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生態產業化的三個關鍵環節

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生態優勢就是經濟發展優勢。從生產活動的角度上看,生態產業化會面臨自然資源要素的產業化組織、開發收益的合理分配和生態產品的生態價值經濟體現等一系列問題。將生態資源產業化開發分為前端的自然資源要素整合、中端的自然資源要素提質及收益分配結構確定,以及後端的產業化開發三個環節,這是解決生態產業化過程中自然資源要素配置的三個關鍵環節。

一是要解決好自然資源要素高效整合的問題。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權利從原始所有者流向項目開發方,需要解決“見得著”“聚得夠”的問題,實現自然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見得著”即資源和項目要能實現通暢的對接,藉助產權交易市場等平臺,使雙方信息能夠準確、及時、廣泛的發佈和交換,實現“招到商”“招好商”,資源使用權、經營權等流轉的過程需要建立規範的交易制度,以保障各方利益,解決契約精神缺乏等問題;“聚得夠”指生態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需要資源要素的規模整合,不管是生態農業、生態工業,還是旅遊、康養等第三產業,都需要對涉及的自然資源進行批量的整合利用,這其中既有集中連片擴大產能的規模需要,也有優化資源類型組合的結構需要。自然資源具有難以移動、牽涉面廣、協調難度大等特點,對自然資源要素的組織天然需要“強政府”+“強市場”的模式。解決好資源與項目“見得著”“聚得夠”的問題,需要建立有為的服務型政府及自然資源要素組織體系,來實現資源的全域化整合,產權確認、交易體系等。在當前農村地區人口流出、生產技術提升的背景下,要鼓勵各地搭建“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平臺,借鑑類似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集中式輸出”的理念,建立起自然資源流轉整合、提質增效、對接產業項目的運營公司體系。同時,對一定區域範圍內分散零碎閒置的森林、水、耕地、古民居等資源進行整合,打造成集中連片的優質資產包,對接包裝水、休閒旅遊、森林康養、現代農業等生態產業,回應生產力發展對生產要素集中的要求,探索特色發展的路子。

二是要解決好自然資源的提質增效和收益分配問題。規模化整合之後的自然資源,需要進行提質增效,解決好包括資源數量、質量和管理水平以及科技、設施等各方面的投入問題,特別是要在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方面把握好尺度,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比如,全國不少地區開展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一個規劃”統籌發展,“一張總圖”佈局“三生”空間,對土地整理、耕地墾造、村莊遷並、工業騰退、生態治理等項目規劃實施,並依託“紅色”“綠色”等資源,發展民宿、會展、培訓、生態農業、礦泉水等產業,實現“遊客上山、投資進山”保護,提升了集農田、湖泊、河流、溼地、森林等為一體的綜合生態系統的價值。在自然資源要素配置的過程中,前端與資源所有者的交易價格、後端與產業開發者的交易價格,確定好資源開發效益的合理分配格局。要做好原始產權的確認,廣大農村還有不少的林權、古宅、水渠等資產存在權屬爭議,需要妥善確認才能進入開發利用環節。一方面要加快推進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其關鍵因素是產權關係,也就是在資源調查、確權、登記、交易、監管等方面需要做好工作。另一方面要推廣多元的資源定價回報機制,改變以徵收、租賃為主的自然資源流轉形式,推廣租賃、贖買、合股、託管等多種形式組合的資源流轉方式,通過“基本收益+股權分紅+勞務參與”實現回報機制多元化。比如,一些地區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試點,對非生態區位商品林採用租賃、贖買、合股、託管等方式進行流轉,化解了禁伐引起的群眾矛盾,提升了森林保護水平和經營效益,提高了林業產值,培育了多家林業上市公司。

三是要解決好自然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問題。首先要選擇產業業態,既要環保、綠色、可持續,也要發揮好資源的稟賦優勢,做到產業“選得準”。科學選擇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產業)是個複雜的問題,從社會整體和產業體系角度來講,涉及到生產力的最優化佈局的問題。每個地方的生態優勢、資源稟賦、區位特點、消費市場等各有不同,要立足發揮比較優勢,選準適合發展的產業,實現產業與稟賦“相得益彰”。有的地區通過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如茶葉、稻米、茉莉花、菌菇等,打造規模產業;還有的地區利用毗鄰經濟發達地區的區位優勢,通過打造田園綜合體等形式發展休閒旅遊經濟,選準產業方向。其次是如何把生態價值在生態產品的價格上體現出來,實現“賣出價”。從生態溢價的角度看,生態資源開發形成的產品,只有體現出“生態”的標籤與內涵,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才能在價格上表現出生態溢價。這就需要將“生態”的信息從資源層面一直追溯傳遞到生態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解決“看得出”和“信得過”的問題。“看得出”即能從產品“看”出其生態的特點與信息,“信得過”指這種信息能取得消費者的信任並願意為之買單。要建設產品檢測溯源體系和區域公用品牌,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和區塊鏈等技術,建立從資源端到消費端的產品檢測和溯源體系。在此基礎上通過發展統一的區域公用品牌,對產品品質進行穩定強化,建立起消費者對產品“生態價值”的信賴基礎,實現生態價值的經濟溢出。當前,一些地方對公用品牌的探索呈現出多種模式,從產品覆蓋範圍來看有主打單一品類模式,也有將區域生態地理標識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公用品牌模式;從運作模式看有政府主導型和企業運作型。但只要抓住品控這個關鍵,都能有效地將相關產品從同類產品中凸顯出來。建立服務生態產品開發的金融、資產交易和科技服務體系,需要發揮財政性資金、政策性銀行的引導作用,在融資擔保、信貸產品體系等方面進行創新建設。最後是引入金融資本。需要發揮財政性資金、政策性銀行的引導作用,建立服務生態產品開發的金融服務體系,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根據生態產品開發項目的發展需求和風險等級創新金融產品,引入證券化、股權投資、抵質押貸款、保險等金融創新活躍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推動自然資本轉化為金融資本,進一步促進自然資本產業化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