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管仲金融思维手法)

管仲拜相,面对的却不是一个清平世界。

齐桓公在高、国两姓贵族的支持下登上国君之位,这两姓是齐国的世袭贵族,也是周王室的上卿。两姓贵族对国政的掣肘可想而知。不过,管仲最后还是统一了政令,一步步将齐桓公送上春秋霸主的位置。回顾管仲的治国策略,可以将之缩略为三步。

第一步,向国内贵族妥协,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威,独秉乾坤。

  • 如同当年的周王室,齐桓公主要靠贵族供奉,包括供养王室生活、军需等。尽管地位很高,高、国两姓也有自己的痛苦,要参与朝政就得为王室掏钱,很心痛。
  • 管仲上台后的第一个策略就是免除了高、国两家对王室的供奉,王室支出源自全体国民。
  • 从古至今,很多史籍、很多人把高、国两姓贵族作为反动势力代表加以抨击,认为管仲的改革不彻底,没有打倒旧贵族,是这位伟人事业的一大败笔。
  • 反动势力之所以被称为反动势力,不是因为反动,而是因为有势力。既然有势力,又怎么可能被你革掉?打倒旧势力,想兵不血刃,那是不可能的。改革的真谛就在于对立双方的妥协,妥协不是投降,而是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寻找前进的路径。
  • 只有支付给旧势力一部分利益,双方才有可能互相让步。在管仲倡导的改革中,一方面,高、国两姓确实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公室支撑者的政治地位。
  • 多年的底层生活,管仲在庙堂之高亦知江湖之苦,他要做的是“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因为,“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这句话,可以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劳动力才是价值的最终创造者!
  • 所以,管仲告诉我们,强国、弱国最大的区别是强国的钱都在黎民百姓手里,弱国的钱却在国王的钱箱子里(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残国亡家藏于箧)。
  • “富民”其实很简单,只要不滥用权力,创造一个轻徭薄役的环境,让人民自己去创造财富就足够了。
  • 齐国自耕农的主要负担是徭役,征发劳力耕种公室农田。管仲免除了自耕农的徭役,并将公田分给自耕农,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均田”的性质。其他废除的还有关税、商品税、人头税等。十年后,齐国“冠带衣履天下”。
  • 管仲断了贵族供奉,又轻徭薄役,还要维持齐桓公奢华的生活、称霸诸侯,哪里来的钱?答案见第二步。


第二步,铸币,垄断,调度天下财富。

  • 齐国的铸币叫作“齐币”,原型是齐国的捕鱼工具,齐桓公之前就有刀币流通。管仲所造的刀币叫作“造邦刀”,比当时民间刀币重五分之一,故民间刀币也称“小刀”。造邦刀刀缘圆润、文字整齐,是中国乃至世界货币史上的第一个标杆,它向世人昭示:官方货币代表着国家信誉,精美的足值货币不仅是国家蒸蒸日上的象征,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故曰“造邦”。齐国造邦刀
  • 造邦刀替代市场上流通的小刀,颇有调控市场的意思。为保证齐国农民不至于流向其他诸侯辖地,管仲在春荒、夏荒的时候向农民低价出售粮食,并规定可以用旧的小刀购买;至于造邦刀发放,则是在每年秋收的时候以高价购买农民手中的粮食。
  • 管仲铸币还是没捞到什么油水,齐桓公就财源之事询问管仲。
  • 齐桓公:是否可以提高房地产税?
  • 管仲:如此,等于拆人家房子。之后,齐桓公又列举了山林税、牲畜税、人头税等,管仲的回答都是“不行”。只要是增加税收就一定会带来副作用,而且解决收入的办法根本就不能是增加税收。
  • 齐桓公:那么,我靠什么发财呢?
  • 管仲:官山海。
  • “官山海”就是管仲捞钱的办法,也是“盐铁专卖”的雏形,说白了,就是由王室垄断盐铁之利。管仲选择了利润最大的山(铁矿)和海(食盐)。当时,普通人要生存下去,除粮食外,盐、铁都是必不可少的物品,齐国靠海多山,盐铁自然是主要产业。经管仲测算,如果垄断食盐销售,每斤食盐价格增加一钱,就相当于人头税提高一倍。
  • 这事以前周厉王也干过,他不过让个把上山砍树的贵族缴税就搞得鸡飞狗跳,最后连自己也被赶出王畿镐京。
  • 能行吗?
  • 行不行,看谁来办,也要看怎么办。
  • 管仲手腕很高明,做法也比较温和,没有和民众直接对抗。官府只是垄断食盐和铁器销售,生产环节仍旧留给原有的盐商和铁商,没有彻底断掉这些人的财路。这种“官办民营”的方式并未过多侵蚀私商利益,官府获得的收入也远高于税收。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封建统治者给予人们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显示出来;夺取人民利益的时候,千万不能暴露,所谓“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第三步,管仲出了他的策略。

  • 管仲,向了诸侯国的粮食生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十六计中的“衡山之谋”。所谓“衡山之谋”,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征服衡山国的货币战争。
  • 衡山国盛产兵器,衡山利剑,天下无双。管仲早就在谋划征服衡山国,不过,要想以武力攻打衡山国,肯定要费一番工夫。
  • 替代性做法是,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十个月后,燕、代、秦等国都跟着到衡山国收购兵器,可谓天下争购。看到这种情况,衡山国国君告诉宰相:“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于是衡山国百姓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
  • 一年后,齐国派人到赵国购运粮食,赵国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包括衡山国在内的诸国都运粮卖给齐国,就在各国为发财欢呼的时候,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
  • 在夏收前,齐国向衡山国出兵。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得精光,只得奉国降齐。
  • “衡山之谋”说穿了其实很简单,以高价诱使敌方放弃本业,追求某种产业的畸形利润,最终造成敌人经济瘫痪。
  • 在任何时代,一种商品价格暴涨都会带来巨额利润。这种利润高得让人炫目,除非这种利润来自垄断性技术,否则是一定会出事的。高利润会吸引相当一批人冲进去,这批人往往还是能率先看到商机的精英。等到一个国家几乎全民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暴利就要终结了。
  • 道理很简单,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赚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