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古代「汗血寶馬」真相

汗血寶馬,本名阿哈爾捷金馬,原產於土庫曼斯坦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 這種馬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目前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記錄為84天跑完4300公里,德、俄、英等國的名馬大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的血統。

阿哈爾捷金馬常見的毛色有淡金、棗紅、銀白及黑色等。阿哈爾捷金馬歷史上大都作為宮廷用馬。亞歷山大、馬其頓、成吉思汗等許多帝王都曾以這種馬為坐騎。在中國歷史文獻中,阿哈爾捷金馬被稱為“天馬”和“大宛良馬”。而在如今的土庫曼斯坦,汗血寶馬更被奉為國寶,其國徽和貨幣上都有汗血寶馬的形象。

據《史記》記載,張騫出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故而,這種馬一直被神秘地稱為:“汗血寶馬”。

探尋古代「汗血寶馬」真相

汗血寶馬引發的兩場戰爭

中國對汗血寶馬的最早記載是西漢年間,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2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探尋古代「汗血寶馬」真相

漢武帝的心腹之患是匈奴

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統一了匈奴各部,逐漸強盛起來,此後,冒頓單于利用兵強馬壯的優勢,直接威脅到漢王朝在中國北部的統治。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32萬征伐叛將韓王信,前鋒行進至平城時,被冒頓單于率精兵40萬圍困於白登山達七日之久,雖然漢高祖用陳平之計得以突圍,但“白登之圍”後,西漢王朝不得不委曲求全,實行“和親”政策,並且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以換取邊境的安寧。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決定廢除屈辱的“和親”政策,轉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因為經過休養生息,西漢抗擊匈奴的條件已經成熟,除了在軍事上積極準備之外,漢武帝在準備聯合月氏,攻擊匈奴。《史記 大宛列傳》載:“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得此情報後,漢武帝便決定派人通使月氏,準備聯合月氏共擊匈奴。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張騫才奉命出使西域的。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謀劃了“馬邑之謀”,一方面,漢武帝對匈奴“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另一方面,暗中令馬邑人聶壹以“獻城”為名,把匈奴人誘騙至馬邑,一舉殲滅匈奴主力。

聶壹是馬邑豪強,他先與匈奴人交易違禁物品,取得匈奴人的信任,然後欺騙軍臣單于,說他有手下數百人,能斬殺馬邑縣令,舉城投降,牲畜財物可盡歸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以防漢兵。軍臣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並派使者隨聶壹先入馬邑明燈斬殺馬邑縣令後進兵,聶壹隨後返至馬邑與縣令密謀,殺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級懸掛在城門之上,偽裝為縣令頭顱,欺騙匈奴使者。

軍臣單于得到使者的報告後,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大軍來到距馬邑百餘里的地方,發現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引起了軍臣單于的懷疑。匈奴在此時攻下一邊防小亭,俘獲了一名尉吏,尉吏將漢軍的計謀全部供出。軍臣單于聽後大驚,下令撤軍。“馬邑之圍”雖未成功,但卻使漢朝結束了自西漢初年以來奉行的“和親”政策。

這樣,軍臣單于便於漢朝撕破了臉皮,“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人盜於漢邊,不可勝數”,漢匈大戰的序幕就此拉開。但因為匈奴是騎兵,行動迅速,而漢兵的機動性和戰鬥力明顯不如匈奴兵,所以在短時間內很難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張騫發現了汗血寶馬

張騫“鑿空”西域,這在我國古代對外關係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但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卻並不順利。公元前138年,張騫剛一出隴西,即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後才趁機逃脫至大宛國。此前,大宛國即得知“漢之饒財”,很想與之“交好”。張騫對大宛王說:我為漢朝而出使月氏,途中被匈奴扣留,今逃脫西來,請大王派人為我作嚮導,如果真的送到月氏,待我返回漢朝後,向大王贈送財物數不盡的財物。

大宛王很高興,當即給張騫派了嚮導和翻譯,護送他們到達了康居(古民族名,與月氏鄰近)。康居人又把他們轉送到了月氏。

而張騫在大宛國的更大收貨還在於,他發現了大宛國的國寶“汗血寶馬”。《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向漢武帝報告說,大宛國“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

那麼,張騫究竟是哪一年發現汗血寶馬的呢?《資治通鑑》將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全部情況彙總於漢武帝元朔三年四月,這一時間可以認為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到長安的時間。據此,我們便可推算出,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間是公元前138年,發現汗血寶馬的時間為公元前128年。

張騫在第一次出使西域後受封“博望侯”,聲名大振,這在西漢史上產生了強烈反響,當時不少吏士打算效法張騫,漢武帝本來以為西域“絕遠”,是人們所不樂於前往之地,現在有人爭著要去,很高興,便批准了上書得的請求,一時間,大批使者出訪西域。但出使西域的使者良莠不齊,有人將官物視為私物,隨便使用,並把市易所得之物佔為己有,破壞了漢使的名聲,尤其是匈奴從中作梗,導致“外國亦厭漢使”。

這一時期,前往大宛國的漢使中也曾有人發生不軌行為,在大宛國造成了惡劣影響。尤其是漢使希圖把汗血寶馬弄到漢廷,引起了大宛國人的戒備與不滿,因而他們把汗血寶馬藏在貳師城,不讓漢使看見。據此分析,西漢要輕易得到大宛國的汗血寶馬,似乎不太可能。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大宛國跟長安6000餘公里,交往之初,隔膜與犯忌是必然的。

探尋古代「汗血寶馬」真相

匈奴對於西漢的封鎖政策

在匈奴勢力伸入西域之後的數十年間,西域諸國皆“役屬”於匈奴,這對於與匈奴有著極深矛盾的西漢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在較長的時間內,西漢總是處於劣勢地位。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後的二十年間,西漢同大宛、月氏等西域諸國尚處於交往的初始階段,很難說建立友好關係。這一時期,漢使不但因路途遙遠、沙漠戈壁阻隔歷盡千辛萬苦,而且役屬於匈奴的一些西域國家還以“攻劫”、“勒索”、“斷食”等方式對待漢使。

在一批批漢使出使大宛國以東地區時,“匈奴騎兵時時遮擊使西國者”,而那些深受匈奴影響的國家“亦厭漢使”,經常“禁其食物,以苦漢使”,其中樓蘭、姑師等小國“當空道,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

大宛國以西諸西域國家,由於距離西漢遙遠,加之匈奴的影響,通使相當困難。據載,在大宛國以西諸國,“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取留苦”,而漢使到達當地諸國時,則“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財物,故必市乃得所欲”。不僅如此,西域諸國還在漢使面前表現出“驕姿”態度,他們之所以如此,大都是因為匈奴,從這些記載中,我們發現,西漢當初通使西域,並不是輕而易舉,一帆風順的。

正是在這一不利的背景下,漢武帝派遣車令為使者,攜千金、金馬等財務前往大宛國,想以友好方式“請汗血馬”,不料,剛到大宛國,便有人劫了財物,並殘忍地殺害了漢使車令一行。這一事件激怒了漢武帝,他派遣李廣利帶兵武力討伐大宛國,以此炫耀自己的威德,並以戰爭的方式獲得汗血寶馬。若不採取這樣的手段,則西域“大夏之屬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為外國笑”。這表明,在一段時期內,漢武帝放棄了聯合西域夾攻匈奴的政策,而將大宛等西域小國也視為敵人。

探尋古代「汗血寶馬」真相

車令出使失敗

事實上,早在2000多年前,當汗血寶馬還沒有東入中原之時,就已經是大宛國的“國寶”了。當時,大宛國人即十分珍愛它,精心養護,並極力防止別國得到它。

而漢武帝又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及其喜好良馬,尤其喜好神奇之馬的帝王,漢武帝從《易》中看到“神馬當從西北來”的符咒後,以為從西北烏孫獲得的良馬應驗了符咒,便將烏孫馬命名為“天馬”。後來,漢武帝又得知“大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示漢使”,便決心設法獲得藏於貳師城的“善馬”。

起初,漢武帝也想走“和平路線”,派遣使者車令出使大宛國,車令的使命只有一個,即“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不過,車令所帶的禮物雖然貴重,但大宛國認為西漢“饒漢物”,所以不為“千金及金馬”等禮物所動,沒有答應車令的請求。

這次大宛國太過分,漢武帝並不是白白的求天馬的,漢使除了帶大量財物外,還帶了一個價值連城的金馬,這簡直是高價購買。結果大宛國王截殺了漢使,沒收了財物,這分明是赤裸裸的挑釁。

按照漢武帝的理解,那就是打的不夠狠。

次年就派李廣利率軍攻擊大宛。第一次討伐,李廣利因後勤問題大敗而歸,也與西域各國對漢朝軍隊不友好,不提供後勤保證有關係。

這場失利在西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西域各國又興起了“遠漢,漢兵難致”的論調。

很多西域國家又開始在漢朝與匈奴之間搖擺不定了。

此時已經不僅僅是臉面的問題了,如果不攻取大宛國,那這幾十年對西域的外加努力、金錢攻勢、還有前不久的軍事威懾,都將化為烏有。西域將會徹底變成匈奴人的後勤基地。

漢武帝又毫不猶豫的調集大軍,再次功伐大宛。公元前101年,大宛國終於在漢朝的打擊下投降,李廣利斬殺了大宛國王,帶著三千多匹良馬回了長安。

西漢征服大宛在西域諸國引起了空前震動,漢朝也獲得了巨大政治利益。李廣利在回師的時候,西域諸國紛紛派子弟隨軍入朝。

而匈奴本來計劃在李廣利兵敗撤軍的時候半路截擊漢軍,結果聽說漢軍攻破大宛、斬殺國王,鑑於漢軍兵威正盛,愣是沒敢出兵。

這一戰之後,西域各國徹底臣服漢朝。漢朝軍隊屯兵大宛,為日後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所以漢朝對大宛用兵,很大原因是為了更好的統治西域,如果不展示強硬的軍事力量,就西域各國投鼠兩端的秉性,早晚會投靠匈奴,趕走漢朝的勢力。

雖說功伐大宛,漢朝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財力,但從長遠角度看,是值得的。

至於天馬,大宛的良馬到長安後,漢武帝下令讓汗血寶馬等西域良馬與蒙古馬雜交,培育出山丹軍馬。從此,中原的馬種得到改良,漢代的生產力和軍隊的裝備也因此大幅增強。這才是漢武帝購買天馬的真正用意。

漢武帝為什麼討伐大宛國

漢武帝的伐宛之舉,並非是一次輕率的軍事行動,若客觀的分析當時的情況,就會對其原因有一箇中肯的見解。據史料記載,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雖然都可舉出一些根據,但並不表明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1、當作玩物和用於禮儀說

2、補充軍馬說

3、天子好宛馬說

4、大宛殺漢使、劫財物說

5、鞏固西漢威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