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甘肅的一些地名那麼好聽且有詩意?

克里斯托夫金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甘肅的一些地名大概好聽就好聽在,實在是太難讀懂了,歷史底蘊濃厚,每一個地方,哪怕是不起眼的縣鄉,名字基本都能考察到戰國以前。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又是秦朝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這裡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


  定西取“安定西邊”之意而得名,通稱“隴中”。定西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也是蘭州市的東大門,素有“甘肅咽喉、蘭州門戶”之稱。

  
  白銀“城市礦山”極具開發價值,素有中國“銅城”之稱,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多品種有色金屬工業基地。被列為國家級地質找礦整裝勘查區。

  
  張掖,甘肅省省轄市。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稱“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

  
  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據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這裡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稱。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是敦煌藝術的故鄉、現代航天的搖籃、新中國石油工業和核工業的發祥地,這裡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的重鎮。

  武威:武威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東部,石羊河上游。武威在西漢初為匈媽所佔據,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徵服河西,為了紀念這一勝利,後來把這塊地方取名武威,並設武威郡,以顯示西漢王朝的軍威和武功到達河西而得名。西漢時稱姑臧,東漢時改稱武威。明代改涼州衛,清代改武威縣。1985年改為武威市。


嘿詩


武威

漢武帝立河西四郡,為顯示其武功軍威,將涼州大部及其治所更名為武威,武威又稱涼州。唐代曲調名《涼州詞》一般的寫實都是武威,比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所以城市名稱的韻味就這樣被傳頌的更加濃厚了。

蘭州

蘭州,因為皋蘭山得名,取蘭,因為黃河流經,沙洲富饒,得名蘭州,另蒙古語中皋蘭也有河邊的意思。吐谷渾時置蘭州都督府,隋唐時改金城為蘭州。公元前86年因挖出金子得名金城,也取金城湯池之意。“古戌依重險,高樓接五涼,河水浸城牆。庭樹巢鸚鵡,園花隱麝香。忽如江浦上,憶昨捕魚郎。”岑參詩中的重險指的就是金城關。

張掖

張掖以前稱作甘州,在河西走廊中部,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之意而得名。因為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古代就有“金張掖、銀武威”的稱讚。“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說的就是如此。

甘肅各地地名的韻味就體現在用字簡明高雅,顧名思意,顧名思源”。

說到蘭州-河西諸地,基本可以想到隨風滿地石亂走、大漠孤煙直、將軍百戰死,葡萄美酒夜光杯,黃河遠上白雲間,西出陽關無故人,白骨戰場縱復橫,城頭月出照涼州,名藩自古皋蘭等句子。古意的韻味就是來自得名的歷史厚重感。


建設踐行者


據說,每一個甘肅人出省之後都會有一丟丟的羞赧和疑慮,那就是:“當我回答來自哪裡之後,會不會得到一陣比來自江西更加尷尬的回應?”

然而,事實上卻是——

外省人:你們竟然地名這麼好聽?(雖然可能依舊不知道在哪裡)

甘肅人:你們竟然一點都沒覺得土?

話說,為什麼甘肅的名字這麼有韻味?

害,也就是歷史底蘊濃厚,平平無奇罷了。

來品品甘肅絕美的地名——

在甘肅,市級別的名字是這樣的:

嘉峪關、天水、武威、張掖、平涼、酒泉、慶陽、定西...

而縣區級別的名字是這樣的:

永登、皋蘭、雄關、景泰、麥積、城關、涼州、玉門、敦煌...

看到這些地名,腦中會不自覺浮現出語文課本和從小到大背誦的古詩詞全文。

“大禹導河之州”,這是臨夏。

“城下有泉,泉水若酒”,賜名酒泉。

“天水注河”,是為天水。

“日出鬥金,積銷金城”

洪武白銀,沿襲至今。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是涼州,也是武威。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漢唐時期向西出關最重要的關口,敦煌玉門關。

“君從萬里使,聞已到瓜州”

這是瓜州。

“張漢朝之臂腋,揚武功之君威”

這是張掖和武威。

雄奇想象、大漠孤煙、神話傳說、傳奇演繹、帝國經略...都藏在甘肅的地名裡,漫天曆史黃沙都難掩其骨子裡的漢唐魂魄。

如果說火車從河南疾馳而過,途經的是半部《中庸》,那麼向甘肅而行,你將看到的是一整個盛世大漢經略西北的宏圖大夢。

part.2

甘肅的名字為什麼這麼好聽?

甘肅的名字大概好聽就好聽在,實在是太難讀懂了。

一個無法通過現代思維望文生義的地名,一不小心就要被當地人掃盲了。每一個地方都是古蹟,每一處城牆都曾是戰場。

武威市的南城門樓上面至今仍然還寫著“涼州”二字,從古城門樓下經過,彷彿還能聽見千百年前傳來的兵戈交戰回聲。

甘肅,是一個充滿歷史想象的地方。

每一個地方,哪怕是不起眼的縣鄉,名字基本都能考察到戰國以前。

比如靈臺,取自周文王伐密須國而築“靈臺”。商周時還只是未封名的屬地,秦代就置鶉瓤縣,西漢又置陰密縣,到了隋代以靈臺縣正名。在很多城市還沒有在歷史上開啟自己紀元的時候,靈臺已經歷經商周漢隋四朝了。

比如榆中,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西略地至榆中,秦始皇時期蒙恬擴疆土於西北斥逐匈奴,就在榆中縣整頓停留,這個名字仍被蘭州市沿用至今。

再比如宕昌縣,秦漢以來一直被羌族所佔據,晉朝時羌族還自稱是宕昌王。唐代改為懷道郡,後有被吐蕃所佔,明朝又給人家改回來,直到現在仍在使用。

不止如此,漢武帝更是親自操刀設計,為張掖、武威取名。

縱觀歷史上的有名古都,除去數朝古都和文明集大成地的光環加成,大概它們還缺少了一個最重要的心理因素,那就是從未被一個留名青史的一線皇帝如此心心念念過。

但甘肅卻做到了。

甘肅東南部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被納入為秦國的邊陲重鎮,秦始皇統一之後還在天水、隴西一帶設置了第一個正式的行政單位,隴西郡。但此時的甘肅還有大部分掌握在匈奴手中。

直到漢武帝時期,冠軍侯霍去病兩次指揮河西之戰,“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卻匈奴於漠北之外,一舉收復整個河西走廊,漢武帝一口氣在這裡設下了河西四郡,真正將甘肅全境納入了帝國版圖之中。

▲《河西走廊》紀錄片

甘肅有多重要?從漢武帝之後的各朝繼任都充分肯定並延續了漢武帝對甘肅的一系列戰略部署這一點就可以看出。

在漢朝,甘肅絕對是要被資本和人望一起拼死保上C位的一個選手,這裡不僅是漢武帝戰略的初心起點,更是他圓滿征途的落點。

而且就連孫中山都曾有言,中國的“陸都”在蘭州,因為它是行政版圖上真正的中心。

相比北京、西安、南京這些赫赫有名的數朝古都,甘肅既沒有首都光環,也沒有古城濾鏡。但甘肅是絕對的小眾冷門型網紅,屬於部分人心裡揣著的白月光。

將軍百戰死,戰士十年歸;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雪連沙千里,長城鎖三關;所有的英雄想象和家國情懷在甘肅都可以找到答案。

part.3

甘肅取名:以不變應萬變

兩千年前的甘肅人穿越到現在,大概也不會迷路。雖然甘肅省的名字變來變去,直到北宋時期才第一次作為“甘肅”被確認下來,但是甘肅市縣的名字卻是風貌保持最完整的。

當各省人民都在“討伐”地名被亂改失去美意的時候,甘肅人民躲在一旁高冷地笑了。

甘肅境內有很多地名自唐宋以來就沒有變動過,現在很多縣市區的名字也還保留了千百年前的思慮。比如天水、張掖、武威、敦煌、平涼、城關、皋蘭、榆中、白銀、靖遠、麥積、靈臺、瓜州、宕昌、臨夏、和政、玉門等等。

而且甘肅不止是名沒怎麼變過,就連版圖都還保留著最初的樣子。

2000多年前,霍去病兩次指揮河西之戰,收復整個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連通西域的絲綢之路,奠定甘肅省千百年來的的行政版圖基調。

當然,甘肅少有變動的地名也跟它地處偏遠有關。甘肅常年位居邊陲,經濟保持著極為穩定平衡的局面,變革之心也不如其他繁盛地區。

而且即使地名有所改動,也永遠保持了唯一的取名準則——無一例外將安邦定國的大國夢寄託在了甘肅這片土地。

比如民勤縣,在西漢時期名為“宣威”,取宣耀威力之意,東漢又成了休屠縣,以匈奴故地休屠澤得名,明洪武時期先改“臨河衛”,後又改“鎮番衛”,取鎮壓安定邊陲之意。清朝時期設為“鎮番縣”,民國時期取當地民風淳樸,最後改為“民勤縣”使用至今。

有些地名則是取自於意,比如盛大輝煌的“敦煌”,景象繁榮國泰民安的“景泰縣”,人民安居樂業的“民樂縣”,永遠昌盛的“永昌縣”,永遠安定的“永定縣”,人和政通的“和政縣”,邊遠安定的“靖遠縣”,西方安定的“安西縣”.....

縱觀古往今來,沒有一個省份的城市名字會如甘肅一般,充滿了如此赤裸而熱切的政治願望和軍事意義。

甘肅因河西走廊的優渥地理位置成名於史,而它的版圖和名字也多半都因這獨特的地理位置,始終保持了一種奇異的特殊性。

甚至也被沿用到了現代。比如定西高鐵站,官方稱呼為定西北站,被民間戲謔為“定西北”站,即使過去了數千年,但這種定疆土的靈魂仍然融進了這片地域的骨髓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