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黛玉葬的是花嗎?

葬花可以說是林黛玉最具特色的標誌性符號了。說起林黛玉,除了愛哭之外,"肩上擔著花鋤,上掛著紗囊,手內拿著花帚"就是她的經典形象了。曹雪芹對林黛玉具體的外貌刻畫並不多,可是從千百年間許多外貌各異的林黛玉畫像中,我們仍然能夠一眼就認出她來,這是黛玉葬花的風姿深入人心的緣故。


《葬花吟》:黛玉葬的是花嗎?


年少時讀到黛玉葬花這個情節,只感覺到古人的天真和浪漫,現代人看到花謝了就謝了,對於自己喜歡的花的凋謝,能有幾分傷感便算得上敏感多情了,誰會想到要去葬一朵花呢?鄭重其事地去葬一朵花,浪漫是有的,但未免也太矯情了吧。


如今細細讀來,卻免不了要發問了:為什麼整個大觀園只有黛玉葬花,而黛玉葬的真的是這一朵朵小小的花嗎?黛玉一邊葬花一邊痛哭隨口誦出膾炙人口的《葬花吟》,聯繫後文黛玉的人生歷程,許多人認為黛玉葬花除了有傷春惜花的情緒,更是在葬她自己,《葬花吟》實際上是黛玉的自輓歌、自祭文。


不可否認,黛玉就是《紅樓夢》最美的花,黛玉葬花就葬她自己,《葬花吟》也是她對青春、對生命的哀悼。然而,經歷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之後,我才體會到黛玉葬花,更是對無常的體證,也是對不可避免的喪失的一種告別。


一、葬花的前因


在《紅樓夢》中,黛玉一邊葬花一邊吟出《葬花吟》,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是:她在現實生活正遭受挫折。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在第23回,當她荷著花鋤、嫋嫋走到沁芳閘橋邊的桃樹底下時,碰巧遇到寶玉正躲在桃樹底下看禁書,這才有了寶玉黛玉在桃花樹下共看《西廂記》的經典情節。


有了共看禁書的交情,黛玉和寶玉的感情進一步升溫,而黛玉又聽了纏綿悱惻的《牡丹亭》,她對愛情的嚮往越發明顯了,甚至在春困午睡時還忘情的說出"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不雅之句。


誰知這一句卻被前來探望的寶玉聽見了,寶玉竟也忘情地脫口說出《西廂記》裡的詞句。在古代,閨閣女子都要求端莊持重,而《西廂記》《牡丹亭》之類的戲文被主流社會視為淫詞豔曲,閨閣女子是碰都不能碰的,更別說堂而皇之地說出口了。如果對一個女子說戲文裡的詞句,往往也被視作對女子的不尊重。


《葬花吟》:黛玉葬的是花嗎?


因此,當聽到寶玉說出"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疊被鋪床"時,黛玉頓時"撂下臉來",惱寶玉拿她取笑、解悶,兩人正吵得不可開交,寶玉卻被襲人叫走了,說是要去見賈政。寶玉見賈政,猶如老鼠見到貓。雖然黛玉正和寶玉鬧矛盾,但黛玉還是很擔心寶玉,晚飯後聽說寶玉回來了,還是主動去怡紅院找他,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這本來是黛玉為了自己愛的人,難得地放下了自己驕傲的姿態,卻正趕上寶釵先到了寶玉那裡。更不巧的是,那天晴雯心情不太美麗,又對寶釵不滿意,所以當黛玉敲門時,晴雯便把氣撒在了黛玉身上,堅決不開門,說"睡下了"。黛玉只得強調"是我,還不開嗎?"晴雯卻沒聽出黛玉的聲音,說了一句"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人進來"。


黛玉在門外聽到寶釵的笑聲,低落的心情可想而知。在黛玉看來,寶玉果然是"心裡有妹妹,但只是見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黛玉彷彿是正做著柔情蜜意的美夢,現實卻一下子把她打醒了。


二、葬花的經過


黛玉在怡紅院吃了閉門羹,在花陰下獨自傷懷,悲切的嗚咽聲竟讓宿鳥棲鴉也不忍聽。黛玉回到瀟湘館,只倚著床欄悶坐,也無人理會,她直坐到二更天才胡亂睡了。


第二天正好是芒種節,"古代風俗,說芒種一過,就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芒種一過,所有的花兒就謝了,所有美好的事物總是不能長久,更加不能永恆,這個節日便觸動了黛玉,也更加強化了她的悲傷。想到那些因為凋謝而無人理會的殘花,黛玉也只有用葬花來表達她的愛惜之意了。


昨夜因愛情受到挫折而站在花陰下哭泣,黛玉的悲傷還是她個人的悲傷,而到了第二天,在芒種節祭花神的氣氛下,黛玉的悲傷其實已經不再是個人的悲傷了,她由個人推及到千千萬萬像她一樣的女子,她由眼前一朵朵凋謝的花兒,推及到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她的悲傷就變成了"對美好事物不能長久"的普遍性事實的悲傷。


李白的"與爾同銷萬古愁",在幾千年後依然能夠觸動我們的心絃,恰恰是因為他寫的這種"萬古愁"是一種普遍性的人類的愁,"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古來聖賢皆寂寞",我們現在讀到的這種愁,依然可以和幾千年前的詩人產生共鳴。而黛玉的《葬花吟》之所以感人,也是因為她的悲已經昇華到整個人類的共同悲傷了。


《葬花吟》:黛玉葬的是花嗎?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年花還是那樣的開,但今年的花與去年的花大概還是不一樣吧,因為人也已經不是去年的人了。黛玉之所以是大觀園裡不一般的存在,正是因為她的境界不同於一般人。


普通女子為己、為家人、為私慾忙碌操勞,黛玉雖是閨閣女子,她的眼睛卻能俯瞰整個人類、整個世界,她不僅為自己悲,也為所有女子而悲,她為那個時代而悲,更為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而悲。當這些情感噴薄而出的時候,黛玉一邊葬花一邊哭,同時"一行數落著",吟出了《葬花吟》。


三、《葬花詞》的賞析


與在詩社的即興創作不同,也與在瀟湘館的孤燈下作詩比一樣,《葬花吟》是黛玉隨口說出來的。想起當代詩人熊東遨先生常常說的"有情詩生,無情詩死",在感情自然流露的狀態下寫的詩是最好的,如果沒有真情實感,用再多的技巧作詩也不過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無病呻吟罷了。因此,黛玉在情感最豐富的時候,一句一句說出來的《葬花吟》才會如此感人。


《葬花吟》是歌形體,它不拘泥於格律詩在在格律、音韻方面的束縛,不必過於講究平仄,也不需要一韻到底,還保留著古樂府敘事的特點,集敘事、議論、抒發感慨為一體,篇幅可長可短,自由靈活。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葬花吟》以"花謝"開始,因為這是讓黛玉悲傷的直接原因,而"憐"就是黛玉最根本的情感了。多少人曾愛慕花開時的明媚,如今落紅無數,以前賞花的人又有誰來憐惜呢?"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惜和愁都是因為"春暮",因為繁華落幕,美景結束。"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忍"其實時不忍,不忍心這些花瓣散落在地上任人踩踏,所以我要把這些落花埋葬。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柳絲和榆樹的枝條不關心花謝的事情,正如普通人一樣,

因為對美好沒有足夠的愛,因此面對無常的時候也就沒有那麼敏感和傷感。黛玉其實是很熱愛生活的人,她和寶玉鬧矛盾,還在生氣,寶玉一早來她正眼都不瞧,可她出門的時候還不忘叮囑紫鵑,"看那大燕子回來,把簾子放下了,拿獅子倚住,燒了香,就把爐罩上",她即使不高興,也還記掛著大燕子。


《葬花吟》:黛玉葬的是花嗎?

除了賞花,大觀園裡的姐妹們還有"琴棋書畫"等各式樂子來替代,現代人更有許許多多的娛樂項目,根本不必在意一朵花的凋謝。

黛玉當然也知道"桃李明年能再發",即使是身邊朋友的離去,也會有新的朋友走進你的生活。然而,每個朋友與你擁有的過往,都是獨特的、不可複製的,面對無常的時候又怎能不傷感呢?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很多人認為黛玉生活在這樣富貴的家族中,外祖母對她比親孫女還親,吃穿用度全是最好的,她何來的"風刀霜劍"呢?常常這樣想,必定是黛玉太小氣,看不到別人對她的好。如果這樣想,那真的是看低了黛玉。她並不是不知道別人對她的好,相反她時刻謹記自己不是賈府正經的主子,吃了晴雯的閉門羹也不好與她計較。


她這句話最根本的意思其實是,無論生活在什麼地方,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歲月的摧殘,也不可能不遭遇許多意外的變故,例如喪母、生病、美人遲暮、家族變故等。時至今日,許多人對抗風險的能力,在疫病面對依然不堪一擊,何況是古代的深閨女子?即使她們堅如磐石,她們也不得不如藤曼一樣依附在男子的身上。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她們唯一的依仗不過是短暫的青春和容顏,可是青春易逝,容顏易老,這個世界的本相就是"眾生皆苦""有情更苦",想到這裡黛玉也只能"淚暗灑"。


《葬花吟》:黛玉葬的是花嗎?

作家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中寫道:"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在許多個"冷雨敲窗被未溫"的夜晚,黛玉獨自垂淚到天明,即便是好閨蜜紫鵑也見慣不怪,並且不再理會了。


那她到底是在為什麼傷神呢?"半為憐春半惱春",春天讓人感受到了美好,而春天逝去又讓人覺得悲傷。如果沒有感受過美好,又怎會覺得悲傷之悲呢?正如美國詩人所說: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然而太陽已使我的荒涼,成為更新的荒涼。


黛玉相信美好的存在,也曾經享受過美好,但她不相信美好能常在,而美好也的確不常在,因此,黛玉的憂鬱是不可能被療愈的存在性的憂鬱。因為她看到世界的真相是無常,而她又不願意接納這種無常。在糊塗的快樂與清醒的痛苦之間,黛玉選擇了痛苦,但同時她也很糾結。


她幻想著"隨花飛到天盡頭",但她也知道天盡頭沒有香丘,這世間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安放她純淨的靈魂。所以看到花落,她只能感慨"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了。


我們可以看到,黛玉最先的悲傷是因為愛情受挫,但是黛玉對寶玉並沒有一絲責怪,因為她對永恆之愛感到絕望。她全心全意地愛著寶玉,她也知道對她同樣是全然的投入,可這樣的愛也同樣不可永恆,一樣會幻滅。即使找到了真正愛自己的人,但是,那又怎樣呢?這才是黛玉真正的絕望。


四、《情僧錄》揭示的就是:苦


《紅樓夢》又叫《情僧錄》,如果說這本書記錄的是一個僧人悟道的過程,那麼全書揭示的就是佛家四聖諦中的第一諦:苦。


黛玉對永恆的絕望是苦,寶玉明白"各人只得各人的眼淚"是苦,寶釵看透無常而選擇糊塗的世俗是苦,隨波逐流的迎春是苦,激流而上的探春也是苦。只不過,旁人或許是苦而不自知,而黛玉和寶玉則是明明白白的苦。


寶玉躲在山坡後聽到有人哭,還以為是小丫頭受了委屈,為日常生活的煩惱而哭,但當他聽到"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時,悲慟在山坡上,從黛玉的花顏月貌終會無可尋覓,推及到寶釵、香菱、襲人等人,同樣不可尋覓。寶玉的願望是等他死了,所有姐妹都用眼淚來葬他,而現在他發現所有的姐妹都將無可尋覓,所有沒有的事物都會消逝,他也覺得十分悲哀。


心思粗糙的人,對花落不懂得憐惜,他們也很難體會得到無常的傷感,也只有黛玉、寶玉這種人,才會有這種纏綿的情感了。黛玉葬花是對青春、對生命的哀悼,更是對無常的體證,對不可避免的喪失的一種告別。


我是青黛,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歡迎留言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