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論語你看了嗎?一起來了解吧

·學而篇下篇,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翻譯〗

終:父母去世 追遠:追念死亡久遠者

曾子說:能謹慎的辦理父母的喪事,能追念死亡的先祖,這樣就能使人民的品德歸於敦厚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翻譯〗

子禽:陳亢,字子禽 子貢:孔子學生 聞:聽見,知悉

子禽向子貢問到:夫子(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必然會知道這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取到的呢,還是別人主動提供給他的呢?子貢回答道:夫子是因為自己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德行知曉國家政事的,夫子求得政事的方式,應該和其他人不同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翻譯〗

孔子說:父親在世時,觀察兒子的志向,父親去世時,關心兒子的行為,他能在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行事之道,就是盡孝了。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翻譯〗

和:和諧 節:節制

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為貴。過去聖明的君主的治理之道,美好的地方就在於此,無論大事小事都這樣來實行,但是,如果行不通的時候,只是為了和諧而和諧,就不需要用禮節來節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翻譯〗

復:履行 因:依靠,憑藉 宗:尊敬

有子說:所約定的信約必須要合乎道義,這樣才能夠履行,態度恭敬需要合乎禮節,這樣才能夠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親之人,這也就尊敬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翻譯〗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居住不求安適,行事勤勞敏銳,而言語謹慎,能在有道的人那裡明辨是非,就是好學的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翻譯〗

人雖然貧窮,卻不去巴結奉承,雖然富有,卻不傲慢自大。怎麼樣?"子貢的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並沒有打高分,只是說:"還可以,比不上貧窮的人樂於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卻有崇尚禮節的"。

子貢說:詩經中曾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討論詩經了,因為高速

你這層意思,你已經能瞭解那一層意思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翻譯〗

孔子說:不擔憂別人不瞭解我,擔憂我不瞭解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