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信息完全,那麼理論上的計劃經濟可以與市場經濟表現得一樣好,對於這句話你有何理解呢?

聽-花開的聲音


感覺最初的計劃經濟是生產無法滿足需求時的一種過度管理手段。而非長久之計。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必然要走市場經濟。否則,就如蘇聯解體,朝鮮現狀一樣。如不改革,要麼被迫走市場經濟,要麼經濟停止不前,消費者長期處於溫飽情況,這不符合發展規律。

但是,市場經濟的盡頭,最終還是要回到計劃經濟。

我們最初用的也是全民所有制的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定量消費的消費模式,這種模式在解放初期的建設發展時可以穩定社會。儘量平均滴保證每個公民的消費權利。

隨著過度期的結束,當生產力大過須求時,這種定量消費的模式就開始阻礙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及時調整,開始改革。從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最初供需決定價格。消費控制市場的模式,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卻讓人類進入貧富分化,消費兩極化,奢侈浪費的時代。

最初的生產只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商品數目有限,市場被極限開發,買方成了決定著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

為了開拓市場,生產者開始發明創造更多不是生活必需品的產品,通過強大的廣告宣傳推銷新產品。很快奪回主動權,從原先的社會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轉而變成生產者生產什麼,消費者就被引導著消費什麼。

這一轉變的結果就是,市場被無限開發,金錢成了衡量成功失敗的唯一標準,人類道德底線無數次被擊破。人類貧富急劇分化,國際矛盾增加,地球資源快要到殺雞取卵的地步。

全球戰爭危機,經濟危機,環境危機,這次疫情危機。。市場經濟的過度開發,使人們對未來沒有希望。沒有希望的模式,肯定是沒有發展前途的。

所以,未來不久的經濟模式還是要回到更高一級的全民所有制的計劃經濟。那時將是全球一體化,人民無慾無求,生活的意義從物質享受轉入精神享受,會視過度的物質消費為恥。節約資源為榮。


馬尚軍7


事實和實踐可以證明,計劃經濟在任何時候都會優於市場經濟。去產能,去庫存,說明了什麼?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什麼?做過經濟工作的人都清楚。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自身都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誰優誰劣,歷史的時間和實踐會告訴人們的。

正確的對待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成績和問題,經濟社會的發展才能更好一些。


剛想明白


在理想狀態下,計劃經濟的效率遠高於市場經濟,這個理想狀態除了信息完全還有一個必備條件就是管理者要有高素質。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兩個代表性國家就是美國和前蘇聯,眾所周知在兩大體系的競爭中前蘇聯解體了,計劃經濟也被絕大多數國家放棄進而推行市場經濟,現在距蘇聯解體已經過去快30年了,那些改制後的國家發展的怎麼樣大家有目共睹經濟都不理想。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分別有兩個致命缺陷,計劃經濟不可避免政治危機,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經濟危機。市場經濟至上而下決策,主觀決策失誤不可避免,這對人的素質要求就是特別的高(需要英明的領導),如前蘇聯輕重工業比例失調就是在主觀決策體系下根本找不到輕重工業的理想比值造成的,由於在計劃經濟體系下生產單位沒有決策權,所以創新積極性降低,一旦經濟出現問題責任向上傳導以至頂層失去權威。再看市場經濟,由於市場經濟下經濟單位自我決策,自由競爭,大大激發了人的積極性,即使出現問題也只能認賭服輸,但是在這個體系之下底層決策容易導致盲目性因素大大上升,再加上經營決策到結果產生之間有時間差,使得經濟在自我調節過程中往往波動較大,大量產生無效投資和過剩產能,因此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現狀,目前世界各國都針對上述問題對經濟管理體系進行了改良和完善,如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就推行了市場經濟為主和政府調控為輔,多種所有制相結合的方針,實現經濟40年高速增長。西方傳統的市場經濟國家也通過政府引導或行業管理對市場體系進行完善。

返回問題,信息完全是個無法實現的條件,前蘇聯擁有龐大的統計體系,即使做不到完全也算是極致了,但還是有一類信息是永遠都搞不清楚的,就是未來信息,也可以叫目標信息,如果目標不明確計劃從何而來呢,而在戰爭等危機條件下計劃有了明確的目標,此時的效率就非常高了,當社會進入時尚消費和創新驅動時,計劃經濟就茫然了。

結論,計劃與市場並不是矛盾體,各國根據自身條件和發展階段因地制宜的制定適合本國的經濟體制,只要達到好的效果就是好的體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