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幾年時間去研究一家公司意義何在(福耀系)

花幾年時間去研究一家公司意義何在(福耀系)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是不斷努力的做加法,而逐漸上了年紀之後就會不斷的做減法,投資也是一樣,一個身經百戰的老股民往往只會研究自己非常熟悉的公司,鎖定自己的能力圈,而一個新股民往往喜歡追逐市場的熱點和概念,連買入的公司是做什麼的都不知道。


一個投資者從新到老,不就是做加法開始變成做減法的一個過程嗎,剛入股市天天都想交易,無時無刻都在想著賺錢,買入的公司連做什麼的都不知道,也能糊里糊塗的在股市裡混好幾個年頭,卻沒有停下來仔細的去思考投資的真諦,沒有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在股市長期穩定複利,直到被市場無情的教育之後才懂得回頭去思考和反省。


交易一隻股票前後用不了一分鐘,而看懂一個行業一隻股票卻需要很長時間,比如我這幾年研究福耀一樣,算上今年福耀已經是我重點跟蹤的第四個年頭,以前零零散散買了一點,但是真正大倉位的買入是從18年開始的,也就是說福耀還未真正意義上的給我帶來收益。


在很多投資者眼裡,福耀做的也許不是一個天生的好生意,沒有茅臺那樣好的生意模式,沒有茅臺那樣有用不完的現金流,也不像茅臺那樣擁有眾多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追捧,但福耀的的確確是一個後天創造性的好生意,茅臺不辛苦很賺錢,福耀雖然很辛苦,但也很賺錢,對於我而言,我更喜歡像福耀這種很辛苦但很賺錢的企業,因為福耀是腳踏實地的為全球做好每一片玻璃。


根據我這幾年對福耀的瞭解,我現在可以這樣來形容福耀的競爭力,舉一個例子,就說美的和格力吧,要說美的在空調領域的競爭力可以超越格力,我可能有那麼一丁點相信,但在汽車玻璃行業,誰能夠超越福耀,我想放眼全球都沒有,這要是放在14年15年以前我可不敢這樣說,因為那之前福耀在全球的佈局出現了很多問題,而且還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全球其它幾家汽車玻璃企業相對於福耀還有市場可言,但是隨著福耀美國的盈利,我開始改變了這個看法,經過這麼多年的折騰之後,可以說福耀現在在美國已經根深蒂固。


全球的汽車市場,也不過是歐美亞,隨著美國福耀的成功,收購德國SAM又是一個創舉,雖然目前德國SAM還在拖累公司的利潤(半年報有講解),但是這塊生意未來的潛力非常巨大,收購SAM,曹總親口說,等於再造一個福耀,可見其信心有多強大,要是沒有美國福耀的成功,這樣說我可能是半信半疑,現在福耀的競爭格局已經非常的穩定,全球佈局也開始看到眉頭,放在幾年前不敢想象。


有朋友問我,研究福耀這麼多年,到底怎麼樣了,前幾年增速還不錯的時候不多買點,現在才買那麼多,意義何在?


我說意義在於這筆投資未來依然可以給我帶來不錯的收益;意義在於我可以遠離市場的熱點和概念,堅守自己的能力圈,意義在於我不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的去做其它選擇;意義在於我肯真正的去研究一個公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狀況,即便最後這個公司的發展方向跟自己原有的看法相悖,那也算是一種收穫,賺不到錢可以轉到經驗和教訓,有了豐富的經驗之後,又何愁賺不到錢呢?


如果現在讓我買入一隻我不瞭解的股票,我想我是持有不住的,哪怕是非常優秀的公司,如果我沒有深入理解,稍微有點風吹草動我就會非常不淡定,只有我自己研究透徹了,我才能堅定的持有,才不會被市場所左右,而且要真正的理解一個公司,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從公司的起源,到創始人和管理團隊,到公司的財務狀況,再到公司的產品以及公司的上下游供應商和客戶群體,都需要做一個充分的瞭解,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你所投資的公司到底是怎樣的。


一個公司一個生意,你看久了,就能看出許多門道,因為你一直在看,所以你知道別人不知道東西,就算沒有買進,那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因為你也學到了很多知識和經驗,你一樣可以用這些經驗去尋找下一個優秀的公司。


對於福耀而言,它可能不是最優秀的公司,但卻是我最能理解的公司之一,在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更好的公司,而且未來幾年漲幅可能完全超過福耀,但是我一點都不眼紅,因為我對自己研究的公司很有信心,這也是我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選擇投資組合,我想會更加的放心。


你守規矩了,就不會犯大錯,你看明白了,就會堅定持有,哪怕是花費了很多年才看明白,而在這個過程中,你不但能賺到錢,還能學會很多的知識,探索到更多的商業秘密,這也是意義所在。


鳥兒的翅膀在怎麼硬朗,如果沒方向,也不如蝸牛緩慢的爬行,只要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就不會迷茫,哪怕你才剛剛邁出這第一步。


目前本號持有的多頭倉位:格力電器35%,福耀玻璃35%,中國平安10%,基蛋生物10%,宋城演藝5%,歐普康視1%,安圖生物1%,現金,未來24小時沒有賣出的打算,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