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頂嘴"的背後,包含著進步與成長,您相信嗎?

在孩子與您頂嘴的時候,您的反應是怎樣的?

我想大多數家長都是暴躁的,憤怒的,傷心的...

講一個隔壁鄰居家的故事吧!

有一次,家裡傘丟了,女孩媽媽責問她:"你怎麼這麼粗心,傘都能弄丟。"

她解釋說:"不是我弄丟的,我沒用過傘。"

媽媽說:"我也沒用過傘,難不成是傘自己跑了?"

孩子:"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弄丟的。"

媽媽:"不是你弄丟的,是誰弄丟的。傘又不會自己跑,丟了還不承認!"

孩子大聲說的:"就不是我弄丟的,我沒用過傘!"

她媽媽勃然大怒:"呦呵!你還敢頂嘴了你!就是你弄丟了的!還頂嘴,看我不打你。"

啪啪就打了孩子兩個耳光。

在孩子

再來講一個故事吧!

有一次出差,在候車室遇到一對父子,空調溫度有點低,爸爸就從包裡拿出了一件外套,準備給孩子套上:

"來,把衣服穿上。"

"不,不穿,我熱。"

"穿吧,這裡冷。"

"我不是小孩子了,冷不冷我自己知道!再說你自己怎麼不穿啊!"

爸爸有點生氣:"不穿也得穿!我說一句,你現在頂三句!反了你了是吧!"

父子倆僵持了好一陣,孩子才撅著嘴不情願地穿上外套。

這些場景您是不是很熟悉?

是不是您與孩子之間經常發生的情節?

孩子四五歲之後,越來越喜歡頂嘴,吃不吃蔬菜、能不能出去玩、什麼時候做作業......你說他一句,他有十句等在那裡,每一件小事都能引起一次親子戰爭。

面對孩子這樣的"頂撞",父母很容易氣不打一處出來,甚至對孩子動手,事後自己自艾自憐:"我現在真得很難過,辛辛苦苦把孩子養這麼大,就是來頂撞我們的?"

在孩子

其實,頂嘴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誌。

孩子小的時候,對父母言聽計從,是因為他的認知發展有限,沒有判斷能力。但是,隨著他一天天長大,他開始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自己不想要的。

孩子正試圖擺脫依賴,自己掌控人生,頂嘴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喜歡頂嘴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見。

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曾證實:"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比如那個不願意穿外套的孩子,他不願意穿外套,不是故意跟爸爸作對,而是忠於內心真實的感受:"我不覺得冷,我的感覺和爸爸不一樣,我的感覺很重要!"

《舊唐書》裡有一句話說:"父有諍子不敗家。"諍,敢言直諫也,孩子有自己的見解,並且敢於為自己辯護,這是很可貴的。

頂嘴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壞孩子。

但就父母而言,幾乎沒有爸媽喜歡頂嘴的孩子。

在孩子

所以在深入瞭解孩子後,總結出他們"頂嘴"的原因竟是這樣的...

1、 父母總是言而無信

2、 總愛拿別人跟孩子比

3、 總是命令孩子,要求霸道

綜合以上情況和原因來看,孩子頻頻出現"頂嘴"的狀況,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家長的情緒上。

一個聰明的父母,一定是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他會保持一顆平常心,冷靜分析,在家庭教育上面以柔克剛,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在孩子

1、把"小事兒"的主導權交給孩子

父母可以把"吃什麼、穿什麼、週末去哪玩"等小事交給孩子自己做主,而父母只保留建議權就好。

這不僅可以避免因家長霸道要求而引起孩子不滿,還能培養孩子的分析能力、社交能力,鍛鍊孩子承擔後果的心理素質。

2、不要說"你翅膀硬了"

孩子還小,需要表達自己、表達不同意見,但有因為語言組織能力較差,並不知道怎麼說話可能惹人不悅。

做爸媽的,如果因為孩子的一些不知如何表達的小言語而動怒:"你這小兔崽子沒良心的,長大翅膀硬了……",那真是小題大做了。

3、耐心傾聽並營造辯論氛圍

法斯說:"爭執能幫助兒童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他們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爭執也表明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他們開始注意到,父母並非總是正確的。

在孩子

此時父母要真誠地去傾聽孩子辯解的理由,並且加以具體分析。不要憑主觀臆斷或一面之詞而下結論。還需因勢利導,充分讓孩子申辯,培養他們敢想、敢說的良好習慣,這能使他們既明事理,又練口才。

4、言傳身教,是最有效教育

父母平時要用自身的行動和榜樣引導孩子發展自我,不把自己的意志、感受強行放到孩子身上。特別是對那些無理取鬧的孩子,父母更該如此。

總的來說,父母的引導,應該是溫和的,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只有這樣,才會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