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衛生習慣是一種養成,也是一種力量

良好衛生習慣是一種養成,也是一種力量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是小事,它關係到每個人的身體健康,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公共衛生狀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人們更是深切感受到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作用與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衛生狀況差,城鄉疫病流行,人們的生活條件艱苦、居住環境髒亂。老舍筆下龍鬚溝汙物漂流、蚊蠅孳生就是當時人居環境的縮影。1952年為抵禦美軍細菌戰,毛澤東同志題詞指出“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倡導“愛國衛生運動”。1953年起,這個由政府牽頭、多部門合作、全民參與的群眾性衛生活動在全國範圍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1989年開始,每年4月被定為愛國衛生月,以強化大衛生觀念,集中時間和力量解決社會性的衛生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除四害、門前三包、種牛痘、吃“糖丸”、“五講四美三熱愛”、“衛生之家”、衛生城鎮創建、廁所革命……已逐漸內化為人們的行動自覺。近年來,隨著大衛生、大健康觀念的樹立,愛國衛生運動更加註重從人居環境改善、飲食習慣、社會心理健康、公共衛生設施等多個方面開展工作,提高了人們的衛生意識與健康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人們在常年愛國衛生運動中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助力阻斷了病毒傳播。勤洗手、戴口罩等人們面對流行病的“常備藥”,成為疫情防控中的“第一反應”。購買使用消毒產品、沖洗下水道、保持室內通風等多數人的日常操作,對減少病毒滋生蔓延、營造潔淨居家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疫情,人們開始呼籲、接受新的衛生與飲食習慣:推廣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拒絕食用野味,感冒佩戴口罩,咳嗽遮掩口鼻,等等。當前,疫情反彈壓力仍然存在,有些人已迫不及待地摘下口罩扎堆聚餐、遊玩,隨地吐痰等陋習也故態復萌。這提醒我們,好習慣的養成並不容易,需要總結、宣介、推廣,把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分餐制等形成制度。

  這個月是第32個愛國衛生月,主題是“防疫有我,愛衛同行”。針對疫情防控不同階段的要求,國家愛衛辦部署開展了一系列愛國衛生專項行動,整治城鄉的垃圾、汙水、廁所衛生,加強公共衛生環境設施的管護,推動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面貌。通過廣泛的社會發動,引導每個人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參與社會健康治理。以北京市為例,4月份以來已累計組織80萬人次開展週末大掃除、城市清潔日等活動,共清理垃圾20萬噸,處理病媒孳生地17.7萬處,進一步強化了廣大群眾健康意識、家園意識、責任意識和公德意識。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國家部署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在四月,個人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在每一天。疫情給每個人都上了一堂深刻的防疫課和衛生習慣課,不能過後就忘、用過就扔,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才是關鍵。因為衛生習慣的養成,不只是營造健康的生活,也是塑造積極的人生;不只是鞏固防疫成果,也是鞏固社會進步的文明成果。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慕振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