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唐朝強大全靠楊廣的功勞,難道唐朝是楊廣打下來的?

少年不大冷


關於這個問題,正確的表述應該是:隋煬帝客觀上為大唐的建立與繁榮奠定了基礎,唐朝的很多典章制度也繼承於隋朝,有個成語叫“唐襲隋規”。因此這牽扯到了隋煬帝的功與過,以及和唐代的關係。我們例舉以下幾個事來說明:

一 修運河與洛陽城。這是隋煬帝最廣為人知的事。而運河對於後世王朝具有著深刻的影響。首先,它貫通了南北1000多公里,南北方的物資運輸,經濟交流從此更加緊密。直到今天,在運河杭州段,依舊有很多貨船在上面穿梭。

其次,隋煬帝將運河的中心設在洛陽,並將首都置於此,使中央王朝能更有效的控制南北,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後來的唐朝就是利用了這個優勢,在征討高句麗的時候通過運河來運送軍隊。雖然修建運河產生了一定的勞民傷財,但確實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二 開科取士。 隋煬帝在父親的基礎上建立進士科,正式開始科舉考試。由此帶來了幾個方面的好處:第一、天下學子第一次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同時也打開了下層人士通往上層階級的通道。雖然這樣做會侵吞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自南北朝以來一直靠蔭恩、血緣世襲的貴族。但在長遠上看是有利於人才的循環與國家發展的,唐代許多名臣都是寒門出身,通過科舉考試實現了“登天子堂”,如唐太宗的宰相馬周,唐代宗宰相元載等。科舉考試延續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廢除,可見其對歷朝歷代的重要性。

三 打擊關隴貴族。隋唐兩代脫胎於南北朝特殊的政治結構,皇權一直受到關隴貴族的影響,就像一個毒瘤一直影響著隋唐的皇權與國家發展。隋煬帝算是第一個嘗試打擊關隴貴族的皇帝,比如前面提到的修運河、遷都洛陽、開創科舉制、以及建洛陽糧倉、扶植南方士族等措施,他都是為了擺脫關隴規貴族的控制,更好的集中皇權,促進國家的發展。後來的唐朝在隋煬帝的基礎上,繼續打擊關隴貴族。直到武則天時期才基本完成這個使命。近代陳寅恪先生說:“武曌則以關隴集團外之山東寒族,一旦攫取政權,久居洛陽,轉移全國重心於山東,中進士詞科之選舉,拔取人才,遂破南北朝之貴族階級”。武則天能徹底消滅關隴貴族,正是在隋煬帝開運河、建科舉等制度基礎上實現的。

因此,大唐的繁榮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隋朝的基礎上,並繼承了隋朝的許多政策,諸如科舉制等。另外,隋唐兩朝都是從西魏的政治框架延展出來的,都有鮮卑族的血統和親戚關係(唐高祖和隋煬帝是表親),因此我們可以把隋唐看做是一體的兩個階段。只不過隋煬帝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最後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導致隋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完全是隋煬帝過於壓迫人民造成的嗎?


史相雲


這種說法,比較扯淡。不過隋朝轟然倒塌,的確是楊廣的“功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非常扯淡的言論,如果按照馬哲的觀點看,那就是缺少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問題。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首先就是要了解一切的前因後果,要系統的看待問題,而不是隻看一點而不看全部。但對於自己喜歡的人物,難免就會以偏概全。

我記得以前聽過蒙曼老師說隋文帝非常偉大,說道在隋文帝在位時期,戶籍達到了840萬戶,人口達到了西漢水平。為了證明隋文帝的偉大,蒙曼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漢末戶籍數只有120萬戶而已。看似很客觀,實際上非常不客觀。

雖然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天下大亂,但人口數依然程波浪形增長,到了西晉初年,人口達到了四百萬戶,北魏達到了五百萬戶,北周時期達到六百五十萬戶,到了隋文帝統一天下之後,戶口數已經超過700萬戶。而到了隋煬帝時期,已經達到了890萬戶,這就是人口基數的不斷增長。這是一個長時間積累的結果,而不是一個人的功勞。

第一、戶口數量問題

因為很多人對於楊廣非常喜愛,所以簡單的看到了890萬戶這樣的強大,認為唐朝沾了隋朝的光。這是不客觀的,因為在隋朝末年十餘年的動亂中,人口大幅減少,唐初戶口數不足兩百萬戶,幾乎一夜回到解放前。

由此可見,楊廣給唐朝留下的戶口數量,少的可憐,國家戰亂不休,千瘡百孔,是一個相當爛的爛攤子。如果縱向比較歷代開國,單從戶口數來看,唐朝是獲得前代遺產最少的一個朝代。而從唐太宗開始,唐朝用了20年的時間,才突破三百萬戶。

由此可見,隋煬帝楊廣全盛時期的890萬戶,並沒有太多留給唐朝,唐朝不得不一邊開疆擴土,一面休養生息。

第二、外部環境問題

一些說法中,將隋文帝分裂突厥、隋煬帝滅掉吐谷渾、三徵高句麗,作為唐朝撿漏的證據。這也是不客觀的說法。首先,吐谷渾在隋朝開始動亂之時,就已經復國,而且當中原大亂之時,吐谷渾卻得到了長足發展,完全恢復最初的實力。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高句麗,高句麗的確在隋煬帝三徵高麗的時候,元氣大傷,但隋朝損失更大,單被高句麗鑄成京觀的隋軍將士的遺體,就有三十萬之多,而丟失的軍械輜重糧草更是不可勝記。再加上隋朝動亂,高句麗完全恢復了實力,在唐朝初年的時候,可以一次性動員十五萬精銳部隊參加戰鬥。可見唐朝沒有撿漏。

至於東突厥,隋文帝時期的突厥分裂,的確獲得很多好處。但東突厥實力的恢復,也是相當可怕,在隋煬帝時期,東突厥已經是一個可以動員20萬騎兵的大國,實力和當年匈奴不相上下,更是囂張到在雁門關圍困隋煬帝。可見,東突厥的實力非同小可。

到了隋朝滅亡之時,東突厥、西突厥、高句麗、吐谷渾都恢復到了巔峰時期的水平。而唐朝卻一窮二白。如果在縱向對比一下,唐朝在建國之時,外界環境相當惡劣。

第三、大運河的出現

這是隋煬帝楊廣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遺產,唐朝也的確因此獲利。但這也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之時,大運河已經遭到了各種破壞,大量溝渠堵塞,很多溝渠被人為切斷。唐朝建立並且統一天下後,花費了大力氣,不斷地修繕,重新開鑿這些大運河,這才保證了河渠的暢通。而歷朝歷代,也都是在不斷地修繕中,維持的大運河的運行。雖然大運河是楊廣的功勞,但並不意味著,楊廣開鑿完大運河之後,唐朝就坐享其成。相反,在唐朝初年,因為運河的破壞 和堵塞,利用率並不高。

回到問題,就會發現,要說隋煬帝楊廣對後世沒有貢獻,那是扯淡,但要說唐朝的強盛全靠楊廣,更是扯淡。


舊書齋


不完全對,但也有一定道理。蚌鶴相爭,漁翁得利。李氏父子就是漁翁。

楊廣登基後,急於展示曠世奇才(他自封的),急於求成,本來該幾十年去完成的工程,他幾年時間就弄完了,就像一個員工,雖然能力很強,但你非要把兩個月的工作壓擠到72小時完成,雖然高效,也展示了優秀,但你的身體吃不消,五臟六腑嚴重透支,幹完活也就奄奄一息了。

那麼,楊廣做了哪些宏偉工程呢?一個就是京杭大運河,調集了百萬民工,幾年時間就完成了,這條運河至今為南北水運發揮著作用,確實能帶動運河周邊經濟的發展。第二個是出征高句麗(現中朝邊境一帶),穩定了邊疆局勢。第三個就是鎮壓起義。因為前兩項工程,消耗了太多人力物力,老百姓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楊廣在征戰高句麗的同時還的與國內起義軍作戰,進一步消耗了國力。

為什麼說唐朝得利了呢。這就和一個地方官為了發展經濟,把該得罪的人得罪完了,經濟結構也搭建好了,因為勞累過度被免職,新接替的領導來了只需撿現成就可以了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