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樸素天文學知識——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蘊含的天文觀念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最初是來源於原始時期。眾所周知,人類是群居動物,在集體中勞動,共同生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創造了很多的生活工具和娛樂的產物,與此同時

對自己不能解釋的事情,就藉助神話以此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由於人類認知水平低下,從而導致一些故事都帶有神秘色彩。

從“盤古開天闢地”這個神話中,可知古人對宇宙形成的看法,女媧煉石補天、嫦娥奔月等也都能反映出古人對天文學的認知。蒲松齡的《雷曹》中更是以古代的天文學知識作為理論依據,闡述了古人對於宇宙的奇思妙想。由此可知,早期的神話故事是以神話來解釋人們未知的自然原理,後期的神話以人們已有的學識來創作神話故事。

本文將會重新審視古代神話知識,藉此既可以瞭解古人對於天文學的認知,也能夠更深層次的去理解神話本身的內涵。

早期樸素天文學知識——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蘊含的天文觀念

女媧造人

一、盤古開天闢地與宇宙的演變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盤古開天闢地這個神話故事,講述的是宇宙混沌一片,有一個巨人名叫盤古,他在混沌中睡了一萬八千年,醒來之後發現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斧頭,朝黑暗劈了過去,就聽見一聲巨響,慢慢的周圍也就變得亮堂起來,輕而清的東西逐漸上升,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天和地就由此形成。

從這則神話故事中可以看出這其中涵蓋的天文學的知識。這個神話在三國時期吳國徐整的《三五曆紀》中有記載,主張的是宇宙是有起始,有創生的,其表現在盤古是宇宙精華所誕生,在長大之後開天闢地,才有了天和地,有了陰陽之氣。他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這也是蓋天說的模式。後人在考古過程中發現人類始於南方古猿,由此可見,盤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已經存在了,也因此猜測盤古開天闢地這個神話是古人對於天地起源的一種猜想。

1、渾天說(以張衡為代表)

張衡提出的渾天說的思想與《三五曆紀》的說法有關,但渾天說的核心思想是天地關係,認為地球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和其他恆星都佈於一個天球上,天球猶如彈丸,而地球身處彈丸中心,生存在天內,天大於地。渾天說這一方手中也是有法寶的,他們有當時最先進的觀天儀器—渾天儀,也正因此,他們能夠用最精確的觀測結果來支撐渾天說的觀點。

渾天說被提出後,並沒有取代蓋天說,反而導致兩家爭論不休,各持一方。但是從我們現在已知的文學知識,可以看出渾天說還是比蓋天說要全面許多,能夠更好的解釋許多的文學現象。而且在唐代時期,人們的天文知識的進步,讓他們從此否定了蓋天說的說法,從而使得渾天說在中國古代的文學領域稱霸了上千年。

早期樸素天文學知識——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蘊含的天文觀念

2、創生說(以老子為代表)

在在先秦時期,就有人認為宇宙是生成的,是逐漸演變產生的,而且這個觀點也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就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經》中曾闡述了宇宙是生成的,是一個逐漸演變過程生成的的思想。之後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記載陰陽家鄒衍主張宇宙創生說的思想,他的思想在當時古中國深受諸侯們的歡迎,到了漢代,更是有很多人持有這種觀點。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宇宙創生說是主流思想,盤古開天闢地所反映的核心思想也是當時古人在宇宙起源問題上的普遍認識。

3、宇宙是亙古長存的(孔子)

在古代,與宇宙是有起始演變之說相反的看法,是認為宇宙是亙古長存的,而這一觀點的代表性人物是孔子。在《莊子·知北遊》一文中就記載了孔子和徒弟的一段對話,其中就反映出了孔子以萬物的衍生作為理論依據,他認為任何一個物體的產生,都是由其母體衍生出來的,也正是因此,宇宙是無始無終的。

中國的宇宙起源的知識在漢代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特點就是用陰陽學來解釋天地的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淮南子·天文訓》。這本書的內容是陽氣比較輕,而陰氣渾濁、重,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陽氣可以上升成為天,而陰氣則下沉成為地,這種說法在古代的宇宙起源學中也是有重要地位的,從中也可以看出它影響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具體體現在神話中的“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對於宇宙的演變過程,張衡在《靈憲》中也有提到,他把宇宙的形成過程分為溟涬、庬鴻、太元等階段,而且表明每個階段都持續了很長時間。他的說法比較抽象,而在神話故事盤古開天闢地中就表達的很明確,表明是一萬八千年,由此可見,古代的一些天文學作品和神話故事之間還是有所關聯的。

早期樸素天文學知識——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蘊含的天文觀念

綜上所述,盤古開天闢地這個神話故事是根據當時的主流思想而創作的,從中也可以看出,人們並沒有把盤古描述成一個超自然體,盤古也是有其成長過程的,也是經歷了生死。在後世的傳說中,正是因為盤古的死才造就了世間的山川河流,所以,這個神話對於人們的認知也是很重要的,形成了天地間的萬物受陰陽氣的影響的觀點。也正是因為這樣,中國人很早就形成了有理論依據的系統的天文學知識,而不是像西方國家那樣以神創論作為支撐點,導致宗教神學的發展。

二、女媧煉石補天與宇宙的結構

在古代,神話故事都是有聯繫的,人們都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大地之母女媧開世造物。由於人類的繁衍,社會開始變得動盪不安,水神和火神在不周山大戰,水神失敗後憤憤不平,用頭撞倒了支撐天地之間的支柱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眾生遭難,於是想出煉石補天的辦法,才讓世間萬物得以安寧。在《淮南子·覽冥訓》文中就有記載女媧的這一豐功偉績—煉石補天。

這個神話故事中,所反映出來的天文知識就是固體天殼概念,具體體現在天產生了裂隙,不能完全籠罩大地,天河也傾瀉而下,女媧為了造福人類,選擇用煉出來的五色石去補天上的漏洞,那麼既然最後成功了,也就能夠說明當時的古人認為天是固體的。古人們之所以會這樣認為,也是因為每當人們仰望天空時,就會發現看到的恆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什麼變化,古人們並不清楚地球自轉這一知識,除了認為天是固體的,也沒有其他說法去解釋這一現象了。其實在當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認為天是沒有質地的,是由氣體組成的,但是因為沒有理論依據作支撐點,也就導致這一觀點沒有被人認可。

早期樸素天文學知識——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蘊含的天文觀念

女媧補天

三、嫦娥奔月與天狗食月的現象

在古神話中,也有關於愛情的神話故事,其中最後膾炙人口的是嫦娥奔月。講述的是嫦娥偷拿了王母給丈夫后羿的不死藥,在奔月之前找黃卜問吉凶,結果是大吉大利,並說在西行的過程中雖然會遇到天昏地暗,但是並無大礙,過後則是一片光明,嫦娥聽後放心前去,未曾想到到了月亮上變成了蟾蜍。

這其中有令人困惑的地方,就是月亮在天上,方向是不能分辨清楚的,更重要的是占卜的人說是大吉大利,為什麼嫦娥到了月亮上就變成了蟾蜍呢?

有人是這樣解釋的,西行是指月亮東昇西落,根據月亮的運動軌跡而言,嫦娥應該西行。至於在西行途中遇到天昏地暗是因為天空中與日相對的地方就是昏暗無光的,月亮在運行過程中就會進入這一區域,這裡指的就是月食,月食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重現光明。

在張衡的《靈憲》中賦予了嫦娥奔月這個神話故事天文學的性質,從而引發了人們對於月食的認知和討論。其實最早有這一神話故事記載的是先秦時期的文獻,《山海經》、《楚辭》等都有零星的提到。

月中有蟾蜍這一概念,在張衡之前也有出現過,長沙馬王堆的漢墓中曾出土過一個帛畫,畫中就繪有一個星月中就有蟾蜍,月亮的下面還有一女子,一般人們就會認為這幅畫描述的就是嫦娥奔月這一故事。後人也有對這一概念有過質疑,有人認為嫦娥並沒有抵月,從何而來的月中蟾蜍,這些質疑也是可以理解的,胡萬川就曾說:“月中有蟾蜍並不是嫦娥奔月故事的產物”,事實也是如此,在古中國一些地方早就有月中有蟾蜍的概念,只不過在創造這一神話故事時吸收了這一部分,用來闡述月食的現象。

也正是因為張衡將嫦娥奔月和月中有蟾蜍聯繫起來,就導致了神話在流傳過程中發生了一些改變,在後世漢族中就有這樣的傳說,嫦娥偷吃仙丹被后羿的獵狗發現了,於是獵狗就舔了嫦娥吃剩的仙丹,也隨著嫦娥一起奔向天空,獵狗追趕上嫦娥後,把嫦娥和月亮都吞進了肚子裡,也就形成了月食。

早期樸素天文學知識——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蘊含的天文觀念

四、《雷曹》與宇宙的星辰尺度

有了人們對於宇宙起源的討論後,自然也就會出現對於星辰的猜測,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的雷曹篇就記載了商人樂雲鶴的一個奇遇,內容講述的是樂雲鶴是一個很有善心的人,他為人很慷慨大方,一次偶然招待了一個落魄的人,這個人是管行施雨的雷曹,讓飢餓的雷曹飽餐了一頓,雷曹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在樂雲鶴遇到風浪時救了他一命,還讓他避免了錢財的損失,甚至還帶樂雲鶴到天穹遊玩了一翻,這也就讓樂雲鶴有機會看到了天上星辰的距離。

《雷曹》中就有一段話描述了星辰距離和大小,這也是古人第一次對星辰的認知。歐洲古希臘時期,人們就意識到地球在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托勒密即就曾寫道:“與世間萬物的恆星相比,地球就是一個點。”但是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日月是天上最大的星體,它的直徑有一千里左右,跟天地的尺度是沒有辦法相比的,星星比起月亮來說就更加小了,古人認為星體之間的距離有百里左右。

對於這種看法王充就有解釋,他表明人們是以眼睛看星辰之間的大小和距離,但是他這樣的說法與西方的認知相比,任然是差距很大,而且他的說法也並沒有被後人所接受。晉朝的魯勝就曾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上,表明月直徑百里,星直徑十里,還說前人對於星辰的尺度估計的太大了,但是最後也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不了了之。但是後人也從未對此反駁,這也就說明古代中國人普遍認為天上的恆星比地球大的多。

早期樸素天文學知識——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蘊含的天文觀念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文學作品的產生深受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主流文化的影響。就古代中國的神話故事而言,早期人們將自己無法解釋的一些現象和自然以神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於是就有了盤古開天闢地這一神話故事。而後期人們則是通過自己已有的文學知識來創造神話故事,也就有了天狗食月的說法,這也表明了人們的思想和學識一直在發生改變和進步,人們也無需再借助神話故事來解釋自己無從得知的難題,更甚至以科學知識創造出一些離奇的神話故事,就像《雷曹》中的描述一樣,這是人們以常理無法想象出的故事。

因此,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神話故事時,就會了解到古代的科學文化知識,也能透過這些神話故事,瞭解到當時的人們對於自己的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是怎麼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