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貢體系與閩海商貿的影響下,明朝海禁政策是如何發生轉變的?

引言

王朝興盛的背後,肯定有著強大的經濟發展作為命脈支持著。

在明朝時期,海外貿易對經濟的發展也有著強有力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然而在當時的海外貿易發展到最後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

明朝的政府最終還出臺了有關海禁的相關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上的貿易互相往來,對當時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但在當時閩海一帶為官的士大夫對於明朝政府所出臺的這個海禁政策卻抱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及看法,因為這一政策直接關係到了他們的切身利益。

明朝海外貿易與海外朝貢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明太祖創立下了明朝,開闢了一個新的紀元,與此同時,在明太祖登基之後將有關海上的政策還定為了祖訓。

然而隨著朝代的發展,到了明朝中期就出現了廢除這項政策,實行開關政策。

然而在這期間,明朝的經濟也是大起大伏,在明朝以前,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一直都屬於遙遙領先的,不管在哪一個方面都有所體現。

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與文化融合的這一方面,早在秦漢的時期,從開闢絲綢之路的那一刻起,將中國的絲綢和瓷器通過駱駝和其他的方式運送到中國的領土之外開始,我國就已經開始了對外的貿易。

在朝貢體系與閩海商貿的影響下,明朝海禁政策是如何發生轉變的?

而這些物品也在當時已經有相當一大部分燃燒到了歐洲各國,一直到唐代和宋代的時期,在海洋上興起的海上貿易,逐步的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至此,海上貿易從萌芽逐漸的興起,而在當時,海外貿易主要分為了兩種形式,其中的一種就是朝貢的貿易,還有一種就是屬於民間私人他們私下進行的海外貿易。

而這種以朝廷政府把握實權的朝貢貿易多用於國家派遣的使者到中國來的時候,所謂的進貢的物品。

這自然而然也就在王室的或家族以及身份地位顯赫的家族裡面才會出現,然後當朝的執政者將這些所進貢來的物品,以賞賜的形式,獎勵給當朝的功臣或者是君臣以及皇親國戚他們。

與此同時,也會用禮尚往來的方式相待,派遣使者進貢的國家,用這種物品上的禮尚往來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

不僅如此,有關於朝貢這一方面的貿易,還有相當明確的規定以及十分完備的制度,還設立有專門的部門以及人員去操辦和管理這些事情。

在朝貢體系與閩海商貿的影響下,明朝海禁政策是如何發生轉變的?

這就帶有了相當的政治權利以及地位象徵和日常中的貿易有著明顯的區分。

而相比之下,民間進行的私人海外貿易就比較普遍化了,但古代的王朝多有重農藝商的特性,所以在商業的發展這一方面多多少少的也會有所抑制和阻礙。

這就使得民間的商人們貿易管理是十分嚴格的,並且得到朝廷的認可和支持也是十分有限的。

明朝時期海外貿易的發展與變革

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從元朝開始民間就有了走私的行為,並且還形成了割據一方的海盜,這一點在日本特別明顯。

也可能是在當時日本人仰仗著打敗了忽必烈的軍隊,所以才敢大肆的駕駛著船隻來到中國,並且向元朝的政府要求開放貿易,然而元朝的政府卻吸取了上一次戰爭失敗的教訓,沒有同意日本人的要求,從而採取了海禁政策,也至此就有了海禁政策的這一說法。

在朝貢體系與閩海商貿的影響下,明朝海禁政策是如何發生轉變的?

到了明朝建立之時,朱元璋就下令規定了嚴格的海禁政策,並且還藉口倭寇侵犯下令海邊所居住的漁民們不能私下的與外國之間進行貿易的互相往來,再到後來,還規定了大明的子民不許下海,也就是不能夠進行海上的所有貿易,還將這種做法定為祖訓,讓時代的流傳下去。

"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 不可輒自興兵。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

然而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切切實實的落實到位,在明成祖朱棣之爭的期間,雖然採取了相對嚴格的封閉政策,但是在鄭和下西洋航海活動的開始之後,海上的貿易往來還是所存在的。

所謂的鄭和下西洋這一舉措出發點是為了保證在政治方面的利益,也是加強和海外國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但與此同時也帶動了海上貿易的發展。

這就使得海進政策在這一個階段從黑暗之中透進了一絲光明,有所開放的跡象。

然而由於沿海地帶日本的倭寇,他們大肆的對沿海地帶進行侵略和搶奪,以及葡萄牙殖民勢力向東方地區的不斷擴張,使得在嘉靖年間不得不再次將海軍政策嚴格地落實到位。

在朝貢體系與閩海商貿的影響下,明朝海禁政策是如何發生轉變的?

而這種海軍政策一直到倭寇平息之後才逐漸的取消,到這個時候民間的出海貿易以及官方的出海貿易,也才逐漸地恢復平常。

而在這實行海禁政策之中,所受影響最大的也就是那些官僚階級,特別是對於在沿海地帶圍觀的士大夫們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直接牽動著他們的貼身利益。

也因為這個海軍政策沿海地帶的士大夫們也對此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和上奏。

閩海地區士大夫們面對海禁政策的舉措

在浙江沿海一帶的百姓們,對於海進政策,也是抱有一些怨言的,並且在當時被爭奪天下的張世成他們連同倭寇一起時不時的發生暴亂。

這也促使在這一代生活的百姓們,開始逐步的對海上的貿易產生了些許的恐懼心理而對於在民間私人進行的海外貿易方面,明太祖卻又確立了嚴厲的禁止貿易政策。

這一政策直接使得沿海一帶百姓們的生活壓力劇增,他們進行不了海上的貿易就會增加經濟上的壓力。

在朝貢體系與閩海商貿的影響下,明朝海禁政策是如何發生轉變的?

另一方面就是在這一地帶為官的士大夫們,在當時要想真正的長久的做好貿易往來,對這些所謂的士大夫們行賄是多數私人海上貿易者會選擇的做法。

他們向當地的士大夫們行賄,以確保貿易的正常進行,而與此同時這些士大夫們也剛好利用職位之便,中飽私囊,從中收取不少的油水,一方面收了私人貿易的錢,另一方面又收了來自國外進行貿易船隻的錢,中間的油水是十分豐厚的。

而明太祖的這一海軍政策切實的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是據理力爭。

為了徹底的禁止海上的通商,明朝的法律還規定了如果違反政策進行私人貿易的處罰方式。

“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而處罰的方式也是十分殘忍和嚴厲的,那就是按照刑律要斬首示眾,對當事人斬首示眾之後,還要將他的家中所有成員發往邊疆去從軍。

凡是在這個過程中有牽連的人都會受到處罰,就在這樣的海禁進政策實行下,很多沿海的居民沒有辦法生活。無奈之下只好舉家進行遷徙,從沿海地帶向內陸地區發展。

起初明太祖以為這樣的做法可以對海上貿易進行嚴格的控制也有利於沿海一帶的政治穩定,但卻沒有想到沿海一帶的百姓們依海而生,靠的就是海上的產業發展。

在朝貢體系與閩海商貿的影響下,明朝海禁政策是如何發生轉變的?

這樣做相當於搶奪了百姓們的飯碗,另一部分人被迫於這嚴厲的海禁政策,只好興起了私人的貿易,被迫走上了走私的道路。

“海濱民眾,生理無路,兼以饑饉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集亡命。”

然而想要走私並且順利的走私,那就得去賄賂這些沿海地帶的當官者,那就是士大夫。

與此同時沿海地帶的倭寇發起侵擾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高,甚至是越打擊侵略越多,這使得明朝在針對於沿海地帶的安靜和穩定花費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

結語

在這一時期所實行的海軍政策就造成了沿海地區以及整個明朝經濟的停滯,甚至還阻礙了明朝與其他國家在這一時期的互相往來。

在這期間的海禁政策,似乎又有更深一層的含義,而在當時實行著還進政策,卻又有著鄭和下西洋。

在鄭和下西洋期間所從國外帶回來的商品之中,除了供給黃氏家族的使用之外,還允許商人進行購買,並且將這其中的部分東西,同官員每個月的俸祿進行匹配,用這些東西和俸祿相打折扣抵發給官員。

在朝貢體系與閩海商貿的影響下,明朝海禁政策是如何發生轉變的?

這一時期沿海地區的朝廷官員的怒火便更是熊熊的燃燒著,一方面自己得不到其中的利益另一方面刺激微觀地帶的百姓們,成天生活在惶恐之中,有的甚至遷徙到內陸地區。

“閩省土窄人稠,五穀稀少。故邊海之民,皆以船為家,以海為田。”

這也不利於自己所管轄地區的安定,而且聯名上奏也是沒有用的,所以就在靠他們自己。

本來朝廷所發的俸祿就不太多,而這樣的海禁政策實施,又使得他們可以在另一方面來賺取資金的方式被扼殺掉。

並且在當時這些地方的官員也是十分的繁忙,當時為了傳教這些士大夫們還要埋頭苦幹去學習一些相應的天主教教義和教規,在這期間還得按時去參加,若是違反了或者是耽誤了也會受到相應的處罰,若執政者憐惜人才可能會處罰得輕一些,若不愛惜人才,那結果便可想而知。

並且這一時期他們手中的權力十分的弱小,幾乎是沒有什麼特權可言,而每個地方每年所需要上交的賦稅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於他們而言也是沉重的壓力,再加之以軍隊的頻繁調動,無疑於給這沿海的士大夫們又加上了一層包袱。

隆慶元年,福建巡撫涂澤民上書曰“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同年,明朝廷對海禁政策進行了調整,使得民間的商販可以赴海外進行貿易通商,這一舉措史稱“隆慶開關”,明朝海禁政策的解除為當時明朝的海外貿易與交流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參考歷史文獻:

《明實錄》

《大明會典》

《明夷待訪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