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教育來實現階層流動?

如何用教育來實現階層流動?



精彩導讀

如果把階層的突破大致分一下類,可以分為兩種,即貧困階層通過教育進入中產階層,以及中產階層設法變成精英階層。後一種要比前一種難得多。



作者丨原騰訊副總裁吳軍


01

“頭部的資源,永遠是有限的”


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不可能“公平”,一個是教育,一個是醫療。因為它們的頭部資源永遠是有限的。


比如這些年,清華、北大、交大、復旦幾乎沒有怎麼增加招生,而報考的學生卻增加了七八倍,就顯得錄取比例尤其低。


好大學不可能多招,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教育永遠是金字塔結構。就好比在上海,華山、瑞金醫院,“對不起,就這麼多病床”。


另一方面,人本身就有差異,家庭環境有差異,時間、地點這些外部條件可能也有差異……這些差異最後累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很大的差別。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你抹不平,試圖把它抹平也根本沒有意義。


不同的家庭的培養目標也不能一樣。


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要鼓勵孩子學個“一技之長”,能實現吃穿不愁。比如現在四五十歲的浙江人裡有好多特別會做生意,小生意不大,但是現金流很強。上一代對他們的教育普遍就是:你自己必須有一些本事,這種本事是“賊偷不走,水衝不走,火燒不掉”的。


而對於大多數城市中產來說, “讀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是主要的機會。對我們大部分市民來講,基本到此為止了。大家都看著創業一夜暴富的神話,但創業成功率其實真的很低。不要老想所有的孩子都去當領導,一個領導配十個兵是正常的,十個領導配一個兵,這社會就垮掉了。


還有一些家庭想的是“我的孩子要比我強,要走精英道路”,就要知道這是一條特別辛苦的路。因為一方面基本技能得掌握,另一方面,領導力等這些能力你還得具備。


比如,美國的一些優秀的高中,課外活動要遠比中國更看重,孩子們要在這上面花更多的時間。做課外活動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讓他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將來能夠熱愛生活,另一個是在競技中培養他們的勇氣,獲得名次,讓他們能夠有一些在競爭中成功的經驗。


美國的私立名校錄取的具體標準,我在《大學之路》中有詳細介紹,在這裡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先要有一個特長,再加上學業不錯”,而不是像中國那樣反過來,以學業為主,特長加分。


要做到“特長”,就是州一級前幾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些朋友的孩子在搞體育,這些中學生需要每天早上四五點鐘起床,六點以前開始訓練,八點鐘和大家一起去上課。然後下午放學繼續訓練,週末更是要花大部分時間在訓練上。


因此很多人講美國孩子的負擔一點不比中國學生輕,是有道理的。相比之下,我在中國的朋友的孩子則不會在課外活動中花那麼多精力。


02

“用教育實現躍層,得一層一層的看”


“階層突破”是一個現在大家很喜歡談的話題,但其實這是個理工科的邏輯,有人往上走,就一定有人在往下走。社會要在穩定的前提下,才有這樣一個變化。


如果把階層的突破大致分一下類,可以分為兩種,即貧困階層通過教育進入中產階層,以及中產階層設法變成精英階層。後一種要比前一種難得多。


從貧困階層進入中產階層,只要做到兩點就可以了。


首先,父母和孩子有個一致的目標,即父母支持孩子上學,孩子自己願意上學。中國目前高考升學率還是非常高的,除了那些不願意讀書的人,幾乎所有人都能考上大學。


然後,在大學裡掌握一項或幾項技能。這是最立竿見影的,更重要的是,它與家庭環境、經濟條件的好壞關係不大。


因此,對於底層來說,只要能認真讀書,並不需要成績那麼優秀,也能完成進階的第一步。容易完成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大部分經濟發達的國家,中產階層是數量最多的群體,因此進入到這個群體的機會較大。


但再往上走就比較難了,這是中國城市裡大部分中產階層遇到的困境。比如很多人這一代做了工程師,他可能並不希望孩子讀書還只是像自己那樣為了單純的一份工作,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們進入到管理層、領導層,成為精英。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這些家庭的孩子最累,因為家長不僅要求他們書讀得好,而且還要培養他們各種特長。


由於精英群體的人數少,中產階層完成進階的機會並不大,這是世界各國的實際情況。


03

“精英背後的是見識和格局”


不過,中產階層難以完成這一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思維方式限制了自己和孩子的發展。


總的來講,我不贊同“起跑線”之說,但如果有什麼起跑線的話,那就是父母的見識。當然,很難要求父母都能有見識,不過父母不斷學習對孩子有非常大的好處。


父母的精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中國父母的一個可以普遍改進之處是多陪伴孩子,而不是把他們交給家裡老人去帶。從某種角度講,父母把對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給學校、補習班和興趣班,多少有些不負責任。


最後,甭管是哪個階層的人,你想上到更高的位置,你就得在那個位置來思考,要揹負更大的社會責任。


其實精英和普通人沒有一個界限。這不是像以前那樣按人數來衡量,更大程度上,是說你拿了那麼多資源,要拿出行動來,要對世界做正向的貢獻。


我在《大學之路》中介紹各個美國名校時指出,美國名校有一個共同點,即要培養對社會有巨大正面影響力的行業領袖和精英,那些人應該領導未來的美國乃至未來的世界。如果一個人進了哈佛大學,最後只滿足於找一個收入還不錯的編程工作,實在是浪費了一個寶貴的名額。


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能夠進入清華和北大的人,需要多一點社會責任感。讓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學校有責任,學生們自己也有責任,他們應該在學校期間完成對自己的塑造,而不只是學到一門手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