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創見品之西夏《元德元寶光背小平》賞識

三相一材辯騾馬 ,辯證唯物說真偽


首發創見品之西夏《元德元寶光背小平》賞識

德,乃為西夏崇宗李乾順之年號(公元1119—1126年)。這期間的鑄錢,之前諸譜所載,有通寶和重寶二種寶文,書體楷隸各有,書相與形制有幾式,主鑄材質青銅,亦有銀錢遺存,該錢無論何式,皆為西夏珍稀泉品,收藏價值較高。

而我們通過西夏漢文錢的寶文演變來看,西夏元德之前的惠宗鑄有漢文大安通寶錢,至元德年又鑄漢文元德通寶,並加鑄元德重寶,再其後的漢文錢皆為元寶。這就是說,從整個西夏的漢文錢來看,元寶是主要的寶文形式,此其一;其二,根據前述這一情況,又可見唯有元德年鑄有重寶,因此,從邏輯上來推斷,元德年間極可能同時還鑄有(或者試鑄)元寶錢。換言之,元德年間,是通寶、元寶、重寶三寶文齊鑄或者試鑄,元德之後的漢文錢選擇了元寶。

史載,西夏崇宗重視漢文化,這不能不反映在其鑄幣上,而元德通寶、重寶兩錢亦是最好的說明,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說其不鑄或者未鑄元寶錢,則似乎也說不過去。因此,根據這些推斷,元德年間鑄有元寶錢便存在更大的可能性。

推斷歸推斷,口說無憑。元德年間是否鑄有元寶錢,最終要看後世是否有所發現,並經得起審視鑑別。有幸,愚在十年前,偶然間發現並獵獲元德元寶錢,一直深藏未予披露並撰文描述。時至今日,特將其帳中點出,拍照亮相,並披露於出來,公展鑑賞,孰是孰非,騾子寶馬,三相一材鑑之即可明瞭。

首識書相。展目本品,其鏽雖然較重,然仍能清晰辨識其面文“元德元寶”四字,楷書書體,直讀,光背。不難看出,其字書寫筆劃頗見有力,筆劃起收有頓,轉折見鋒,橫直豎立,字形大小適中,佈局協調。整體書相雖因鏽重或鑄時有流銅粘連,然可感端莊,具備時代風格。無需細表,品文識書,本品書相具官爐品貌,其門可開。

次觀鑄相。不難看出,本品鑄制規整有加,直徑約為24.59毫米,重約5.77克,鑄體較為厚實,小平形制偏大,故可謂之大樣。因其重量,可見其用料足,而更具試鑄錢之鑄體。其鑄相顯示,方正圓矩,平坦地章,穿輪乾乾淨淨。續觀字廓,輪廓清晰,文字雖有粘連,然仍可感較為深竣,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處。無需細表,觀鑄識體,本品乾淨規整之鑄相,可斷其官爐出品,其門再開。

再察鏽相。一眼可察,本品鏽痂較為濃烈,重鏽裹縛,生坑鏽相,出土於北溼坑。其間點染斑駁綠鏽,裹縛黑褐色包漿,皮殼疊嶂而深厚。其鏽深淺相間,分佈自然,鏽痂測試,堅硬而不糟,極為老道。續察其材質,青銅質地確定,銅色甚為陳舊,不在話下。藉此,無需贅述,辯鏽識漿,本品之鏽相,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無異無邪,其門又開矣。

一番鑑賞,幾度審視,此枚“元德元寶小平大樣”銅錢,三相一材,開門見山,皆可過關,很難置疑。故而,愚見以為,其真實可靠,應為崇宗元德年間所試鑄之錢。而既為試鑄,則其鑄量有限,以至於遺存極罕,長期未能發現,更致使前輩泉家不見,泉譜未錄,乃情理之中。

而至今來看,廣為檢索,此錢極難見到公展,雖然愚不能僅憑自己有藏而斷其孤僅,然謂之極罕之品,當無言過。歷代泉幣,但凡創見之品,必然經歷一個由不識到識別,識別到爭議,最終確定其真假的歷程。因此,此次披露,諸路泉家,難免見仁見智,此不奇怪,只要平心靜氣,不揣私心,辯證唯物,則必定騾馬可分矣。


首發創見品之西夏《元德元寶光背小平》賞識


首發創見品之西夏《元德元寶光背小平》賞識


首發創見品之西夏《元德元寶光背小平》賞識


首發創見品之西夏《元德元寶光背小平》賞識


首發創見品之西夏《元德元寶光背小平》賞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