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鬆解讀一季度經濟數據:財政政策應當被寄予更大的期望

巴曙鬆解讀一季度經濟數據:財政政策應當被寄予更大的期望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一季度經濟數據。

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單個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這至少是1992年的首次。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186億元,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73638億元,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122680億元,下降5.2%。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4月17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表明中國為應對疫情,確實在經濟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與全球相比,中國及早地控制了疫情,有助於中國經濟的復甦。

“一季度的大幅下滑還需要分月份看,三月份的經濟恢復狀況,就明顯比1-2月份的數據要表現更好,希望這個趨勢可以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能得以持續。如果海外疫情擴散近期能得到良好控制,中國經濟有希望在二季度持平甚至恢復正增長;但是如果疫情在海外持續,恢復的時間可能就要長一些。”

巴曙松指出,

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不同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多的是一種經濟社會體系停擺的衝擊,因此,需要更多地運用財政政策來對受到衝擊的行業、地區、企業和群體進行支持,貨幣政策則需要提供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相對來說,財政政策應當被寄予更大的期望。

其同時指出,疫情衝擊也凸顯出中國經濟許多有增長潛力的領域,產業轉型的方向,以及需要彌補的短板,和需要推進市場化改革並提升效率的領域,只要成功釋放這些領域的增長潛力,就有助於贏得市場的認同。

去年以來,A股國際化進程加速,金融市場不斷開放,在此背景下,外資也不斷湧入A股。與全球相比,疫情在中國已相對得到控制。

巴曙松認為,對於外資的流入流出要以平常心看待,但是總體上看,外資佔中國金融市場的份額還相對小,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張和金融市場的發展,規模應當是持續上升的,成功控制疫情,當然會提升對於外資的吸引力。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