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永遠趕不上所失

“爭”是人類愚味短視的一面。它的所得似乎永遠趕不上所失。它得到的有時是不切實際的積分。有時是不合邏輯的名次。記分表上的勝負更多半隻代表一時與片面,而並不能代表長久與全局。曾有一個學生說,他羨慕我們以前所讀的那所讀的那所師範學校。成績單上不記分數,不排名次,只記甲乙丙丁。直到畢業,才給你一個總分,排一個總名次。因此同學之間能合作,能友愛,學習的情緒能正常。心境開朗而不自私,所得知識才是豐富而紮實的知識。那確實是值得羨慕的一所學校。

爭,永遠趕不上所失

因為競爭是希望自己爭先而別人落後,所以它第一個心理反應必然是想利己而欲損人;與環境必然為敵,環境也必然與你為敵。對環境必然戒備,環境也必然戒備你。於是,往往由於這種戒備的心理佔先,反而迫使所據以競爭的學業或事功的原義退居其次,甚至不惜矯飾偽裝,施用詐騙作弊,取巧迎合,投機鑽營等手段,以贏取幸勝。這種捨本逐末的心理一旦形成,則大家為了走捷徑、爭虛榮,勢必都跟著認假不認真。所學所做都離開了原來的真義。忘了自己是為學業而學業,為事功而事功。變成了為競爭而找門路,而投出題者或評分者的所好,而鑽其他與賽者所未曾料及的縫隙,而猜題,帶小抄;而存心愚弄同學或同業,口是心非;君子其貌,小人其心。只思如何損人以利己,抑人以逞己。日久天長,就會逐漸忘記所學為何,所業為何,而只以為那一時幸勝的分數或名次為自己真正的目標。如有所獲,便沾沾自喜,忘記自己是否憑手段而幸致,是否真正學有所得,做有所成了。

爭,永遠趕不上所失

因此,我們常常發現,爭積分、奪名次者,結果往往只是迷失在掌聲與虛名之中而已。倒是那些不參加爭勝的,有安定的心情和充足的閒暇,可以自適其適。腳踏實地地搜尋學海珠璞;認真地埋頭耕耘,可以得到無愧於心的收穫。這分際,只在前者飛揚浮躁,舍其本,而逐其末,所以名雖成,而實卻敗。後者神閒氣定,看得清事情的本末,所得才是真正的收穫與成功。

爭,永遠趕不上所失

所以,“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家之言,實具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