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存钱技能如何炼成,他们为什么挣得少,存得多?

十几年前我国人均收入几百元,“万元户”是大富之家的说法,那个时候人们挣的少,但是存款积累的比当代动辄月薪过万的年轻人要多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70后的存钱技能如何炼成,他们为什么挣得少,存得多?

观察及探访身边的70后长辈得出原因如下:

一、没有安全感

70后的存钱技能如何炼成,他们为什么挣得少,存得多?

穷富就在一念间

70年代的人大部分小时候家境不好都经历过穷苦生活,受过穷的人对累积财富有一种执念,极其恐惧经过某些意外重回过去穷困的状态,对没有钱的生活产生巨大的恐惧,这是他们克制消费欲望的动力源泉。他们的风险意识极强,这属于时代的烙印,这个时期的人,收入不高,故消费也不高。现在因为出现了网贷、信用卡等超前消费概念,收入和消费有些时候并不成正比,但在70年代人的消费习惯中,真正挣得钱是扣除消费存下来的那一部分。对此妈妈嘴上总是挂着“挣钱不存钱,等于没挣钱”这句顺口溜。这句话言简意赅的概括了我毕业4年的谋生活动,那就是“没挣钱”!

70后的存钱技能如何炼成,他们为什么挣得少,存得多?

金钱就是雨天你手中的伞

相较于物欲,安全感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银行卡或存折账户里有一笔不菲存款,会使他们对生活美好希望随之而来。按现在的话就是:没有点钱放在身上,心里慌得一匹。

其实作为90后,我也会有这种不安的感觉,只是没有上几代人那么强烈明显。有问过同龄人怎么看待财富积累,对方回答“够花得呗”,我们这一代人是多了些所谓的“佛系”,钱多钱少都没有快乐重要。

二、争取自由及可以选择的权利,没有钱没有出路

那个年代,人们刚刚从地域限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城市化开始发展,农村人口涌入城镇,进城、融入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等方方面面要求着你要有启动资金、起步支持。

70后的存钱技能如何炼成,他们为什么挣得少,存得多?

城市化

不知道有没有人问过父母“你的梦想是什么”,我问完妈妈后,她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也不能明确表达她的梦想,她可能都不是十分理解“梦想”二字。在我看来,她的梦想是融入城市,从里到外变成一个被人尊重的“城里人”。

为着这个梦想,她努力了27年,她宁愿扣上个“一生人”,也要累积出在城里买套房子的积蓄。妈妈为了扎根城市,其他叔叔阿姨可能为了做出一番事业,每一代人都有他们为之付出的梦想,财富的积累可以给他们自由、选择和出路。

注:“一生人”家乡土话,跟现在的注孤生有一拼,抠门不花钱不交际、不维护人情关系,一个人活一生的意思。

对我的启示

学法律的我很多时候思考的是“法与情”这个悖论,此刻在思考“情与钱”这对关系。人类是感情动物,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在又开始准备和机器竞争,我发觉人类越来越无感情化,我们研究怎么样使机器人更有温度,反观我们自己开始变得越来越冰冷。

70后的存钱技能如何炼成,他们为什么挣得少,存得多?

金钱我们都知道它可以升温你的情、表达你的爱,适当的消费可以让你更有烟火气,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也是这个道理,做金钱的主人,不做被它控制的奴隶。

仅代表个人观点,没有群体化70后或者90后,欢迎不同的意识流前来讨论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