自己這麼多年的養育之情。所以,她要求“鑿桓而出”,也就是說,不能從西華門出,而是從牆壁上鑿一個洞,抬出去。

如果真讓李順容“鑿桓而出”,恐怕新皇登基之後,劉太后和我的後代,都要被人挖墳掘出,不得安寧!這是呂夷簡對當下形勢的判斷

事實證明,還好有“社稷之臣”積極諫言,終於勸回劉太后。

此舉相當明智。

宋仁宗對生母有愧,但若是劉太后草草安葬,就會將這麼愧疚變成怨恨,母子更加反目成仇。

結語:母子的世紀大和解,為何來得那樣遲

太后喘疾發作,已經藥石無醫,宋仁宗的做法,堪當仁厚二字。

  • 1.允許太后著袞服(天子服)去祭祀

大娘娘操勞一輩子,為父皇撐起這片江山。這麼多年,她都不曾逾矩。如今這樣,不過是想在臨死前,讓自己著天子服去祭祀,告慰先皇自己的功績而已。

所以,他和晏殊做一場戲,將袞服修改一下,變通地讓太后完成心願。

  • 2.大赦天下,尤其是那些曾經反對太后垂簾聽政的忠臣

這些忠臣,不過是當年直言勸讕。如果大赦他們,能為您積德,讓您好起來呢?

這一招,算是蘿蔔加大棒。一來告訴天下,現在是我說了算了;二來也告訴百姓,我對太后的孝心。

  • 3.撤去下人,親自照料,和風細雨地告訴她,我只希望你能夠好起來

太后自知大限將至,看到宋仁宗,迫不及待地將內心所有的怨恨都說出來。哪知,寬厚的他,早已經不再計較了。

他是真心希望太后能夠好起來。這一刻,再堅硬的心都會被融化。尤其是,他親口跟她說,你想穿袞服去祭祀,那就去吧。

太后淚奔,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兒子面前痛哭流涕。

《清平樂》太后與宋仁宗,母子之間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情分

這個世紀大和解來得那樣遲,母子二人已無多少相聚時光了。

太后去世,宋仁宗獨自一人到朝堂上。

從政十年,他每次遇到問題,習慣性地往右邊望去,問“大娘娘以為如何?”、“大娘娘怎麼看?”。

那裡曾經有他的母親坐陣,總會用堅定的語氣,告訴他答案。

《清平樂》太后與宋仁宗,母子之間不過是漸行漸遠的情分

而今,再也沒有了。

這何嘗不是一種悵然若失。

看到這一幕,我淚流滿面。

母子之間,正如龍應臺所言,不過是漸行漸遠。母親不斷在目送著兒子,逐漸消失在自己的視線中。

可是很多人做不到真正的放手,總希望那個曾經的孩子,可以始終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

於是就有衝突:一個想控制,一個想掙脫。

可等到母親真的不在了,兒子才會意識到:曾經的那份控制,是一份濃烈的愛,亦是一份堅實的依靠。

最後,勸君好好珍惜眼前的這份親情。

莫要因為一時之氣,而盲目排斥。

千萬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