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奧迪為什麼一點都不科技?

科技奧迪為什麼一點都不科技?

突破科技,啟迪未來。

話雖這麼說,口號雖這麼喊,但多年以來,人們還是很難將科技與奧迪進行品牌勾連。

當然,作為鋼鐵俠的指定座駕,在“復聯”中的幾次亮相,也確實充滿了一定的未來氣息。

但在現實中,相比較近些年風起雲湧的電動車,人們get不到奧迪所說的科技究竟是什麼鬼,遠遠的望著四個圈迎面撲來,依然是熱氣騰騰的油膩感。

升降屏?三塊大屏?燈廠?虛擬後視鏡?顯然能感受到奧迪的誠意,但與人們,尤其是新生代車主對科技的理解相去甚遠。


科技奧迪為什麼一點都不科技?

至少他們會覺得以特斯拉、蔚來等為代表的電動車更科技一些。

但奧迪也已經推出了電動車產品,只不過沒能成功的複製品牌效應,同樣雷聲大雨點小的還有奔馳。人們似乎對豪華品牌的電動車不來電。


一 “技能樹”的落後


之前,曾有一位車評人告訴汽叔,方向盤那濃濃的電子味兒,其實就是奧迪所主張的科技感之一。可是在口碑層面,這彷彿又是一把雙刃劍式的做法。

比如有人說輕飄飄不高級、轉向太虛等。

實際上,汽車的科技感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看。

一個在“內燃機”架構下的科技樹。涵蓋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車身、衝壓工藝等所有環節。

自然擁有極高的技術含量,否則用市場換技術的中國車企何以幾十年來依然步履維艱。

另一個則是在“計算機”架構下的科技樹。通俗講就是大家目前最熟悉的電動車。

有人興許會問,那為什麼不說是在“電視”架構下的科技樹呢?

因為只有計算機,才能把電池用的更好。


科技奧迪為什麼一點都不科技?

這就又得另起話頭。

傳統車企,也就是內燃機架構下的科技樹,必須依靠錯綜複雜的分工體系和流水線才能順暢運行,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業化”。

幾十年來,傳統車企的工業化越來越高,分工也越來越精細,這就使得它們除了保留髮動機研發部門和營銷部門,其他都能被外包或派發出去。

所謂的自有工廠,也只是來用自己的工藝來組裝而已。

這就造成了一個發展困境。

一輛福特、一輛大眾、一輛奔馳、一輛奧迪……總之只要是傳統車企的汽車,同一部車裡竟裝著來自十幾個不同廠家製造的電腦系統。


科技奧迪為什麼一點都不科技?

而當它們組裝時,這些複雜的構造要變得渾然一體,就需要一一調試整合。這也就是為何傳統車企的人機交互一直很爛,這也是為何當你的車出了問題,必須開到4S店檢測才能獲知。

因為理論上,被計算機寫就的汽車,只需要遠程連線就能找出問題所在,更新更新程序,修復修復BUG,就能解決絕大部分的問題。根本沒有必要開到店裡去。

事實上目前特斯拉已經這麼做了。


二 分工化的拖累


那為什麼電動車可以做到呢?

因為電池技術的發展,省去了發動機、變速箱等天然門檻,大大簡化了造成流程,讓電動汽車不必依靠過度的外包和分工來建造內部的生產線,將大比例的環節把持在自己手上。

這就讓計算機來充當汽車的大腦而成為可能。所以電動車的本質就是一臺被四個輪子驅動的計算機。

但傳統車企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至少得停產整頓,才能去繁就簡,這就得做一套脫胎換骨的大手術。

此外,相比較中美,德日的在計算機領域的技術積澱並沒有什麼優勢,這就更讓他們的電動化如同斷了一隻腳,玩起科技來只能照貓畫虎,獲得其形,難得其神。


科技奧迪為什麼一點都不科技?

但在江湖混,肯定不能慫。

奧迪對於電動化的擁抱要比目標對手奔馳寶馬來的更為徹底,從無人駕駛的專利數、電動車的投資額等都超過雙B,最近也傳說將興建自家電池組裝廠的消息。而母公司大眾也對汽車的智能系統分外重視,從上到下都捨得花錢。

不過汽叔擔憂的是,問題不是出在錢上,而是出在模式上。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在《公司的概念》中批評福特汽車的模式,儘管當時全世界都在鼓吹福特對流水線的發明,但他卻認為,過度的工業化、分工化將阻礙創新。


科技奧迪為什麼一點都不科技?

後來的金融危機也已經證明,福特從昔日王者差點變成戰五渣。

因為,巨大的工業化分工網絡,本質上也是一個與日俱增的利益網絡。而作為企業中的利益點,你想要做任何的變革,但凡動了他人的奶酪,就會被群起而攻之。

所以,傳統車企往往也會被自己的分工網絡所反制。


三 銷售模式的落後


馬斯克就曾諷刺奔馳即便想修改儀表盤上的字母“P”的樣式,也得打各種各樣的報告,聯繫不同的供應商,走奇長無比的流程,前前後後得花一年時間。

而電動車要做一些修改,短則半天,長則半個月。

電動車不僅加速更快,就連企業效率也比傳統車企快更多。

再舉一個例子。

汽叔判斷一款電動車與否,就是它究竟是通過線上直接銷售,還是依舊擺在傳統的4S店裡。

因為傳統汽車的盈利點在於“多次”賺你的錢。即賣車時賺一次,後續的保養維護再接著賺。所以他們並不畏懼打折,而是注重後續的一連串生意。


科技奧迪為什麼一點都不科技?

電動汽車呢,則是隻賺消費者一次錢。後期的服務只通過計算機來完成,至於其他的贏利點再通過成熟的軟件來漸次展開。

所以,從科技樹的架構,再到產業模式和盈利模式,電動車和燃油車早已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物種。

而類似奧迪,造了電動車難道不能像特斯拉那樣直接在網上下單,省去4S店的存在嗎?

可以。

但是,和其他傳統車企一樣,它已經被巨大的分工網絡所裹挾了,這時候拋棄4S店,就是讓既有的燃油車業務被釜底抽薪。


科技奧迪為什麼一點都不科技?

所以把e tron依舊託付給4S店,也是奧迪在變革路上妥協化的產物。

在這種按部就班、分工明確,每個環節都有利益集團盤踞模式下,傳統車企難以誕生真正的創新,自然與所謂的科技,就更背道而馳。

然後用花裡胡哨的加法,帶來偽科技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