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龍泉寺石牌樓

從中臺延伸出來的的九龍崗下,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寺院--龍泉寺,龍泉寺山門前精緻壯觀的石牌樓,是五臺山文物中最出名的石刻牌坊。它共有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工匠們耗時六年才建成。

五臺山龍泉寺石牌樓

牌樓上的各種圖案不但精美,而且刻工細緻。花蕊、草葉,細如髮絲,薄如輕紗;走獸、飛鳥,生動活潑,呼之欲出;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刀工精細之處,細如髮絲,薄如蟬翼,看了真有“張口怕驚鳥,伸手恐折枝”的感覺。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五臺山龍泉寺石牌樓

牌樓移植我國傳統木結構雕建,吸收民間藝術風格,並熔進作者自己的手法。其建築雕刻玲瓏、尺寸勻稱、造型別致、結構新奇、排間適當、層次井然,是繼圓明園之後,我國近代中式園林雕建中獨樹一幟的傑作。

五臺山龍泉寺石牌樓

民國十年(1921年),龍泉寺擬定要為高僧普濟和尚修建一座捨己利墓塔。為莊嚴慎重、保時保量、上檔到位起見,採用了類似我們今天的招標、投標的方法,眾起登臨,紛紛競爭。胡公力排群雄,獨領風騷,出人意料,達標投中。當住持維恕(今山東掖縣人)親自接見胡公時,面測他雖然長得濃眉大眼、精明強幹、老練穩重、風采儀綽、饒有帥氣,但年紀輕、資歷淺、經驗少、旁無證,不免產生了疑慮之心,惟恐底事難果,於是擱置,存而不論,將工程攬給了由河北省曲陽縣而來的一班匠人。不料,工程難度漸大、要求更嚴、雕琢也最關鍵的時刻,河北匠人由於水平有限,竟半途而廢、棄之而去了。左右為難、籌謀抱歉中,維恕聘請來胡公切磋商榷,決定興廢。胡公不計前嫌,主動請纓;當機立斷,負重扛鼎,臻善修剔,揚長避短,去粗取精,拔節提高;率領徒子,積極投入;分片劃域,指定任務;井然有序,各司其職;一切就緒,全面鋪開;錘鏨起落,交響叮噹,寒暑無阻;搞得轟轟烈烈,告竣完工。墓塔崔嵬,澗水潺潺,突兀逾群,舉世矚目。萬鍾神仰,風光旖旎,無不驚歎者也。

五臺山龍泉寺石牌樓

民國十一年(1922年),龍泉寺又要修建一座漢白玉牌樓,與墓塔爭妍匹配、相映成趣。措施如前:投票選取。一時間,四方工匠,展示亮相。胡公照例卓犖不凡,蟾宮折桂,獨佔鰲頭。他移植我國傳統的木質結構特點、風格、類型與長處,融於石雕技藝之中,彼此滲透,各取其宜,又加上苦心孤旨的不斷探索與追求,緊緊圍繞該牌樓坐落於九龍見風使舵之位的“九龍之首”,為內含自然之靈氣奕祺者,用黃蠟作始料,繪製出輪廓圖式,搭架起微型雛樣,擺放於稠人廣坐目前,讓同行評斷,辨識高低,維恕仔細審視、反覆端詳以後,驚訝不已,拍案叫絕,曰:“夫珠者,乃寶珠矣,人才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