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虛向實,我們看清了樓市的底色

經濟負增長,房住不炒,裁員失業。


這幾天,各種經濟新聞登上頭條,轟炸著我們的神經。


信息雜亂無章,讓人一頭霧水。網上有一種“外行無所謂,內行很緊張”的氣氛,其實每一個現象所表現的趨勢,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接下來我們用一條邏輯線把新聞點都串起來,你就明白了。


.01


2020年第一季度GDP增速為:-6.8%。


國家統計局將此信息公佈後,市場噓聲一片。要知道-6.8%的增速是92年有“季度增速”數據以來的最低值。可見疫情的影響之大,已經超出了我們的理解範疇。


但這條數據的公佈,實則是我們「脫虛向實」的轉折點。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中國經濟發展史。


改革開放後,中國開始參與世界分工,經濟日新月異。各地方依靠自己的資源和努力,在賽場上群雄逐鹿,而衡量一個地方發展的成績,第一標準便是GDP增速。


脫虛向實,我們看清了樓市的底色

中國曆年GDP年度增長率


1992年在鄧老南方談話後,經濟開始騰飛,當年GDP高達14.22%。隨後中國在2001年進入改革開放第四階段(加入WTO),藉助龐大的人口紅利,成為世界工廠,GDP增速從8.34%拉昇至14.23%,這一數值是近30年來的峰值。


隨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資產泡沫破裂,中國進出口產業受到重創,經濟開始一路下滑。也就是從2008年開始,全球經濟走入了不可逆轉的下行週期,幾個發達國家的人口和經濟均遭遇“L型拐點”魔咒。


從2008年-2018年,美國經濟增速一直在2.5%左右徘徊,日本英法德更慘,都是1.5%左右的水平。


脫虛向實,我們看清了樓市的底色

中、日、美、德、英歷年GDP年度增長率對比


而我們一直試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對抗經濟週期,延緩GDP增速的衰退。


例如2009年提出4萬億計劃,2013年的大基建造新城、2015年啟動房地產去庫存、棚改貨幣化等一系列操作,讓GDP呈現緩慢下降趨勢。與此同時,各地方也因與GDP賽跑,創造了一個個巨大的債務黑洞。


2010年,GDP增速迎來歷史上最後一個雙位數,10.64%。而後一去不復返。


脫虛向實,我們看清了樓市的底色


世事難料,2020年我們遭遇了歷史以來最大的疫情,GDP第一季度增速為-6.8%,直接擊碎了人們的預期。


按照之前來講,我們可能會通過一系列操作,讓數據不那麼難看,但這次卻直接把-6.8%這個真相公之於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年各地方一直還原真實GDP。


2018年,內蒙古、遼寧、天津相繼自曝家醜擠水分,單一個濱海新區就擠出去4000億,2019年黑龍江、吉林、青島開始擠水分,山東省更是直接砍掉上萬億GDP。


這就像一個人,真正開始成長的時候,是認清自己的模樣。之所以為這次官方公佈的數據點贊,是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承認真實數據,開始「脫虛向實」了。


.02


在GDP公示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三駕馬車各自的表現。


1、投資方面:

一季度城鎮固定投資同比增長-16.1%。


2、消費方面: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9%。


3、出口方面:

一季度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1.4%。


其中疫情對消費市場的打擊是最嚴重的,同比增長-19%,這也是我們最為擔憂的事情。這跟出口投資不一樣,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了消費佔主要成為的經濟結構,數據顯示2018年,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就達到了76.2%。


第一季度受疫情重創,消費市場的打擊非常嚴重,天眼查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46萬家企業倒閉,裁員停招的企業不在少數,背後因此失業的民眾,大家可以想象。


近段時間,後臺留言也經常出現這樣的評論:“連工作都沒了,還怎麼買房?”


脫虛向實,我們看清了樓市的底色


消費市場背後是中國的實體經濟,背後關聯數百萬家企業和千百萬人的就業率,牽一髮而動全身。


所以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刺激消費,其根本就是穩住就業。只有大家有穩定的收入,就敢出門消費,只要消費復甦了,企業才能繼續維持經營,實體經濟才有運轉下去的動力。


所以此階段,GDP對於我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就業。所以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六個保障“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其中第一項就是,保居民就業。


.03


當然這次政治局會議再次重申“房住不炒“,也是暗含一定道理的。


按照之前我們的市場規律,我們肯定又沸沸揚揚啟動房地產,強行拉昇一波經濟,讓GDP重新回到軌道上來。但這次不同,即使GDP跌入冰點,依然選擇堅定”房住不炒“基調不動搖。


其中第一個原因是,我們現在居民的整體槓桿率太高,不足以撐起一波大牛市,炒即是崩。


第二個原因是,如果現在啟動房地產,無異於扼殺民眾的消費力。


讓大家買房很容易,製造幾個地王,房價一抬,輿論一炒作,人們乖乖去售樓處接盤,但結果呢?人們把錢都投進了鋼筋水泥殼,哪還有錢去消費?


房地產牽連百業,而消費市場牽連實體經濟萬業。孰輕孰重,當下立判。


在此情形下,我們預計2020年各地方的調控政策難以放鬆。從前幾天青島暗搓搓發佈放鬆政策,被“三日遊”的事例可以看出,無論大小明暗,只要是放鬆限購和限貸的政策統統被扼殺在搖籃裡。


那麼這意味著,各地方樓市的房價要以“穩”為主,下半年允許房價小幅度回暖,但大漲的概率幾乎為0。


但這也會導致,那些市場還沒有回暖的城市,雪上加霜,下半年在沒有政策的支持下,樓市異常艱難,更多的將還原各自市場的底色,房價和GDP一樣,要脫虛向實了。


.04


說一下未來的展望。


在疫情衝擊下,中國經濟失速是在預期之內的,不必太過悲觀。這就像一個人,一輩子難免有一兩次大病大難。


重要的是經過這次磨難,我們承認了真實的GDP數據,一切開始脫虛向實,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而且,在如此艱鉅的條件下,我們依然不啟動房地產,意味著我們徹底告別了人為拉動房地產的歷史,確定了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就業、民生、市場才是國之未來。


未來房價的上漲更多的是自然因素,是人口、資金流動聚集競爭的結果,是建立在人們逐步富有的基礎上的。絕不是為了貪圖一時的土地財政。


而且通過這次全球疫情,中國重新塑造了大國形象。


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出數以億計的抗疫設備,這種大規模成熟的全工業產業鏈,所有國家都不具備的。而且能在短時間內上下達成一致,共同抗擊疫情,這也是我們刻在骨子裡特有的民族韌性。


這些基因都會助力中國成為“第一個從陰霾裡走出”的國家,重新回到經濟運轉軌道上來。


當然這次政治局會議也提到了財政貨幣政策,一定要注意。


接下來一年內我們將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


這意味著,央行要將大規模貨幣注入到實體經濟中,穩住就業,刺激中小企業復甦。但同時弊端明顯,社會整體通脹率又會整體被抬升,貨幣變毛。


到時候人們的腰包足了,最後是拿出來消費,還是再去買房,這又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歷史會重演,但每次都會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