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教師資格考試名詞解釋彙總

1、 教學原則:是根據對教育目的,教育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教學原則是人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2、 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現代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和技能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教育,為其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奠定基礎。這一原則實質上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書和育人有機的結合起來,教學中的教育性與科學性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3、 班級授課制: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是班級授課制。它是把學生按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數的班級,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和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1862年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首次採用班級授課制。

4、 個別教學:是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進行的個別輔導的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的一種輔助形式,我國古代私塾就是個別教學組織形式的典型模式。

5、 分組教學:是指在按年齡編班或取消按年齡編班的基礎上,按學生的能力、成績分組進行編班的教學組織形式。

6、 複式教學: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裡,由一位教師用不同教材在同一節課裡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教學組織形式。它適用於學生少,教師少,校舍和教學設備較貧乏的農村及偏遠地區。

7、 現場教學:是指教師把學生帶到事故發生、發展的現場進行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

8、 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要求和本門課程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表達的方法和順序,確保學生有效的學習。

9、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育目的而採取的共同活動方式,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10、 教學手段: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以及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學手段是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其主要功能是將教材內容有效的傳遞給學生。

11、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12、 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的為依據,根據一定的標準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即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

13、 德育:廣義上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的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和道德上施加的影響,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指學校德育,書本主要講的德育即學校德育

14、 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工作的內容,形式和方法,還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15、 德育過程:是根據一定的道德規範和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規律,對受教育者有計劃、有目的的施加影響,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是促進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和社會規範個體化的統一過程。1、 德育原則:是根據教學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所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對指定德育大綱,確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運用德育組織形式等,具有指導作用。

16、 德育途徑:是學校教育者對學生實施德育時可供選擇和利用的渠道,又稱德育組織形式。我國中小學的德育途徑是廣泛多樣的,其基本途徑是思想品德課和其他學科教學。

17、 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採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學方法和受教育者的學習方法。

18、 班級:是學校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將年齡和知識程度相近的學生,編班分級形成固定人數的基本教育單位。班級是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正式組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生進行集體活動,結交朋友的場所。它具有滿足學生需求,促進學生髮展和矯正學生行為的功能。

19、 班級管理: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採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帶領全班學生,對班級的各項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20、班級常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來進行班級管理的經常性活動

21、班級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的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22、 班級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全程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

23、 課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以外,利用課餘時間,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

24、 教育研究:是人們為了獲得對教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深入認識,而從事的科學探索活動。它的基本過程和步驟分為:選擇研究課題、查閱資料文獻、制定研究計劃、分析研究計劃、蒐集研究資料、擬寫研究報告。

25、 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時期所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發展方向或總指針,是教育政策的總概述。是確定教育事業發展方向,知道教育事業的發展原則和行動綱領。

26、 課外活動:是中小學為實現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以外對學生實施各種影響的正規教育活動。

27、 教育科學:是以教育現象和教育規律為共同研究對象的各類教育學科的總稱。是若干個教育類學科構成的學科總體。

28、 學習:是通過主客觀相互作用,在主體頭腦內部積累經驗,構建心理結構,以積極適應環境的過程。它可以通過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持久的變化表現出來。

29、 從眾:當個人在群體中與大多數人的意見或行為不一致時,會感到壓力,這時個人往往會放棄自己的意見或行為,而“隨大流“,這種在群體壓力下表現出與大多數人一致的意見或行為的現象叫從眾。

30、教師道德: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教師在共產主義道德原則的指導下,通過教育勞動過程逐步形成並必須遵循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的總和

31、教育機智:教育機智是教師綜合運用自己的才識來處理教育教學中的偶發事件的能力。它是教師創造性教育才能的最高表現,是教師的高度責任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智慧水平的綜合體現。

32、學習過程: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

33、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34、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35、關鍵期:個體早期生命中有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這個時期稱為關鍵期。

36、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 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

37、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38、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意識。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39、認知過程:是指學生藉以獲得信息、做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存在著個體之間的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個別差異。

40、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掌握學習: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提供最佳的教學和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學評價項目)。

41、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42、廣義的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藉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43、知識:是客觀事物的特徵和聯繫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它是來自反映的對象本身的認知經驗。

44、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要求的活動方式,它是來自於活動主體所做出的行動及其反饋的動作經驗。

45、行為規範:是用以調節人際交往,實現社會控制,維持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它來自於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交往經驗。

46、強化:是指在刺激-反應聯結中改變同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的手段。

47、正強化:通過施加滿足刺激來提高反應發生的概率。

48、負強化:通過撤消某一厭惡刺激來提高反應發生的概率。

49、消退: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的過程,其作用在於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

50、懲罰: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

大家如果還想獲得更多關於江蘇徐州教師資格證已經教師考編的相關資訊,如報名時間、考試時間、報考條件、面試時間以及相關知識等,可以關注小編,有任何問題私信小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