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農民伯伯告訴你:80年代小麥傳統的種植是怎麼完成的

七十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國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農業才結束了停留不進的歷史,邁向了快速發展的時代。

60後農民伯伯告訴你:80年代小麥傳統的種植是怎麼完成的

人工種田

01麥田翻耕

農民仍然出現存在土地承包的缺陷,農民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出現了大小的農業機械都用不上,也就是說一戶幾口人分得了一畝半地(長130米*寬6.66米),如果是三口人分的(5米寬的土地),這樣的土地是沒法使用機械化耕地,只有用人工用搞頭一點一點拋(翻耕),一個壯年一天也就能拋0.4分地,1.5畝地一個整勞力就需要近四天時間,這是我們山區土地少的原因,如果是平原地帶人均分配幾畝地那可是不可思議。只能用機械耕地作業,人工費工費力的落後生產。

60後農民伯伯告訴你:80年代小麥傳統的種植是怎麼完成的

小麥人工播種

02小麥播種前的準備

以前農民播種小麥的時候,要先把兩邊的地壟覆好,預防以後乾旱,灌溉打好基礎,等到秋分時節開始播種。

農民以前有句俗語(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整一時),秋分時節,播種每畝地需要麥種11公斤,如果到了白露播種需要麥種15公斤。因中國面積大,南北溫差也大,根據當地的季節溫度適時播種。

60後農民伯伯告訴你:80年代小麥傳統的種植是怎麼完成的

過冬的麥苗

03小麥播種:

那時的小麥播種都是人工拉耩子,一般是三個人或者是五個人拉耩子(耩子有一條腿和兩條腿),還得有一個經驗豐富的扶耬。

扶耬的關係著明年的產量高低,掌握著播種的深和淺,壠的寬窄,麥苗的多和少,是否均勻等。因為地塊小沒法使用機械播種。

04麥種的選擇

麥種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這裡屬於黃河入海口以南,中國的中東部魯中山區,選擇的麥種必須,耐旱,耐寒,抗倒伏,等。

60後農民伯伯告訴你:80年代小麥傳統的種植是怎麼完成的

病蟲害麥苗

05小麥病蟲害防制

主要防治對象和用藥方法,鏽病、紋枯病、白粉病、麥蜘蛛、蚜蟲等,鏽病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等,紋枯病可選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井岡黴素蠟芽菌等,麥蜘蛛可選用阿維菌素、噠蟎靈、乙蟎唑、高效氯氟氰菊等,小麥蚜蟲可用吡蚜酮、啶蟲脒、氟啶蟲胺腈、噻蟲嗪等藥物,進行用噴霧氣噴灑。

60後農民伯伯告訴你:80年代小麥傳統的種植是怎麼完成的

清明前後的小麥

06小麥的灌溉

在正常條件下每季小麥,需要灌溉三次,但是最少不能少於兩次,那就是入冬封凍前,封凍水確保小麥安全過冬。第二次年後清明節前,返青水,確保小麥快速返青生長,為豐產豐收打好基礎。但也跟具當年的雨水情況而定灌溉的次數。返青水澆灌完幾天後最好在給小麥疏鬆土壤。

60後農民伯伯告訴你:80年代小麥傳統的種植是怎麼完成的

小麥脫粒


07小麥成熟:

每年的6月10號左右是小麥成熟季節,農民們忙碌著搶收搶種,利用傳統的收割方式,(人工用鐮刀收割)割完打捆,搬運到事先準備好的麥場,晾曬脫粒(集體時代叫打麥場),曬乾揚淨入倉。

60後農民伯伯告訴你:80年代小麥傳統的種植是怎麼完成的

交公糧


那個年代農民想要種植土地,還需要交納農業稅和公糧,公糧的要求很高,還要把必須沒雜質,不潮溼,成色好的小麥,裝進麻袋運到人民公社的糧站交公糧。那是小麥價格每斤在0.2元左右。

如果糧食沒曬乾,雜質多都不會要 。因為我們這裡人均不到五分地,基本上是每口人五十斤糧食上交公糧,再扣除農業稅。一直到2006年才取消農業稅。

以上就是傳統的小麥種植全部過程,講解的不對之處敬請諒解!

我是一位地地道道60後農民伯伯,謝謝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