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除此之外其实他也是著名的优秀的教育家。

本文就要从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来论证其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身份来看其的贡献。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一、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1.王安石的教育经历

王安石并没有一个很高的出身,他也只是一个出身于一个小官吏家庭的普通学子,在其青少年时期就勤于学习,广泛地阅读诸子百家的书籍。与此同时,其并没有靠着前面学者对于经典的注解来学习,而是选择了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进行独立思考加以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不仅使他增长了学识,而且奠定了他一生为人处世准则的基础。在他青年的时候他就受到了法家一些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秦始皇、商殃、刘邦、桑弘羊等著名人物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其认知学习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他日后革新教育、致力学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不相信天才论的说法,其蔑视“生而知之”的说教,在他看来,人的知识才能并非天生不变的,后天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他是从广阔的社会改革的背景来观察和思考教育问题的。

在这之后王安石很顺利地考中了进士,至此其开始了他的当官生涯。由于长期担任不同的地方官职,他能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刻。抱着矫世变俗的志向,不但勤于政事,而且每天办完公事,都要回书房阅读前辈著作,有时通宵达旦。

2.王安石改革思想的生成

北宋王朝从盛走到衰亡的重要转折时期就是王安石所处的时代,其目睹了北宋王朝的所有困境,其深深地为这个一步步走向衰微的国家而担忧。那个时候的北宋王朝内忧外患、财力衰竭、政治腐败、官场黑暗使得他产生变法图强的思想,他希望可以使得北宋王朝通过这个方式被拯救。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3.王安石变法和教育思想

他认为为了变法、改革就必须先培养一大批能够“改易更革天下之事”的人才出来。于是要想改革就必须先革新教育,打破大官僚、大地主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变法培养人才。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他改革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非常翔实、系统,自成一家。王安石明确表示,国家之所以衰弱,其因虽患在不知法度,但学校教育松散不振,人才严重不足,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现在想要革新就是必须要陶冶人才,让人才为国家重新焕发生机。

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当时学校教育的有名无实进行了批评。

在他看来:古者天子诸侯, 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 ,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 ,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而“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 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是亦未尝严其选。朝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

其也指出学校教的只是课本上的文章,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要想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就应该对学校进行改革。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4.“养之之道”

在这里指的就是人才的物质待遇,必要的物质待遇是保障人才得以正常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意识到这些其就提出了要“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

5.“取之之道”

其对科举取士也有着不同看法,他尖锐批评了仅以强记博诵,略通文辞、诗赋而成为进士的办法,认为这样的人才并不是真的人才。同时他强烈反对恩荫入仕的办法,认为恩泽子弟这样的入仕之道,弊端非常严重,他特别强调人才应从学校里培养出来。于是其竭力主张广兴学校,重视学校教育,以培养有用之才。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二、王安石的教育活动

我们在之前的叙述中可以发现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他的政治实践与变法活动交织在一起。虽然王安石并不是一个专门从事教育的教育家,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始终指导着他的教育活动,这里拟从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改革学校教育内容、重视教师选择等方面看其的教育活动。

1.改革科举

在宋代中期之前的科举考试是着重于经书和诗词歌赋的考察,所以无论官学或是私学,所教的全是应付考试的课试文章,这使得当时宋朝缺乏真正的能干事情的人才。为此,王安石把改革科举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废除声病对偶的诗赋和死记硬背的经学传注的考试内容,进士科改考“大义”、“论”、“策”。“大义”是老儒家经典基础;“论”是论文,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策”是考察学生对时政大计的意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王安心希望可以通过改革科举内容,使学生们务通义理,领会经文的内容要旨,并且激发他们了解时务、勇于发表对政事的见解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其可以真正为国家所用。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2.整顿学校

(1).对太学的整顿

到了宋代的时候,京师太学变成是纨绔子弟的游寓之所。针对这种状况,王安石扩大太学招生名额,增设学舍。并且将太学分为 外舍、内舍和上舍。初入太学者为外舍生,名额700人,外舍每月考试一次,年终总考一次,只要成绩合格,平时不违背学规者就可以进入内舍,内舍名额为 200 人;内舍生考试成绩达到“优”、“平”,并参加日常“行”、“艺”者即可进入上舍,名额100人;上舍生考试分为上中下三等,名列上等的,即不再经过科举考试而直接授予官职。这使得学校不仅担负养士的任务,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2).对地方学校的兴建

与此同时其也重视州县地方学校的兴建,在各地建学,可以说是王安石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下令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设立学校,各州拨给学校学田十顷, 作为学校祭祀和师生的俸廪之用。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3).恢复、创立了专科学校

王安石也恢复和创立了专科学校。在熙宁五年的时候,王安石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以兵部尚书韩缜判学,选文武官员知兵者为教授,讲习诸家兵法,学生100人,学制三年,入学资格分为小臣、门荫子弟和庶民三种,由学校统一供给食宿。到了元丰年间改置教授为博士、教谕,实行三舍法补制试。之后其又在国子监设置律学,分断案和律令两种,凡命官、举人都可以入学,但举人入学得由命官两人保荐;聘教授 4 人,赐钱万五千缗以养。最后,设提举判局,聘医学教授 1 人,招学生300 人,仿太学三舍法设方脉科、针科和疡科。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3.重视教师选择

想要培养出于国家有用的人才就要选择有才能的教师。对于太学和地方官学中教师的任用和选拔王安石一向十分的重视。他认为只有“才行高洁、经术行谊、教导有方”的人才能担任教官。他亲自选拔太学教官,对教导有方的学官予 以提升,而“职事不修”的则予以贬黜。学官成绩 的考核,依据学生“行、艺进退”的人数多少加以评定。在他看来教师的教学不能以口问耳听为满足,必须传以心,授以意 ,采用孔子举一反教学法。要求教师耐心细致, 做到为师者不耐其烦地进行答疑解惑。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4.改革学校教育内容

王安石亲自主持经义局,组织人力,对传统教材重新进行训释是为了可以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思想认识。其撰写或者带动撰写了《三经新义》之后又修成奏御 ,镂版颁行,使得其成为了太学和诸州府学的教科书。甚至到了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之后又编撰了《字说》,其在之后变成了太学和诸州府学的教科书。在他看来文字是统一道德的基本功。而他想要实现对于道德的统一他就必须要对经义进行正确的理解,而其想要正确地理解经义就一定要从学习统一的文字作为开端。所以,王安石对于文字的考据和学习十分地强调。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三.小结

综上所述,王安石作为教育家进行了一些教育思想、教育活动,而这些甚至波及到了整个宋王朝的教育制度。其对宋代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科举制、对地方学校进行兴建,王安石的教育观念“很给力”

虽然我们也可以发现其的教育思想和活动尽管在很多方面带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其也的确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造成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