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海域竟然有这种“海上大熊猫”,你见过吗?

4月15日是第三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联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举行“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记者获悉,近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员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题为umpback dolphins at risk of extinction”的Letter文章(注:美国的《Science 》杂志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Science》期刊letters文章是篇幅较短的论文,主要评述国际上普遍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或《Science》期刊已发表的研究工作)。文章结合其研究团队的相关科研成果和认识,提出中华白海豚等驼海豚属动物正面临灭绝的风险,呼吁关注这些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威胁,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建议以阻止该类珍稀动物的灭绝。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试试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南岛西南海域包括三亚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根据科学家的考察数据显示,在三亚附近海域连续多次出现一个规模较大的中华白海豚群体,迄今可通过照相识别的中华白海豚个体数量超过150头。该发现改变了学术界和动物保护界关于海南岛周边没有中华白海豚分布的传统观点。

据介绍,中华白海豚是生活在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沿岸浅水区的一种小型海洋哺乳动物,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由于数量稀少,也被誉为海洋中的“大熊猫”。在民间,中华白海豚素有“海上精灵”“妈祖鱼”等美称,深受人们喜爱。据推测,全球目前现存大约13000头中华白海豚,其中我国约占一半,是最主要的分布区。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围填海工程不断增多,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物种延续面临严峻挑战。保护中华白海豚对于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9年起,三亚在东部海棠湾、南部三亚湾、西部红塘湾等海湾建设海洋牧场,实施人工鱼礁投放和鱼苗增殖流放,涵养生物资源。同时从近年开始禁止3海里内海洋捕捞作业活动,进一步保护了三亚近海的生物资源,有效呵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据报道,2014年10月,在三亚西部海域科考的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博士团队经过数月搜寻后,终于在海面上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的身影。据李松海介绍,此前根据500多份渔民问卷调查显示,在海南岛西南海域可能存在中华白海豚。 “当时看到之后很激动,因为学术界和动物保护界都认为,海南没有中华白海豚分布。”李松海团队随后多次考察均发现这个中华白海豚群体。根据截至2017年8月份的考察数据显示,该群体数量超过150头。

2016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由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中国生物多样性绿色发展基金会、中科院深海所三方共同设立的“海南中华白海豚保护地”在三亚大小洞天揭牌,这是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地。

据悉,全世界共90种鲸豚动物,而在中国南海及海南岛周边海域,有过记录的各类鲸豚动物物种就已超过30种,包括大型须鲸、鲸鲨、中华白海豚、热带斑海豚、小型海豚等。而海豚中的部分物种,比如长吻飞旋海豚,有追随船只的天性,喜欢在船首冲浪、嬉戏。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经过5年多的考察和研究,初步获悉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等典型近岸浅水分布的物种,主要分布于海南岛西边及西南近海海域;大型须鲸、深水分布的鲸豚物种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边海域;其它小型海豚在整个海南岛周边海域均有分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