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共建科技創新中心 兩江新區找準新增長點

 

“共同爭取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共建共享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公共科研平臺,共建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2月28日,一場“屏對屏”“線連線”的特殊會議在重慶兩江新區和成都天府新區同步舉行。雙方約定:要在創新上更好地聯動。

4月,國家公佈全國雙創示範基地第三方評估結果,兩江新區位列14個區域類新區總分第一,新區創新生態更加優化。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兩江新區找準新的增長點。

產業協同

數字經濟引領,汽車電子醫藥齊頭並進

3月25日,以“新業態·新機遇”為主題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服務峰會在兩江新區舉行。

經過數年的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成渝兩地的優勢產業。目前,兩江新區多家重點數字經濟企業已經在成都地區進行了佈局。

獨角獸企業雲從科技便是其中之一。

“為了充分利用兩地的資源加強協同創新,加快在成渝兩地的業務佈局和增長速度,我們在成都設立了四川雲從天府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雲從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正在打造人工智能融合應用開源開放平臺,按照規劃,該平臺將於2022年投用。

數字經濟,只是提升兩地協同創新能力的產業鏈條上的一環,而這根鏈條,正在越鑄越長。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負責人透露,公司將聯合川渝地區氫能產業全鏈條企業,成立氫能動力技術創新聯盟,並依託中國汽研成立氫能動力技術創新中心等高端研發機構,全方位助力成渝地區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方向轉型升級。

在生物醫藥領域,兩江新區企業藥友製藥,已經與28家川渝地區為主的醫藥企業聯合組建“小品種(短缺藥)西部地區聯盟”,實現產品優勢互補,貫通上下游供應鏈信息,保障地區化小品種藥集中生產與供應。

平臺協同

集群註冊解創業難題,各大平臺蓄勢待發

不少科創企業在成立之初,都只是小微企業,因為資金短缺,面臨著沒有固定辦公場所,註冊受阻的難題。

3月29日,兩江新區傳來好消息:該區市場監管局將推動“集群註冊備案管理”平臺“互聯互通互認”,探索成渝地區集群註冊制,兩地初創企業可以更自由地選擇適宜的創業環境。

兩江新區企業漫客空間就是一家擁有集群註冊資質的市場主體。總經理杜雲霞表示,她正著手推進漫客空間進駐成都相關工作的事宜,“今後我們將通過相互引薦,為兩地入駐企業創造更多開展協同創新的機會。”

兩江新區也在不斷探索協同創新的可能。

在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4500餘家數字經濟企業(規上企業124家)匯聚於此,園區負責人透露:“我們正在研究方案,著力加強與成都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共享各項政策資源和平臺資源,促進兩地間的協同創新。”

新區另一大創新平臺——兩江協同創新區也在2月28日的聯席會上被點名:“依託兩江協同創新區、成都科學城等創新平臺,共同爭取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攜手助力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人才協同

政企共同發力,要引才更要育才

無論是產業的協同,還是平臺的協同,其背後都是人的交流與協作。因此,人才的協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兩地協同創新走向深入的關鍵。

3月27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住房公積金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重慶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職工在成渝地區間轉移住房公積金,將由“兩地跑”變為“一地辦”,辦理時間由1個月壓縮為2至3個工作日,辦理要件簡化為1張表,真正實現了“賬隨人走、錢隨賬走”。

公積金貸款跨區使用更便捷,這無疑方便了經濟圈內的人才流動。而為了吸引人才,兩江新區出臺了一系列舉措。

比如,發佈《“兩江人才”10條》等一攬子人才新政,形成了“1+4”的人才政策新體系。根據新政,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項目團隊,可給予最高3000萬元的資助。

又如,在去年獲批成為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依靠中國科協的國際科技交流優勢,探索建立“雙向離岸”的海外人才工作新模式。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不僅需要促進人才的流動,還需要加強人才的培育。

兩江新區的獨角獸之一豬八戒網,便是一家為雙城經濟圈建設既對接人才又培育人才的企業。

“我們將全力以赴融入雙城經濟圈建設。”豬八戒網首席執行官朱明躍表示:“未來3年,公司計劃在川渝地區設立217個數字經濟產業服務中心,孵化100萬人才,服務100萬家企業,實現在川渝各個區縣全覆蓋,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