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價格戰就不叫市場,但當年的京東不打糊塗仗,最後誰輸誰贏?

價格還是要自由競爭,要經過充分的競爭,這個價格才是一個合理的價格,我覺得撇開這些產品的質量/售後服務都不談,就是一位降價,實際上這個是很有傷害性的。

有一本書上介紹關於動物的:非洲大草原上,獅子在獵殺角馬的時候是有原則的,它們通常只對老幼病殘下手。而另一種動物食蟻獸在發現白蟻穴時,也是有原則的,只是吃掉少部分巢中的公蟻,而且並不破壞白蟻穴。動物都天生懂得,如果對手全部死亡,則預示自己也離死不遠了。

沒有價格戰就不叫市場,但當年的京東不打糊塗仗,最後誰輸誰贏?

在市場上,最討厭的是獨家壟斷。真正一個成熟的市場是不希望有和平的。諸如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石油等大企業沒有價格戰,這其實挺可怕的。對於一個發展中的市場來說,人們最害怕的就是壟斷,一旦形成壟斷了,就像放棄了捕食原則的獅子和食蟻獸一樣,最終將面臨自我滅亡的危險。其實大家真刀真槍酣暢淋漓的打上一場價格大戰,總比表面上不宣戰,背地裡卻打的一塌糊塗要強。

沒有價格戰就不叫市場,但當年的京東不打糊塗仗,最後誰輸誰贏?

劉強東說這個時候顯得要更加專業,用了“充分競爭”這樣一個專業詞彙。他說大家對價格戰關注的比較多,但是,人們表面上看到的是價格戰,其實背後是一個供應鏈能力的戰爭,是產品,服務,物流等等方面的戰爭。在充分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沒有這種紛爭,整個市場將是一潭死水,那麼這個行業就鍛鍊不出真正有競爭力的公司,更談不上大公司。

當時互聯網的三家商戰,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呢?第一,參加商戰的三家,全是贏家,沒有輸家。因為對於不參加商戰的人來說,你都沒有參加商戰,我怎麼知道你的價格是低的呢?我怎麼知道你的服務是好的呢?所以我覺得在這個角度上,三家店知名度都提高了。另外一個,戰爭結束後,所有的客戶都會知道,這三家是有實力的企業,是通過競爭出來的,不通過競爭出來的誰能相信你呀。

沒有價格戰就不叫市場,但當年的京東不打糊塗仗,最後誰輸誰贏?

塵埃草已落定,事後劉強東也對整個事件做出反思,他說其實三家都在反思。每家都有自己的短板,蘇寧的信息系統是個短板,京東的短板是咋補貨,採購和庫房這方面,就是貨物庫存不夠充足。有場戰爭之後,每個人都反思了,才有利於彌補自己的短板。

沒有價格戰就不叫市場,但當年的京東不打糊塗仗,最後誰輸誰贏?

如果我們處於當時劉強東的角色,也得想出幾個猛招。否則,原來的秩序已經形成了一個平穩的秩序,上游/下游/供應商等,各種大家已經熟悉的貓膩規則已經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東西。一個新人,如果還非常老套的跟他們原來一樣去做的話,想要超過他們,甚至分一杯羹都很難。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新的模式,要有革命性的變化。

其實我們每個人創業之初都會遇到這種情況,除非我們只是想解決溫飽,不想做大。

希望每一個商戰故事都能夠受到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