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我們最深處的智慧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真正的太極拳,不是為了戰勝別人,而是為了徹悟宇宙人生之真理,通達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道法自然,以本具為師。就像王陽明龍場頓悟一樣,徹悟人本性具足不假外求,處理世間萬物,致良知,並做到知行合一,即是人間第一等智慧!

這也直指修身的根本法——向內求!

太極,我們最深處的智慧

然而,人一出生,所接受的後天教育和塵世的汙染,會屏蔽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阻斷內求本具智慧的探研之心,進而使我們離開自家的珍寶而假借於他,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當代,有沒有一種最有效的途徑,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入太極拳之門,並儘快實現豁然開朗、登堂入奧呢?最有效途徑是有的,那就是:太極拳和國學,同修同悟。因為,國學和太極拳,本來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

朱子言:“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實際上,太極拳不僅僅是健身方法,而是熔鑄武拳、文練拳、智慧拳、文化拳、思維拳、美學拳、醫療拳於一體的,體現了中華核心思維方式的拳種。

不能僅僅把太極拳當成一種健身法來推廣她。如果這樣,太極拳以運動的方式展示傳統文化魅力的價值就會蕩然無存。只有站在中華文化的高度、國學的高度,才能真正獲得太極拳真諦,才能讓太極拳散發更耀眼的光芒。

太極拳,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國學智慧的最佳體現者,我們沒有理由遠離她!

太極拳不只是拳,更是修身為本的國學。

太極拳和國學,最核心的價值取向,就是讓人脫離物慾和情慾,實現人生真正的成功和終極的省悟——人們就此擺脫恐懼、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實現安寧、平和的心態,以及皮肉筋脈骨及五臟六腑的生理的全面健康,這其實就是我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之學問的具體落實。

現僅結合國學和太極拳,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修身要義略作闡述。

一、內求諸己

通過盤拳走架,滋養自身的精氣神;通過聖賢之學和太極拳理論的薰陶,涵養道德,修正性格,使之歸於中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體現在太極拳的演練上,就是“拳由心發,勁(勁源)由脊生”。一旦具備了這樣的功夫,不僅練拳時內心平和,而且,自身的生命活動也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太極,我們最深處的智慧

二、內聖外王

聖賢之道,本意是讓人活得健康而幸福,智慧而成功,可惜的是,當代人不敏,總是失去了才覺得珍貴,批判了很久才發現原來是自己錯了。

太極拳,擷儒釋道之精華於修身覺悟之途,內固根本,外求通達,由入世而出世,由庸常有為而超凡脫俗,由聖賢修為而大富大貴,由富貴而回歸自然,由立德、立言、立功迴歸無牽無掛,了無痕跡。

三、應物自然

《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由是觀之,囿於七情之境,靈明之性迷亂,作用到身體則身心損傷,作用於做事,則失敗居多。通過太極文化之修為、之教化、之燻修,可逐漸進入“灑掃應對皆自然”,“奧妙盡在時機中”等功夫境界和人生境界,從而讓七情不失本然的中和之性,以智慧之心裹無為之風範,去應對人生中的各種挑戰。

四、混化太極

“太者始之先,極者終之後”,因此,也必然要經歷“事物的開始與終結”。而太極則處在這兩端,無言無語,無形無相。

始前終後,太極的含義就這樣誕生了。太極拳就因之而圓空法生,緣起性空;也因之從“動靜之機,陰陽之母”的意蘊裡有了“化生”,進而帶來“流行”和“對待”。

這樣的太極拳,這樣的國學智慧,不是武學,卻含武學“意在先”的精髓;不是體育,卻藏錘鍊筋骨的養生方略;不是醫學,卻涵“上醫治未病”的學問;不是藝術,卻釀溝通天地的氣韻;不是科學,卻有探尋奧秘的精神氣質;不是哲學,卻築人生智能的大道。

這樣的太極拳,就是國學,是修身為本的國學。

太極含萬法,三教為一家。

太極,我們最深處的智慧

翠竹黃鬚白筍芽,

儒冠道履白蓮花。

紅花白藕青荷葉,

三教原來是一家。

——許仲琳《封神演義》

最後,以儒、釋、道三家經典言論做結,真正的太極拳,應以此為基準、為參照、為印證——

《論語》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道德經》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

《金剛經》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