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社會主義者
《資本論》對當今社會依然既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不光現在,在未來社會依然熠熠生輝。
馬克思的《資本論》系統的闡述了資本社會的運行機制,預言資本主義經濟必然走向崩潰。馬克思就歐洲的資本主義系統提出了:價值生產、價值實現、價值分配、價值增值的惡性循環系統,而這個以惡性循環系統則源於資本家追求最大利潤的本質。馬克思在《資本論》說:“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一旦資本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價值增值受到限制,價值生產將無法延續,資本經濟便將出現危機甚至走向崩潰。在經濟危機時,資本難以快速流轉,資本政體必然採取措施,轉移資本,刺激經濟,挽救資本市場。2008年經濟危機,世界各國加大對基礎設施,重大工程的建設,其目的就是轉移資本,增加就業,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
現在許多經濟學家,試圖藉助大數據分析經濟走勢,探索經濟規律,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數據的分析僅限運用在短期經濟運行上,而想像馬克思一樣從宏觀上分析歷史的進程是不可能的。
所以,馬克思的《資本論》必然持續指導人類對經濟運行的研究。
《資本論》也必將在未來社會指世界各國的工人運動。《資本論》曾經影響了俄國、蘇聯、中國、越南、老撾、朝鮮、古巴等國的工人運動和經濟建設,雖然到後期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道路走低。但中國崛起越來越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資本論》必將指導未來的工人運動,因為它讓世人看清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與吃人的本質。
《資本論》還是一本研究19世紀,歐洲歷史的第一手材料。
八百里駁
平臺問當今社會《資本論》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我說《資本論》在當今社會有著特殊的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第一,《資本論》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基礎。《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三大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要取得成功,會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更長的摸索。
第二,《資本論》是我們前進道路上克敵制勝的法寶。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政治經濟學,只研究物以物之間的關係,不講人與人之間的特殊社會關係,同時《資本論》研究了勞動的二重性,發現了剩餘價值,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是我們克敵制勝的法寶。
第三,《資本論》發表已一百多年,它所描繪的商品、商品社會及人類發展的規律,對今天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而特殊的指導意義。
總之,《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著作,我們要學原著,悟原理,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工作。
非常規理論
您好!非常榮幸看到您的提問。那我就說說資本論的見解。我們都知道資本論是馬克思200年以前寫成的,今天的資本主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資本論還能夠解釋當今世界的經濟現象嗎?
科學的理論是不怕久遠的,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過一萬年可能也不會過時。當今的經濟時代仍然是資本主義經濟時代,馬克思就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而現代經濟學研究的市場經濟,則是資本主義以前的經濟,究竟哪才是過時的經濟學。雖然過去150多年,很多地方仍然可以直接適用。如沿用曼徹斯特大工廠模式的密集勞動型大工廠,富士康,甚至華為等985 IT企業。
一些地方一直在辯論和修正,如價值理論、一般利潤率等。信用方面,可以套用不少部份,後來由希法亭等發展。帝國理論,如考茨基、盧森堡、列寧等不同方向發展。雖然是修正,很多模版卻取自馬克思總體框架中的小框架或小方面,真正重要的,在於辯證方法論和對於權力、階級、不平等等地方的敏感性。我國對《資本論》應用要重國情
大家都懂得學用馬克思主義一定要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現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但真做起來就有難度。不僅要繼續克服主觀教條傾向,還需要有客觀實力。如對當前工業化道路就可借鑑《資本論》的工業化理論進行一些具體研究。
《資本論》裡有豐富的工業化理論,如工業化過程中工業與農業關係、農業人口遷移、城市房屋的昂貴與房屋質量成反比的理論、人與自然物質變換要平衡的循環經濟理論等,就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借鑑。從《資本論》裡反映的英國工業化歷史看,工業化是物質生產方式根本性轉換的過程,是以現代技術全面裝備生產流程的產業革命,其結果必將取得極大提高生產率的積極效應,但也必將產生全面衝擊社會形態和自然生態的負面效應,因而要付出巨大代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大量工業廢氣廢物的直接排放和資源浪費,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二是大量人口遷移,重組社會階層結構。主要表現是大量農民進城就業務工,形成受僱於資本的產業大軍。由於工作日長,勞動強度大,工資低,營養不良,居住條件差,工人壽命短。19世紀上半葉英國工人的平均壽命不到20歲,女工童工的命運更悲慘。除了《資本論》裡的大量記載外,法國曆史學家芒圖在其名著《十八世紀產業革命》中也有這方面的記述。其中寫到吃不飽的童工常常到豬圈裡搶豬食而不得不與豬搏鬥;三是循環經濟遭破壞。最典型的是農業的循環經濟系統悉被破壞。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裡以後,他們取之於土地的衣食消費後的廢料不能回到土地,人與土地之間物質變換系統破壞了,土地自然肥力不能保持。這便是工業化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帶有普遍性。從負面看,工業化過程也是痛苦過程。
有什麼前提條件和大環境,就會有什麼結果。前提和環境徹底變了,結果也會變。 事物的發展是可以推導的,馬克思當年推導出資本主義表現為巨大商品的堆積,發現其中的結構性矛盾,然後闡明這個問題。 確實,商業是很厲害,創造了比以往農業更為先進的文明。但它本身依賴的發展方式是有先天不足的。它依賴剝削髮展,剝削是能讓經濟發展得很快,但是成也蕭何敗蕭何,當完成了原始積累之後,繼續剝削下去,不但不會促進更快的進步,反而導致經濟的倒退。 當然,社會本身是有一定的自我修復功能,但這種功能也有馬克思這樣的反對聲音的功勞。當年的主流社會是在罵他,但也認識到他發出的警醒。 其實說到這裡,也不由讓人感嘆,打著老馬旗號的那些國家,最後要麼誤讀了馬的原意,要麼偏離了馬的軌道,紛紛重演馬在資本論裡所描繪的那個世界裡發生的悲劇。 也許這就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代價吧。馬克思是發現了規律和真理,但是規律和真理只能發現,不能創造,更難以改變,越清醒的人越感到悲涼,或許是這樣吧,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