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二十五年扶貧路 只為那山那水那人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赴重慶考察調研。一下飛機,他轉乘火車、汽車,從重慶一路往東約3小時車程,伴隨著蜿蜒的長江,穿過密集的隧道來到石柱縣,深入農戶家中和田間地頭,實地瞭解脫貧攻堅工作。

總書記走過的這條路,有一批扶貧幹部,走了25年。

1994年,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全國重點扶持的少數民族貧困縣和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1995年起,中核集團正式加入幫扶石柱縣的隊伍中。

脫貧攻堅這場持久戰,中央企業始終衝鋒在前。從受命的第一天起,中核集團數百名扶貧幹部前赴後繼,將愛與責任融入行動。

燃盡燭火微光 照亮一方天地

中核集團:二十五年扶貧路 只為那山那水那人

中核集團與重慶的淵源遠早於石柱縣的幫扶。

1964年,一批核工業人,紮根重慶。“在接到集團委派幫扶石柱縣的任務時,我剛當上廠長助理不久,從同事手中接過幫扶石柱的任務,心裡只有四個字,不辱使命。”1994年,石柱的幫扶工作轉至中核集團的“核電糧倉”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剛剛上任廠長助理的肖林接到了分管石柱扶貧工作的任務。

幾乎沒有報道也沒有太多的關注,歷史又一次在無聲中完成了交接。

將小我融入大我,中核集團在鑄牢國家安全基石的同時,也完成了自身歷史使命的轉變,從實現國家站起來到助力國家富起來。

中核建中位於四川宜賓,90年代從重慶市到石柱縣公路、鐵路都還沒通,從重慶到石柱七、八十分鐘的動車,肖林天未亮從宜賓出發,路上要耗費將近11個小時,盤山的土路顛簸不斷,出發前帶足乾糧,一路不停歇,每次到縣裡都是深夜,迎接他們的只有黑暗寂靜的大山。

當時還沒開始扶貧幹部駐村工作,肖林和中核建中扶貧工作小組的同事們把這條盤山路走了幾十遍。

群山連綿,重巒疊嶂,峰壩交錯,溝壑縱橫。位於重慶東部長江南岸的石柱縣,自然風貌被完整保存,大美山川,是許多人眼中的詩與遠方。

中核集團:二十五年扶貧路 只為那山那水那人

在肖林眼裡,目之所及沒有美景,只有大山深處不通水不通路、赤貧的村民。當時的石柱縣沒有一棟樓房,更不要提離縣裡還要走上幾個小時山路的村莊,最窮的村民因為好幾年沒有收入,家裡除了一床破棉被和一口鍋,什麼都沒有,住的房子搖搖欲墜。幾天的走訪下來,肖林只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馬不停蹄回廠裡商量扶貧方案,要錢要人,再回縣裡與縣政府溝通,商定最快最可行的方法,立刻執行。這是牽掛老鄉生活、只想讓他們儘快脫離貧困的赤子心,也是核工業人一以貫之的執行力和中核速度。

摸清貧困的根子,對症下藥,一切都按照既定的方案逐步實施: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通水修路,依託當地優勢發展香料、錯季蔬菜種植等產業,改建擴建學校、設立助學基金,開展醫療扶貧,捐款捐物……

從1995年開始分管石柱扶貧工作,一直到2016年退休,肖林在廠裡職務變動的同時,一直幹著扶貧,多少個春節都顛簸在那條來往石柱的盤山路上,他把幫扶石柱當成工作的重中之重來完成。

“一想到山裡還有吃不上飯的村民,什麼美景都沒心思欣賞。讓村民過上正常的日子、有穩定收入、生活有盼頭,說的文藝一點,能像一盞路燈一樣發揮點光和熱,照亮一方小天地,也算對得起這些年走山路磨破的那些鞋了。”已經退休幾年的肖書記笑著說。

在最黑暗的日子 與光明重逢

中核集團:二十五年扶貧路 只為那山那水那人

譚地生從2010年10月起擔任石柱縣扶貧辦副主任一職,十年間,他親眼見證了石柱縣在中核集團的幫扶下,一天天變好,一步步實現了“脫貧摘帽”。

說起這十年與中核集團扶貧幹部們一起工作發生的故事,話匣子一打開,停都停不下來。

有一幕情景每每想起他都有些唏噓。中核集團一位駐村幹部任期結束要離開,許多村民知道消息後竟都落了淚,村民們不知該如何表達,甚至連感激、挽留的話也說不出口。“但那些眼淚啊,就是他們心底最深刻的感情,什麼話都比不上。”

讓村民們惦念不忘的扶貧幹部還不止一位。

說起中核集團派駐石柱白鶴村第二任駐村書記賴江南與村民之間的深厚情誼,譚地生有些動容:“他是真的將村裡的事,村民家裡的事都當成了自己的事,在白鶴村兩年的時間裡,除了回京開會、彙報工作,幾乎再沒回過家。特別是他和第一任駐村書記畢昇對馬英傑一家的幫助,還上過中央電視臺。”

中核集團:二十五年扶貧路 只為那山那水那人

馬英傑一家是石柱縣出了名的貧困戶。她的父親馬清華幾近失明,母親患有精神疾病,馬英傑智力障礙,五年前的她雖已9歲,但卻只有2歲的智力。一家三口都沒有勞動能力。村裡人說起這一家人,都搖搖頭說“別的貧困戶都還有希望,唯獨這家人很絕望。”

2015年8月,中核集團駐村第一書記畢昇初到白鶴村,通過了解村子貧困情況得知,村裡就數馬清華一家條件最困難。“有的家裡有大學生,生活能逐漸好起來,有的家裡人外出打工,有經濟來源,生活也有保障。唯獨馬清華家,三口人都生病,也都沒有勞動能力。我當時想馬清華一家若能脫貧,全村都能脫貧。”畢昇說。

畢昇的兩年任期內,找專家給馬清華看病、聯繫學校,甚至自己當老師教馬英傑說話識字,但兩年下來,她的進步微乎其微。2017年8月,畢昇任期結束離開之際,將馬英傑一家的扶貧工作交到了第二任第一書記賴江南手中。

“老畢走的時候向我介紹全村的狀況,重點介紹了馬英傑家,用了‘絕望’二字。他反覆叮囑我,希望能把她家的問題解決好。”賴江南就這樣挑起了畢昇遞給他的沉甸甸的擔子。

賴江南來到村裡,第一時間去馬英傑家裡瞭解情況後,最終決定還是得讓馬英傑接受專業的智力開發和教育。經過多方聯繫,2017年年底,賴江南尋找機會向石柱縣委書記蹇澤西詳細彙報了馬英傑一家的情況及建議,並邀請領導們到她家實地走訪。

走訪中,蹇澤西就馬英傑入學的問題現場辦公,落實一系列措施,縣特殊教育學校免費接收、在校門口為一家3口租房,並安排志願老師接送上下學等等。現在的馬英傑在縣特殊教育學校讀三年級。扎著馬尾辮的她,看起來白白淨淨的,看到陌生人,會主動分享自己的玩具。

“村民們都說馬英傑一家終於看到了希望。希望正在變成現實,下一步就是讓她能夠自主地走向新生活。”譚地生深有感觸地說。

中核集團:二十五年扶貧路 只為那山那水那人

賴江南說起了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有一次他去馬英傑家中看望,在他轉身要走的時候,馬英傑突然主動向他說了句“再見”,這兩個字像雨後驚雷,砸在他心上。他始終記得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給“國培計劃”北京師範大學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寫到的那段話:“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這是他想盡一切辦法,堅持讓馬英傑讀書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他提出中核集團精準扶貧“核苗計劃”的初心。

最黑暗的日子已經過去,星火之光燃起,穿越黑暗,照向前方。

一顆簡單赤誠心 只為那山那水那人

中核集團:二十五年扶貧路 只為那山那水那人

自新一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至脫貧摘帽驗收,石柱縣累計實現85個貧困村、16426戶60201人脫貧,未脫貧人口1169戶3272人。石柱縣以零漏評、零錯退、群眾滿意度97.91%、貧困發生率由12.7%降至0.87%的脫貧成效於2019年1月順利通過國家貧困縣退出檢查驗收。2019年4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宣佈石柱縣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張國良2018年到石柱掛職,開啟貧困縣副縣長的職業生涯,此前,他任中核集團董事會辦公室副主任。

身份的轉變在他眼裡算不上什麼值得說的事,中核集團的扶貧幹部們對此都不覺得有什麼可說的,因為在中核集團的另一個定點扶貧縣——陝西旬陽縣,有一位駐村第一書記劉滿堂,當時他辭去了原中國核建集團黨組成員、總會計師的職務,駐村3年(中國核建與中核集團於2018年合併重組)。

扶貧幹部都記得在培訓時組織部門的諄諄教導,“要幹好幫扶工作,但更重要的是,將來回去後,在想問題、出政策、做決策時能想起曾經待過的那座山、那方水、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

“身為黨的幹部,這是我們應有的自覺。到了石柱,我便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緊密相連的,是對每一個貧困戶的牽掛,是定要為這裡留下脫貧產業的決心,是對這土地和生活在這兒的人民一顆簡單赤誠的真心。

中核集團:二十五年扶貧路 只為那山那水那人

“核苗計劃”的起源是孩子們,讓石柱的每個孩子都能讀上書,學校和教室不比別的地方差,有操場有圖書館,下了課,四處都能聽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為著這個簡單樸實的願望,中核集團派駐石柱的扶貧幹部一任接一任,蓋起了學校、修好了操場、開通了接送學生的專用公交車,幫助石柱數百名貧困大學生順利跨進大學校門……

中核集團擁有中國唯一、世界僅少數幾個國家擁有的完整核工業產業鏈,這是我國從核大國邁向核強國的核心和關鍵。從中核集團成長起來,多年的上市公司管理經驗讓張國良意識到,只有培育出真正根植於本土的產業,將產業與市場對接形成良性循環,才能翻過眼前的大山,推翻頭腦裡的大山。

“核苗計劃”從教育延伸到了產業。

中核集團:二十五年扶貧路 只為那山那水那人

這株“核苗”是石柱當地人吃了多年的優質水稻苗——三星香米。

經過半年多的調研,從2019年起,在集團公司資助下,張國良全力推動全產業鏈打造石柱三星香米3000畝有機示範基地,堅持政治引領,貫徹用好政策推力、發揮市場引力、提升脫貧能力、激發內生動力的“四力合一”中核扶貧理念,按照產業化、科技化、市場化方向,依靠“縣鄉村三級政府+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公司+農戶+西南大學+知名電商”六方支撐,構建起一個立體產業幫扶模式。2019年三星香米產業實現產值1546萬元,戶均稻穀收入近4000元,同比增收1200元。

被中核集團扶貧幹部們看準的“核苗”不止這一株。開發蓴菜公園、扶助黃連產業、打造烏天麻良種繁育基地、實現高山錯季蔬菜規模化發展、開發白鶴村鄉村旅遊項目、助力魔芋產業形成產業體系……

星星之火,漸呈燎原之勢。

2019年10月17日,第六個全國扶貧日,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暨脫貧攻堅先進事蹟報告會在京召開,中核集團定點扶貧縣——重慶石柱獲“組織創新獎”。

盼春來。

2020年的春天從南到北,跨越山河,如約而至。

和2020年的春天一起來的,還有洶湧而至的疫情。

石柱縣有9個鄉鎮與湖北相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石柱縣鄉村三級幹部放棄春節假期早早就進入戰鬥狀態,投入防疫工作。

大年初三,石柱下著小雨。張國良帶著中核集團的一百萬元抗“疫”捐款,長途奔波回到石柱,和當地人民共同戰鬥。

“按照分工,我負責包乾幫扶石柱縣金鈴鄉的脫貧攻堅工作。”張國良介紹。金鈴鄉所屬4個村中有3個村與湖北利川市鄉鎮接壤相通,防疫任務艱鉅,防疫風險等級被確定為高風險地區。鄉里在與湖北相通的公路及鄉村小道設置了15個24小時值守的卡點,還建立了機動巡邏隊動態巡查卡點以外的區域,嚴防輸入。這個鄉距離縣城要2小時的車程,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1800米,且山高路陡。這些,在張國良眼裡是不值一提的困難。

直至湖北解封,直至武漢解封,金鈴鄉沒有確認和疑似病例。

“金鈴鄉的廣大鄉村幹部和幫扶責任人在防疫戰鬥中表現出的勇敢、擔當、奉獻和堅守精神讓我深受感動。我的付出,和他們比起來,不值一提。”

2020年4月15日是總書記赴石柱考察一週年。總書記走過的這條路,有一批扶貧幹部,走了25年,給中央、給石柱人民交上了一張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答卷,這張答卷的分數,由人民來填。

歷史的塵埃落到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大山。脫貧攻堅終將成為歷史,經歷過這場宏偉“大戰”的每個人,他們的命運和從前不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