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賣不出,農民損失慘重,批發商卻說:農民自找的,咋回事?

最近幾年網絡上時常會有一些水果、蔬菜滯銷的報道出現,比如前幾天有媒體報道雲南的洋蔥滯銷,往年能賣到一塊錢一斤的大洋蔥,今年2毛錢都沒人收,其中有一對老夫妻年過70種了5畝洋蔥,原本想借著這5畝洋蔥賺一年的生活費就不需要麻煩子女了,可誰曾想到洋蔥根本賣不出去,每天晚上都想著地裡的洋蔥一宿一宿睡不著覺。

水果賣不出,農民損失慘重,批發商卻說:農民自找的,咋回事?

另外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年後各個行業基本都處於停滯狀態,由於沒人出門路上也就沒有烤紅薯的了,而烤紅薯的歇業就直接導致了紅薯的滯銷,這個事件是發生在河北省唐山市,據當地負責人介紹往年春節前後基本就能把囤在地窖裡的紅薯賣完,今年由於疫情開窖已經一個多月了,硬是沒有批發商來收購,地窖裡存放的60多萬斤紅薯爛掉了10多萬斤,隨著溫度的升高若是還賣不出去,那麼農民將損失慘重。

水果賣不出,農民損失慘重,批發商卻說:農民自找的,咋回事?

除了這些之外水果的滯銷問題最近幾年也是尤為突出,因為滯銷農民的水果賣不出去,甚至有時候賣出去的收入還不如請人工採摘的費用,損失慘重。但是我們又會發現在別處滯銷的水果到了當地卻是高價,很多朋友都會把這個責任歸咎到批發商身上,但批發商卻說很多農民自找的,並不值得同情,咋回事?

水果賣不出,農民損失慘重,批發商卻說:農民自找的,咋回事?

1、農民囤積居奇,不出手

有些不守誠信的農民,原本同批發商談好了價格,甚至已經簽訂了收購合同,但是到了水果成熟採摘的時候由於一些原因市場上水果價格高漲,有些農民就會單方面撕毀合同,而且好的都不願出手。上面的紅薯就是,秋天紅薯收穫時把小的賣了,留著個大的等來年漲價再賣,沒想到一場疫情打破了農民發財的夢。

2、農民以次充好

還有些農民會藉著已經同批發商商簽好合同這樣的機會,以次充好,將差的果子夾雜在好的裡面裝箱銷售,甚至批發商發現還狡辯,作為批發商有時候也只能人氣吞聲,這樣日積月累就沒批發商到當地去收購水果了。

水果賣不出,農民損失慘重,批發商卻說:農民自找的,咋回事?

3、農民不管市場,蜂擁而至

一般一個地方有人因為某種農作物賺錢了,那麼勢必會引起當地農民的蜂擁而至,但是有些農作物的市場容量並不大,一旦種植量過大就回出現供過於求,比如樹莓本身就是小眾水果,結果浙江有地區農民大面積種植,導致滯銷,損失慘重。

4、農民提前採摘

還有些農民為了讓自己的水果提前上市都會提前採摘,而水果不成熟提前採摘會嚴重影響口感,但是農民不顧自己的口碑一味為了趕市場,結果咋了自己當地的牌子,到了市場上賣不出去自然也就沒有批發商上面收購了。

水果賣不出,農民損失慘重,批發商卻說:農民自找的,咋回事?

筆者認為批發商說的沒錯,作為中間商他們也是需要利潤,低買高賣也是做買賣的本質。只是一些地方的水果滯銷並不能全怪他們,有時候農民的責任反而更大一些。水果滯銷,農民有時候也是需要反思下自己,而不是一味埋怨批發商賺差價。

讀者朋友,對於水果滯銷問題,你覺得農民值得同情嗎?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