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舞中原展新姿——優化營商環境的鶴壁實踐

□曲國武朱江輝李曉鵬

前言

在2019年全省營商環境第三方評價中,鶴壁緊跟鄭州、洛陽,取得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績,正成為一種“現象”,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鶴壁——一座轉型發展中的新興工業城市,緣何能在營商環境打造中取得如此閃亮的成績?近年來,鶴壁市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建設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為目標,舉全市之力改革創新、大膽探索,區域經濟發展的吸引力、競爭力顯著增強——連續五年引進省外資金目標進度和增幅均保持全省前三、其中2019年全省排名第一,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綜合測評全省排名第一,城市可持續發展度全省排名第五,高質量發展目標考核全省排名第四,成功創建全國創新驅動示範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由“煤城”向“美城”嬗變,鶴壁正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劈波斬浪、奮力前行。

不久前,省委有關部門對鶴壁市優化營商環境、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經驗和做法進行專題調研。《河南日報》刊髮長篇通訊《鶴舞中原展新姿——優化營商環境的鶴壁實踐》,全景式展現鶴壁市為實現“全省第一、全國一流”營商環境目標付出的努力,剖析鶴壁之所以能走出“先手棋”的深層次原因,為我省以營商環境優化贏得開放勝勢、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鶴壁智慧。

近年來,鶴壁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跳出鶴壁看鶴壁、放眼全國看鶴壁、對標一流看鶴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命門之穴,把創建全省營商環境示範區作為建設高質量發展城市的重要任務,明確提出打造“全省第一、全國一流”營商環境的目標,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任主任,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主要負責同志任副主任的市委營商環境建設委員會並設立專門辦公室,強化統籌協調,狠抓工作落實,紮實開展政務服務提升、公平市場建設、誠信體系建設、政商關係提升、法治社會建設等“五項行動”,努力打造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營商環境。

以簡約精神深化 “放管服”改革,打出系列“組合拳”,提升服務質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鶴壁市將提升服務質效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在項目審批、流程優化、數字服務上協同發力,持續深化“一網通辦”前提下的“放管服”改革,精簡審批事項、壓縮審批週期,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繪就“一張藍圖”。利用被列為全國首個市級國土空間規劃試點市的機遇,積極探索“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率先高標準編制市域國土空間規劃,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融入其中,形成座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的一張底圖,為建設項目的合規性檢測、規劃智能選址、選址方案評估等提供基礎依據,大大縮短項目生成前的週期。打造“一個系統”。依託全省政務服務網絡,推動空間規劃信息平臺和建設項目審批平臺深度融入,率先建成具備“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功能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對原來分散在各審批部門的數據資源進行全面整合,打破部門審批界限,推行全事項辦理、全過程閉環、全流程監管、全空間覆蓋,實現了統一受理、並聯審批、實時流轉、跟蹤督辦、信息共享,避免申報材料重複提交,真正讓數據多跑腿、企業少跑路。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過程審批時間壓縮到90個工作日,分別比國家和省定標準少30個和10個工作日,實現了土地摘牌即開工建設,此項改革得到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肯定,基於“一張藍圖”的網上審批模式擬在全國複製推廣。完善“一套機制”。通過“減、放、並、轉、調”,全面推行工程施工許可“一站式”辦理,將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前置條件一律取消。將審批流程劃分為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四個階段,所有審批事項實行“一家牽頭、並聯審批、限時辦結”。對重點建設項目推行區域評估,實行“容缺辦理”,著力破解審批環節多、耗時長、互為前置條件等突出問題,組織各審批部門提前介入技術性審查,實現審批協同高效、服務便捷優化。實行“一網通辦”。推行“一網、一門、一次”服務模式,在全省第一批建成市縣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第一批實現和省政務服務平臺對接,第一批建成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第一批實現和省數據共享平臺對接,網上可辦率和“一網通辦”率均達100%,“互聯網+”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鑑定“一網通辦”在全省推廣。市級政務服務集中進駐率95%,按服務類型整合優化服務窗口,由綜合受理窗口實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2019年窗口事項即辦件辦結率達100%、承諾件按期辦結率達100%、提前辦結率95%、群眾滿意度98%以上。發展“普惠金融”。深入推進普惠金融試點市建設,基於省金融服務共享平臺框架,與省大數據局深入對接,建成全省首個普惠金融共享平臺,對企業經營狀況、社會信用等信息綜合評估、精準畫像,線上即可完成貸款申請、授信、簽約、用信、還款,實現了企業結合貸款需求平臺“曬單”、金融機構依據企業綜合評價平臺“搶單”的線上對接模式,變“單向選擇”為“雙向互選”,有效解決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企業“想貸貸不來”、銀行“想貸不敢貸”問題。成功舉辦高規格政金企對接活動,幫助企業獲得省金融機構670億元的綜合融資支持。去年全市普惠小微貸款餘額59.24億元,比年初增加7.44億元,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增速8.5個百分點。

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截至2019年年底,鶴壁市各類市場主體突破11萬個,萬人擁有市場主體數量達到666個,9家企業上榜2019年河南民營企業100強系列榜單,仕佳光子、中維化纖、國立光電等“隱形冠軍”企業成為產業發展新名片。

把企業家當自家人”,把企業的事 當“自家事”,用心用情、精準服務,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和滿意度

鶴壁市堅持企業優先理念,持續推進企業服務工作制度化、常態化,通過組建專班、派駐人員、完善政策等舉措,為企業提供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政府由“甲方”變“乙方”。從企業和企業家角度考慮問題、制定政策,重大項目簽約合同全部將企業作為甲方,政府作為乙方,減少管理性、增強服務性,無事不擾、有事必到,用心用情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為落戶企業做好服務,讓企業真切感受到政府支持企業發展的誠意,堅定企業長期紮根發展的信心。選派招商引資“護航員”。通過自願委託、無償服務等方式,從項目招商引進單位選派專人,對重點項目從洽談、簽約到落地、投產提供全過程跟蹤服務,實現項目單位與群眾、手續辦理與行政審批部門“零接觸”。正是“護航員”精準周到的服務,為鶴壁營商環境贏得了口碑,推動形成了強大“引力場”。2019年,全市新落地1億元以上項目134個、投資總額544.9億元,新簽約1億元以上項目144個、投資總額775.8億元,全省首個5G產業園開園並實現商用。今年以來,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又有26個項目網上集中籤約,總投資達133.9億元。派駐企業專屬“服務管家”。按照“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參與不干預”的原則,從市縣兩級選派305名政治素質過硬、工作能力突出、服務意識和協調能力強的縣級和科級幹部作為重點企業“服務管家”,為企業量身制定專項解決方案和服務措施,構建“管家搞服務、單位當後盾、部門做配合、政府辦好事”的服務機制。截至2019年年底,幫助企業協調解決資金、市場、用電、環保、用工、手續辦理等問題561個,解決用工1.1萬人次,協調融資24.5億元。市財政局黨組成員、國庫支付中心主任馬寶龍是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服務管家”,每週都要在處理完單位公務後趕往公司“上班”,他深有感觸地說:“‘服務管家’就是要把企業當成‘家’來經營,立足企業長遠發展,多出謀劃策,幫忙但不添亂,助力企業做大做強。”天海集團黨委書記楊勇軍說:“‘服務管家’來之前,我得用30%的精力忙於對外協調;‘服務管家’來了後,一些困擾多年的難題幾個月就推進了一大截。”倡樹親商重商鮮明導向。以企業家為師為友,把企業家當自己人、自家人,弘揚企業家精神,宣傳優秀企業家的突出貢獻,2名企業家被授予“鶴壁功臣”稱號,3名企業家被授予“鶴壁市榮譽市民”稱號,77名企業家和高層次人才當選市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有力增強了企業家的成就感、獲得感和歸屬感。

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鶴壁市先後出臺支持企業健康發展10條政策意見、幫扶外貿外資企業共渡難關8項措施等,成立工業企業復工工作專班,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發佈《致鶴壁市企業家的一封信》,提振發展信心;市縣負責同志深入企業一線幫助企業解決用工、融資、防疫物資等困難,為381名企業高管和技術人才進行健康檢查,幫助企業解決用工、融資、防疫物資等問題,企業和項目總體復工復產率保持全省前列。

著力打造開放創新平臺,借勢、借智、借力,推動創新要素加快集聚,新產業新動能不斷湧現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鶴壁市通過精心打造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新載體、新平臺,成功創建全國創新驅動示範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創新發展的動能勢能不斷累積。高水平打造創新創業平臺。堅持從政策、資金、場地、設備、人才等方面加大平臺建設扶持力度,通過引進、聯合共建等多種形式,先後建成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後工作站5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6家、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23家,建成國家和省級創新園區6個、國家鎂工程中心鶴壁研發中心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近百家。與中科院共建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河南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1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簽訂市校合作協議,促成企業與百餘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專項合作,推動了人才優勢與產業優勢互促共進。中科院研究員吳遠大率領仕佳光子團隊研發的光分路器芯片,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佔全球市場份額60%以上,先後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高層次建設產業發展平臺。以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產業集聚區等為重點,加快配套服務落地和特色園區建設,積極培育壯大新經濟新動能,前瞻性佈局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一批引領產業方向的新興產業,在現代農業數據、社區綜合服務、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培育形成了具有鶴壁特色的業態模式。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49.4%、在全省排名第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比51.5%、在全省排名第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速強勁,新能源產業投資增長124.3%、生物產業投資增長45.6%、新材料產業投資增長45.6%,“互聯網+”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海歸創業博士朱明甫放棄外地優厚待遇回鄉創業,依託光電產業園搭建的平臺和園區配套企業,帶領團隊從最初的“9個博士一盞燈”,發展到“15個博士一條鏈(5G)”,獲得國家專利60多項,聚集了人才、技術、資金、設備等資源,孕育了半導體照明、智能傳感控制技術等領域產業,展現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標準構建產城融合平臺。充分發揮國家第三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引領作用,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各級各類規劃城鄉全覆蓋、基礎設施城鄉互聯互通、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為持續優化全市營商環境提供堅實支撐。特別是以建設高質量發展城市為目標,高標準謀劃建設鶴壁東區,將城區2個鄉鎮、職教園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共37平方公里的規劃區域進行整合,對標雄安新區規劃設計,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佈局,努力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典範,確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智能製造產業、現代新型服務業等為主導產業,已與京東、阿里、華為、浪潮等龍頭企業簽約,簽約入駐企業197家,一個高質量創新產業生態圈加快形成。

持續推進宜居宜業,提升城市顏值、氣質、 品質,增強吸引力、承載力,推動營商環境 整體躍升

鶴壁市堅持以優美生態提升城市顏值,以文化底蘊涵養城市氣質,以發展產業提升城市品質,城市面貌形象持續改善、吸引力承載力顯著增強。注重打造更高顏值的生態名片。高標準推進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市、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市、海綿城市試點市、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市建設,形成了一批國家部委認可的“鶴壁模式”。融合實施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和文明城市創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城市道路綠地達標率達96%、城市林蔭路推廣率達95%。建成淇河國家溼地公園、淇水詩苑、淇水樂園、淇澳翠境園、淇水櫻華園、朝歌文化園等公園綠地,淇河水質穩居全省60條城市河流首位。注重提升更好氣質的文化底蘊。挖掘厚重獨特的文化資源,重點打造詩經文化、淇河文化、殷商文化、運河文化、軍事文化、醫藥文化、古瓷窯文化等文化品牌,建成朝歌文化園、浚縣古城等文化項目,形成石雕、泥塑、古陶、木雕等文化產業集群,湧現出金不換、泥猴張、憨刀等文化名家。創新文化業態,大力發展智慧旅遊、傳統村落活態保護和鄉村旅遊、創新文化體驗新業態新模式,成功獲批省級以上傳統村落58個,其中國家級22個;促進文化繁榮,大力推進南太行山美麗風光旅遊帶、大運河文化旅遊帶、淇河文化生態旅遊帶建設,春有櫻花節、夏有詩歌會、秋有文博會、冬有民俗文化節,厚重且富有特色的文化底蘊,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又增強了地方經濟發展活力。著力營造更優品質的創新氛圍。以創建全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示範區優化制度環境,在全省率先完善落實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等,破除影響和制約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壯大產業實力撬動更多資源要素流入,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與新材料、綠色食品、汽車零部件與電子電器、鎂精深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創造更具比較優勢、更富生機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一位外地客商感慨地說:“鶴壁生態環境優美、文化積澱深厚、資源稟賦優良、政商環境融洽,是一座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城市,是一個投資興業的寶地、安居樂業的福地!”

實施“三大工程”, 強化“三項保障”,以良好的政治生態涵養營商環境,厚植高質量發展的沃土

鶴壁市把構建良好政治生態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源頭工程、治本之策,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堅持“嚴管+厚愛”“激勵+約束”,深入實施“暖心”“護航”“清風”三大工程,以考核保障任務推進落實、以激勵保障工作熱情幹勁、以監督保障嚴實紀律作風,打牢良好營商環境的政治基礎。強化考核“指揮棒”。研究制定營商環境考核辦法,引入第三方機構跟蹤評估整改,將營商環境工作納入各縣區和市直部門考評體系,權重佔到10%,實行月度、季度、半年考核排名,作為選拔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和考核獎懲機制,評價結果與年度目標考核績效獎金、評優樹先、幹部考核“三掛鉤”。嚴格落實市級綜合督查、各指標專項督查、縣區屬地督查三級督查機制,市委營商辦、市委改革辦、市委市政府督查局開展聯合督查,定期通報檢查、考核結果,倒逼落實整改,進一步促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上臺階、上層次。打出激勵“組合拳”。切實為基層減負增能,2019年市級發文同比減少48%、會議減少42%、督查檢查考核壓減80%,基層有了更多精力抓落實、搞服務。設立營商環境建設先進單位獎,獲獎部門在每年三級幹部大會上進行表彰,頒發獎牌和獎金。堅持“三個區分開來”,營造寬容失敗、允許試錯的良好氛圍,為幹事創業者撐腰,向誣告陷害者亮劍。開展問題線索核查“清零”行動,該教育挽救的用心幫助,該深查細究的絕不放過,通過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既幫助受處分人員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也讓相關幹部卸下包袱、重拾幹事創業信心,充分調動每位幹部的主觀能動性。用好監督“緊箍咒”。出臺親清政商關係“十要十不準”、列出正反“兩個清單”,規範政商交往行為,明確邊界、打消顧慮。選聘40名營商環境監督員,完善投訴舉報和通報制度,暢通12345市長熱線、來信來訪等投訴舉報渠道。強力推進“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亂作為”治理,對“四風”問題寸步不讓、揪住不放,嚴查“新官不理舊賬”和朝令夕改問題,以硬作風促大作為,去年共查處問題73個、處理123人,通報典型案件32件49人次,推動黨員幹部作風持續向好,提振投資者信心,促進營商環境改善。

鶴壁市的成功實踐啟示我們,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和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必須堅持系統思維,持續創新。一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場思想觀念的變革,在把握時代大勢中不斷解放思想。強化“發展第一、服務至上”的理念,把營商環境作為全局性工作來抓,建立有力的領導機制、高效的工作機制、科學的考評機制,加快從“政府端菜”轉向“企業點菜”、從政府為主轉向人人參與、從降低要素成本轉向降低制度性成本、從定向優惠轉向公平公正普惠,以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轉變開創營商環境新局面。二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場治理效能的變革,在完善治理體系中提升治理能力。下好“放管服”改革這個“先手棋”,以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從小切口改起,從建章立製做起,形成審批、服務、監管和生產要素高效配置一體化治理格局,打破碎片式治理結構,實現全域“一張底圖”,打造政府有為、市場有效、企業有利、百姓受益的體制機制優勢。三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場能力作風的變革,在從嚴管黨治黨中塑造出彩形象。把牢“嚴”的主基調,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規範政商交往行為,構築親清政商關係,引導黨員幹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自己人”的真誠心態和“俯下身”的實際行動親商安商,讓創新創業創造的激情持續迸發,促進高質量發展動能加速湧現。(轉載自4月16日《河南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