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橋笑人會軼事

平橋笑人會軼事

1990年春節前在得月樓飯店陪客,此時王連忠書記已調走,鎮長田文秀主持工作,席間飯店經理翟正瑾說平橋歷史上有“笑人會”。聽他講得神氣活現,田鎮長隨即叫我對此作個調查。在春節後的一次鎮領導和部分單位負責人參加的會議上,我介紹了對笑人會的調查情況,會議決定成立籌備笑人會活動的宣傳、秘書、聯絡、服務、後勤、安全等6個工作小組。

為配合笑人會的籌備工作,我計劃寫一篇文章,介紹笑人會的歷史,我拜託石雲高、沈成斌請來熟悉笑人會的6位老人於3月7日下午在平橋村村部的小樓上座談。當時同為74歲的吳之璋和曹魁鳳等老人,他們都親眼所見、親身親歷、親自參加過笑人會活動,談起笑人會一個個都津津樂道……後來《漫話平橋笑人會》載於1990年3月24日的《淮安報》。

平橋笑人會軼事


據《山陽縣誌》記載,笑人會的歷史逾百年,但究竟是哪年誕生難以考證。於是,我根據人們流傳下來的說法,查找了《辭海》以及清末民初地方著名人士的筆記,推定笑人會誕生在清代咸豐年間的1854年。那時平橋比較繁華,而且兜土庵的香火很旺,在民間有“求財得財,求子得子”的傳說。

這一年,集鎮上的商人和工匠們醞釀了“小人會”。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南庵到北庵,相距三里三”的街道上攤點林立,“小人會”總鬮首帶領各班分會從東聖院(寺)出發,用長袍兜著土前往兜土庵進香。傳說“小人會”鼎盛時有32班分會,如農民組成天谷會、麵食店組成天佑會、理髮店組成天真會、藥鋪組成天寶會、民船組成天盛會、飲食店組成天膳會、開澡堂的組成天仙會……行會期間,在大運河(那時較窄)用船架設三道浮橋,豎“萬歲牌”禁航三日,南來北往的船隻泊於浮橋兩側三四里地,使“小人會”人氣大增。蘇南乃至上海來平橋赴會的商人稱平橋為“小南京”。由於每年“小人會”期間戲班、馬戲等各路藝人以及說書、耍猴的也趕來湊熱鬧,愛看熱鬧的人們笑點很多,“小人會”在文人墨客筆下和民間傳說中也就自然地被“笑人會”取代。每年的龍抬頭(二月二)笑人會活動開始行鑼,二月三十晚上過浮橋到西聖寺上燭,三月初一兜土敬香這些習俗也逐漸形成。

據老人們回憶,1925年三月初一,數十艘官船南下至平橋時強拆浮橋,致笑人會活動不歡而散。此後的一段時期,因怕驚動官府,沒有人敢出頭操辦笑人會。直到1936年,以管簫廷為總鬮首重新打起了笑人會的大旗,當年組成28班分會,第二年有32班分會,管姓出的天安會以寶塔為標誌是第一會,八涵洞楊厚家族的天源會是第二會,吳姓玉器、古董店的天德會排第三,官方輪船局的班會人數最少。日寇侵華後平橋的四座寺廟毀於戰火,笑人會也就此銷聲匿跡。

1990年籌備笑人會時,熱心的翟正瑾成為眾望所歸的會長,李殿龍、翟正年、石雲高、沈成斌、盧兆健、許雲生等人是骨幹人物,後來我提議吳雷任秘書長。

龍舞表演是平橋村推出的,高蹺隊長是管袁村民兵營長楊殿軍。在緊張熱烈的籌備工作感染之下,素無文藝細胞的筆者用一個晚上時間寫成笑人會會歌的歌詞,由平橋中學王慕春老師譜曲,中心小學的學生幾乎人人會唱。這一年的笑人會有13班分會。十洞村有戶姓孫的人家提供了14根長為一丈四尺六寸的旗杆,寓意笑人會經歷過146個春秋。

笑人會那幾天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不算過分,江蘇省、淮陰市電視臺均前來採訪、報道,我與韓汝忠合作寫的一篇側記也在3月31日《淮安報》上刊登。1991年3月,平橋被命名為江蘇百家名鎮,這與笑人會創造的知名度客觀地說應有一定的關係。《江蘇百家名鎮錄》中介紹平橋的文章是我寫的,笑人會是重點內容。

1991年1月30日,平橋鎮黨委書記田文秀主持召開“笑人會”討論會,總結上一屆辦會的經驗教訓。文化局劉懷玉建議設立“笑人會陳列館”(後來建的是“迎龍亭”)。會後工商所讓出兩間房子做辦公場所,戴榮臻和我是笑人會活動辦公室的負責人。辦公室很快就拿出活動內容、邀請對象、攤點設置、安全事項等相關方案,就連收取攤位費明碼標價這些具體事務也都落實到位。會前20天淮陰電視臺播出字幕廣告,第二天就有人來預定攤位。這一年笑人會發展到20班分會,即商、賈、齋、寶、膳、使、智、慧、航、盟、宅、工、農、織、樂、莊、真、班、民、號。從泰州邀請來的燈展,使笑人會的夜晚特別熱鬧。第四天集鎮上仍然人流如潮,為不讓人們掃興,臨時通知龍舞和高蹺隊沿街表演。據派出所的測算,笑人會期間光臨平橋的有近20萬人次。

1992年佛教界人士要求參加笑人會活動,新增了一班天佛會。在我1995年離開平橋時,笑人會已有26班分會。

原創: 喻文忠 淮安文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