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永远赶不上所失

“争”是人类愚味短视的一面。它的所得似乎永远赶不上所失。它得到的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积分。有时是不合逻辑的名次。记分表上的胜负更多半只代表一时与片面,而并不能代表长久与全局。曾有一个学生说,他羡慕我们以前所读的那所读的那所师范学校。成绩单上不记分数,不排名次,只记甲乙丙丁。直到毕业,才给你一个总分,排一个总名次。因此同学之间能合作,能友爱,学习的情绪能正常。心境开朗而不自私,所得知识才是丰富而扎实的知识。那确实是值得羡慕的一所学校。

争,永远赶不上所失

因为竞争是希望自己争先而别人落后,所以它第一个心理反应必然是想利己而欲损人;与环境必然为敌,环境也必然与你为敌。对环境必然戒备,环境也必然戒备你。于是,往往由于这种戒备的心理占先,反而迫使所据以竞争的学业或事功的原义退居其次,甚至不惜矫饰伪装,施用诈骗作弊,取巧迎合,投机钻营等手段,以赢取幸胜。这种舍本逐末的心理一旦形成,则大家为了走捷径、争虚荣,势必都跟着认假不认真。所学所做都离开了原来的真义。忘了自己是为学业而学业,为事功而事功。变成了为竞争而找门路,而投出题者或评分者的所好,而钻其他与赛者所未曾料及的缝隙,而猜题,带小抄;而存心愚弄同学或同业,口是心非;君子其貌,小人其心。只思如何损人以利己,抑人以逞己。日久天长,就会逐渐忘记所学为何,所业为何,而只以为那一时幸胜的分数或名次为自己真正的目标。如有所获,便沾沾自喜,忘记自己是否凭手段而幸致,是否真正学有所得,做有所成了。

争,永远赶不上所失

因此,我们常常发现,争积分、夺名次者,结果往往只是迷失在掌声与虚名之中而已。倒是那些不参加争胜的,有安定的心情和充足的闲暇,可以自适其适。脚踏实地地搜寻学海珠璞;认真地埋头耕耘,可以得到无愧于心的收获。这分际,只在前者飞扬浮躁,舍其本,而逐其末,所以名虽成,而实却败。后者神闲气定,看得清事情的本末,所得才是真正的收获与成功。

争,永远赶不上所失

所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家之言,实具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