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念珠—手串

手串就是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唸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佛珠的起源,通常來講是由於古印度人有纓珞鬘[mán]條纏身的風尚,沿襲至後世,遂逐漸演變成為佛珠。

佛珠起源

在佛教經典中,關於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通說。經雲: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王大歡喜,遙向世尊頭面禮佛雲: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槵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唸,雖親軍旅,亦不廢置。

消除煩惱障和報障

由此可知,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後,便開始用木槵子來製造佛珠,持唸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應是佛教當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印度

應當指出的是,佛珠雖然已經成為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標誌,但若溯其本源,佛珠並非佛教所創用。如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溼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記載。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證,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紀“龍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羅門像,其頸上是掛有串珠的。

佛珠、念珠—手串

中國

在我國,國人知道佛珠這一稱謂,最早應始於東晉(317—420)時翻譯的《木槵子經》,只可惜譯者的名字已經失佚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晉時期異域僧侶來華者甚眾,這些外國沙門中必然會有攜帶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記載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後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寶思惟譯的《校量數珠功德經》、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義淨三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等諸多經典。

至此,佛珠開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普遍流傳開來,如《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不食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

從現存的實物來看,甘肅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來有一尊十六國時期(304—439)的泥塑彌勒菩薩像,便是一尊頸部掛有佛珠的造像。

此外,在日本保存下來有《佛像圖鑑》一書,其中繪製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說,唐代以後,國人使用佛珠已經是相當普遍了。

佛珠分類

佛珠就其使用方面來講,可以分為三類: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唸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掛珠——掛在頸上的佛珠。

其中的佩珠,就是現如今俗稱的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顏色亮麗者為之。

而在印度流傳的辟邪手串,亦是手串的一支分類。也稱避邪木手串、避邪木佛珠手串,由辟邪木加工製作而成.

辟邪木生長在印度北部,當年觀音菩薩在此出家修行,為百姓治病,當時印度長年戰亂饑荒,到處發生瘟疫,觀音菩薩用手中的甘露灑向林中,經觀音點化,用這裡的草木治好了印度的瘟疫,後來印度人就把這種樹稱為避邪木,流傳整個印度,佩戴這種木頭做成的手串可避邪消災。

這一項的涵蓋面非常廣泛。可以說,除了上述之外,皆應屬於此項。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於律制所限,一向被漢傳佛教所排斥,卻深受藏傳佛教的喜愛,

藏傳佛教甚至還有用人頭骨來製造手串的,佩帶或持用這些手串,也就更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來。同時,還會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氣氛。

除此之外,還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等質料做成的手串,這些形態各異的手串,也同樣會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

時下許多並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帶手串為榮,使手串儼然成為一種時尚飾品了.

佛珠、念珠—手串

文玩手串

源於串珠與手鐲的串飾品,現如今已經演化為集裝飾、把玩、鑑賞於一體的特色收藏品。串珠最先用於頸飾,通常由有孔飾物串連而成。中國因遼闊幅員、悠久歷史、富庶產物和多元的文化內涵,可供於串珠的材料多達幾十種,古代有石珠、骨珠、蚌珠、木珠、瓷珠、玉珠、陶珠、水晶、瑪瑙、琉璃、玻璃、樹種、東珠、象牙等等。

在現代手串中,由於材源和社會風尚的演變,沉澱下來比較常見的串飾材料有20多種,本書精選出其中的八大類來闡述。本書即粗列了幾種大眾常見且在賞析購買中容易出現魚龍混雜的一些手串的基礎信息,作為收藏者、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

從收藏的角度出發,手串可以從材質工藝和藝術文化兩個方面 ,作為主要價值判定標準。對於貴重材質,如玉、翡翠、琥珀、瑪瑙等各有其材料等級,級別的鑑賞能夠直接影響價值的判定,因此分辨真偽、等級就成為異常重要的收藏基礎;普通材料的收藏價值可以季節在文化藝術價值上,造型風格、工藝取材、設計製作等都可以提升普通手串的收藏價值。

當然,在中國的傳統審美中,製作工藝與材質的關係,是有基本規律可循的,即高檔材料使用高檔工藝,而低檔材料的工藝則相對簡單。因此,作為一種高檔的裝飾品,中國古代的串飾很少選擇抵擋材料,而收藏者的選擇也大多集中在了精工細作的高級材料手串上。

串飾

作為念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因此作為“佛珠”或者“數珠”用途的手串是本書介紹的另外一個重點。最初的念珠專用患樹的種子,稱“無患子”,取義消災避難、斷除隱患。後世大量的手串選擇數核、樹子與此有一定的淵源。尤其是橄欖、菩提子、核桃更是有明顯的宗教用途。另外木質、樹子材料的手串製作大多數與雕刻工藝結合,在價值上更強調製作工藝的精細。在手串雕飾題材中,出了傳統的佛頭、佛經與佛教其他,更多了童子\仕女等世俗題材,因此在鑑賞與把玩時,有更多的文人樂趣.

在今時今世,談及與裝飾有關的話題,無不與時風尚美有關係.在手串的鑑賞中,除了傳統的收藏、把玩者,還有大量以佩戴手串為時尚的青年人。他們在鑑賞手串時已經打破很多傳統的材料與工藝審美觀。把手串飾品作為描述個性與身份的服飾細節,更注重的是手串材質與製作工藝的特別之處,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手串鑑賞觀念。本書對此類讀者也力圖有一定的幫助。例如在晶石、琥珀以及樹子的選擇與佩戴上,提供簡單的常識。

中國古代裝飾名物的使用、製作與審美,到民國時期為止大約分了8個階段,明清(第七階段)與民國(第八階段)的裝飾觀念對現世傳統的手串審美有直接的影響。因為手串遺存品的鑑賞不作為本書的重點,只是從整體上談及。今世手串在形制、材料與分類上,與中國傳統的飾品淵源極深。另外,由於手串與人身體的貼近關係,所以與其他“靈性類”飾品一樣,與主人之間存在“緣法”,有一種超越時空客觀的緣靈。總之,愛物喜物之人,對於手串的鑑賞和情感自有自己的微妙之處,這恐怕是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微妙,箇中滋味,唯有真心之人,才能體會。

佛珠功用

佛珠、念珠—手串

誦經持咒,作為計數的法器

佛珠是佛教弘法最為方便的法器。而記數則是他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佛教認為,佛珠是“引接普遍根基,牽課修業之具也”。大家都知道,佛教信眾在朝暮課誦和平日唸佛、持咒、誦經時,都會在每唸誦一句的佛號或咒語時,波動手中的一顆珠粒,如此週而復始,循環計數。

制心一處,增強智慧

佛珠能夠幫助持用者起到制心一處、熄滅妄想、收攝心意、專注修行、增強智慧、淨化心靈,找回原本無染自在真心的作用。現代心理科學已證明,注意對人類的心理活動有特殊的意義,它是人類高級心理活動的重要條件。所謂注意,是意識的一個屬性,是人的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作用還在於選擇信息,使之處於心理活動或意識的中心,以便能夠被有效的記錄、加工或處理。雖然人類生活於大千世界,可以感知的對象無窮無盡,但在某一個時間裡,人們卻只能去感知、思考有限的少數對象。

佛教認為世間有無數的煩惱,當人們虔誠唸佛或咒語,掐撥一顆珠粒,煩惱就可解除。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做到心地清淨,所以,佛珠也被稱為“清心珠”。

警醒道念,莊嚴威儀

對佛教信眾而言,一串佛珠攜持在手,自然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反省,警醒道念,莊嚴威儀,時時處處展現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佛教認為:“若復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臥,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

對一般的社會大眾而言,佛珠還意味著“弗誅”。意思是說,當人們將佛珠佩戴在自己的身上時,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愛惜生命,愛護生靈。

鑲災祈福,慰藉情感

佛珠,時常被視為鎮妖避邪的護身符,認為它在關鍵時刻可以助人鎮定自若,迴避凶煞,消災解難,戰勝邪惡,慰藉情感。若按佛家的說法,凡是愛戴佛珠的人,都是有“善根”的表現,都應看作是自無始劫來與佛有緣的人。

處在人聲鼎沸,喧囂嘈雜的城市之中,手持一串佛珠,或能在不知不覺間成全了人的某種願望。當人們在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的時過程中,若持有一串佛珠在手並以順時針掐算,就會自然而然地心無旁騖、神定氣閒、自在安樂,而且可以起到調養經絡、舒展筋骨的作用。

另外90年代開始也有人把佛珠掛在汽車上以求平安吉祥,更有人把佛珠編成手機鏈,掛在自己的手機上,以鑲災祈福與裝飾手機。

結緣佳品,交友信物

佛珠還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信物和禮品,很多人喜歡將佛珠作為結緣的禮品,饋贈給親戚朋友。戀人之間也可以以送佛珠來傳情達意。

流露品味,體顯修養

佛珠當然還是美麗的飾物,它以恆常不變的情懷,裝點著我們生活著的世界。佛珠作為一種裝飾品,不僅可以作為藝術品來修飾自己,使優雅、知性、溫柔、在腕間、脖子上流露。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使一個人信仰、修養、風格和愛好得到外化。因此,佛珠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所接受、喜愛、把玩和收藏。

近些年來,影視明星,歌舞大腕,藝壇新秀,在大庭廣眾之下都喜歡佩戴佛珠以顯示自己超凡脫俗,溫文爾雅,時尚潮流,與眾不同。人們走在大街上,也不難發現許多並非是佛教信眾的男男女女也喜歡佩戴佛珠以顯示自己的個性、時尚和潮流。佛珠儼然成為一種時尚新潮的裝飾品了。

人文關懷、專項收藏

在漫長的歷史延續過程中,佛珠處處體現出一種高尚的人文關懷。人們運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各種資源和世間的稀缺寶貴的各種材質,採用種種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出莊嚴典雅、形色各異的無數種佛珠,在積澱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形成獨特的佛珠文化。

由於佛珠經得起時代的洗禮、歷史的打磨,因此,在歷經歲月磨礪之後,會顯得更加的溫潤恬靜,非同尋常。也正因為如此,佛珠成為了一種深受人們喜愛,具有很高保值、升值潛力和空間的專項藝術投資收藏品。

部位名稱

一串標準的佛珠應該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絡繩和一些飾物組成。

佛珠、念珠—手串

一、母珠俗稱“三通”或“佛頭”。通常只有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將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於一處,同時還可以起到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或流蘇的作用。

二、隔珠。又稱作 “間隔珠”或“數取”。多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採用一顆至三顆不等,如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珠用一隔珠。

三、弟子珠。弟子珠的體積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如同算盤一樣,採用十進位,用來計算掐捻佛珠的數目。

四、記子留。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替代,目的是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五、絡繩。即系串佛珠的線繩。通常根據子珠的規格以及孔洞直徑的大小,以獨股、雙股或者三股為繩,穿珠而過。絡繩,一般分為有彈性、非彈性兩種,漢傳佛教佛珠使用絡繩,要求一般比較寬鬆,只要自己喜歡並且能夠穿得進去的都可以。藏傳佛教對佛珠所用絡繩的要求比較嚴格。一般多用紅顏色或紅、黃、黑、白、綠五彩棉線、絲線或者尼龍線製成。偶爾也有人用皮繩來貫穿佛珠。

六、配飾。指的是佛塔下部、記子以上部分系墜的各種飾物,主要用以佛珠的裝飾和美化作用。配飾通常會使用琥珀、蜜蠟、紅珊瑚、玉石等一些珍貴材質製成的精美雕件或小工藝品。有些佛珠,還在佛塔的頂部編結象徵正法和吉祥的卐字結或盤腸結等結飾以及流蘇等,以體現無上莊嚴。不過,除了用來供奉、陳列、和裝飾的佛珠之外一般真正用來唸誦的佛珠,會較少使用配飾。因為有時這些配飾可能會妨礙記數或給記數帶來不便。

顆數含義

經書所載的掛珠、持珠及念珠的顆數大致分為108顆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為108種煩惱。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即地獄、 餓鬼、 畜生、 修羅、 人間及天上,是六道輪迴的世界。後四界是聖者悟的世界,即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界。

108 顆——表示求正百八三昧,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 一百零八種煩惱一般說法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各有苦、樂、舍三受, 合為十八種。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 合為十八種,總計三十六種,再以三世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

54 顆—— 表示菩薩修行的五十四個階位,即是十信、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 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種階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及妙覺。

36 顆 —— 與 108 顆意義相同。為便於攜帶將 108 顆分為三份。

27 顆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 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

21 顆 —— 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顆——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塵:1、色塵,2、聲塵,3、香塵,4、味塵,5、觸塵,6、法塵;

六識: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意識。

14顆——表示觀音菩薩與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的功德。十四無畏:

1、使眾生返照自性,獲得解脫;

2、使眾生旋轉知見,苟遇火難,火不能燒;

3、使眾生旋轉觀聽,雖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眾生入於羅剎鬼國,鬼自滅惡;

5、使眾生六根消復,臨當被害,刀段段折壞;

6、菩薩明照十方,使眾生不受藥叉、諸幽冥所害;

7、使眾生不受虛妄聲塵繫縛;

8、使眾生行於險路如行坦途,遇賊不受劫;

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

10、使懷忿記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鈍無善心之人遠離痴暗;

12、使無子眾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無子眾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眾生持觀音名號者,所得福德與恆河沙數無異。

12顆佛珠代表“十二因緣”。

一.無明(梵語avidya)-無始煩惱。謂無始以來,妄識於事理迷暗愚痴,無所明瞭,故名無明。無明有二: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根本無明乃菩薩所斷;枝末無明乃凡夫所修。

二.行(梵語samskara)-造作之義,即指所造作之善惡諸業。由於兩種無明為緣,遂引起造作種種善惡之事業。若起無貪、無嗔、無痴等善心,則造善業;若起貪、嗔、痴等煩惱之心,則造惡業。吾人無始以來造業無邊,故八識田中之種子亦無量無邊。 以上兩支,屬過去因緣,無明是緣,業力是因。因緣和合,遂感生苦果,即是吾人五蘊報身。

三.識(梵語vijnana)-本識攬渧。即第八識攬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為一期生死之開端。

四.名色(梵語nama-rupa)-識暖胚團。名指心識(初投胎之神識),色指形體(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團)。是說明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攬父母赤白二渧,外託暖氣成胎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因六根未成,識心未能顯發了別之功德,但有心之名,無心之用,故不稱為心,而只稱名,且初投胎之時,形體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稱身,故只稱色。

五.六入(梵語sad-ayatana)-扶塵具形,指眼等六根而言。在母胎十個月中,由名色逐漸六根成長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從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間總共有三十八個七日,皆屬胎中位所攝,此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體。

六.觸(梵語sparsa)-根攝境界,接觸之義。根塵和合而成觸,此即出胎之位。謂十月圓滿出胎,六根遂於外境相接觸。當嬰孩自出生到二三歲時,天真純潔,六根對境,但起單純知覺,當無憎愛分別。

七.受(梵語vedana)-苦樂舍感,即是領受之義。領納接觸六塵境界,內心所感受的違順等境,生起苦樂感受。當四五歲到十歲左右,年紀稍長,知識漸開,對於飲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別好醜,當未生貪愛之心,這是對境所生的一種情緒。 以上五支,總為五蘊報身,即因緣(無明與行)所引生之苦果。既有此五蘊假身,則熾然起惑造業,隨之又成因緣,將引生未來之苦果。

八.愛(梵語trsna)-因受生著,即是貪愛。因感受引起之執著。當十一、二歲到十八、九歲之時,已將成年,慾望既開,對於五欲六塵,自然心生貪愛,對於樂受順境,則起貪愛之心;於苦受逆境,則生憎惡之念。 藏經雲:“貪愛如水,能潤生死。” 楞嚴經雲:“一切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 高僧大德雲:“愛不重,不生娑婆。” 此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九.取(梵語upadana)-因執追求,即妄取也。約二十歲後,血氣方剛,貪慾轉盛,於一切境,廣為追求,是名為取。此為貪汙欲境的一種強烈趨求。

十.有(梵語bhava)-業牽後有。由愛取二支惑,遂發種種善惡之業,感生未來有生有死之果報。以上三支,愛取又為緣,有支又為因支,因緣和合,又生未來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為有。

十一.生(梵語jati)-倒識投胎。此身壽命終時,第八識在一切有情中,依其業力牽引,再去投胎受生,此為未來受報之一種活動。

十二.老死(梵語jara-marana)-生後苦死,即衰老死亡。萬法無常,有生必有死,身壞命終名死。眾生莫不皆有死,卻未必皆歷衰老(夭折與橫死),故合老死為一支。自生至死,其間不免種種憂悲苦惱,此為未來受報之一種結果。

13顆含義

13是因為 佛教傳入中國宗派為十三宗,與西方基督教文化觀念相反,“十三”在佛教中被認為是一個吉祥的數字 佛教傳入中國宗派為十三宗,佛塔也是十三層,代表功德圓滿,因此,佛珠手鍊為13顆珠子。但是在佛教經典的記載中不存在13粒的佛珠. 佛珠的粒數在佛經中有具體的規定.

製作材料

菩提類

菩提子,恐怕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手串。其實,菩提子並非菩提樹所結的果實,而是指一種產於雪山附近、名字叫川穀的草本植物,其具體相狀是:

春天長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色花,呈穗狀,夏秋之際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琅質。因多用唸佛之數珠,故又稱菩提子。木本者為其別種,我國唯天台山有之,稱為天台菩提。

而現今,“菩提”早已是一個通稱了,代表著“覺悟”的含義。《大唐西域記》雲:

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尤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而以菩提來命名的佛珠質料,總計有三十多個品種。這其中有依產地來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紋理來命名的,如星月菩提、鳳眼菩提等。攜帶一串菩提手串,是會給人增福無量的。《佛說較量數珠功德經》說:

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

正因為菩提子有如此深遠的含義,因此通常將許多的佛珠皆命名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手串。

寶玉石類

寶石,因其顏色鮮豔、質地晶瑩、光澤燦爛、堅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較為貴重。一般來講,比較常見的寶石種類有:水晶、橄欖石、木變石、綠松石、孔雀石、芙蓉石、東陵石、青金石、碧璽、石榴石、金沙石等諸多品類。但這些只能算是次等寶石,遠遠比不上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這四大名貴寶石,因這些寶石異常珍貴,故用這些寶石來製造手串,多為皇室或富紳所持用,一般人是無法得到的。如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一書中,便有關於虛雲老和尚委託寬航法師將某親王所贈的“七色九寶羅漢珠”一串,帶到香港交給岑學呂居士留念的記載。

千百年來,玉石象徵吉祥,傳說可以避邪、禳災和帶來幸運,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智、禮、忠、信之道”的影響,那些採用玉石製造的手串,也受人們極為喜愛。

果實核類

果實(核)類手串,在佛珠的大家庭中佔有很大比例。人們隨便就可以列舉出不少種類,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欖核雕刻、皤桃核、金剛子、太陽子、天薏子、蓮子、椰蒂、五眼六通等。這其中以桃核、橄欖核為果核類的代表,以木槵子、椰殼(蒂)為果實類的代表。

桃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易植而子繁,故被人們廣泛種植。據傳桃木可以驅鬼,桃梗可能禳惡,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堅硬,可以用來雕刻成具有深刻含義的手串。

橄欖是一種常綠喬木,果實長圓而兩頭尖,因其味苦澀而甘,故有“諫果回甘”之稱。橄欖核堅硬如石,是製造手串的極佳材料。

木槵子,亦稱作無患子,是一種生長在高山上的喬木,枝葉如椿樹,其葉對生,初夏之季開黃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為三。結實大如彈丸,堅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流離王貫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後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木槵子來製造手串,意喻秉承佛陀教誨,無有忘失。

椰,或作“枒”,是一種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常綠喬木。果實叫椰子,可用來製造手串。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說:“近來習尚,丈夫多臂纏金鐲,手弄椰珠……。”由此可知用椰殼(蒂)來製造手串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竹木類

竹和木都可以用來製造手串。竹是一種多年生長的禾本木質常綠植物,柔體而虛中,不易被風雨所摧折,經歷寒暑,枝葉蒼翠不凋,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類。篁竹,質堅皮白;邛竹,高節實中;箭竹,堅勁中矢,都是用來製造手串的好材料。

用來製造佛珠的一般材質,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為松柏後凋,比喻堅貞、壽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為嘉木,鳳凰可棲;梓是良材,用制琴瑟,大都具有一定的含義。但是,比較名貴的木製手串,多選用檀香、沉香、伽南、烏木等珍貴材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燒,亦可入藥。如《一切經音義》中註釋說:旃檀,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安身之藥,故名與樂。

沉香木,是一種木材、香料和中藥。沉香木植物樹心部位當受到外傷或真菌感染刺激後,會大量分泌帶有濃郁香味的樹脂。這些部分因為密度很大,又被稱為"水沉香"。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沉香木是珍貴的香料,被用作燃燒薰香、提取香料、加入酒中,或直接雕刻成裝飾品。沉香木又名沉水香。沉香木質硬,大多不沉於水,味微苦,帶甘甜。燃燒時的濃煙散發出強烈香氣,並有黑色油狀物滲出。沉香木主要分佈於我國的兩廣以及雲南和福建等地,東亞國家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所產的沉香(新州香)質量最佳。

黃花梨木,顏色金黃而溫潤,心材顏色較深呈紅褐色或深褐色,有屢角的質感。因為黃花梨木的木性極為穩定,不管寒暑都不變形、不開裂、不彎曲,有一定的韌性,能製作各種異形傢俱。它的比重較輕,比紅木(酸枝木)還要輕。黃花梨木紋理清晰,如行雲流水,非常美麗。最特別的是,木紋中常見的有很多木癤,這些木癤亦很平整不開裂,呈現出狐狸頭、老人頭及老人頭毛髮等紋理,美麗可人,即為人們常說的"鬼臉兒"。

還有諸如楠木、烏木、雞翅木、酸枝木等。沉香木是比較好的,對沉香愛好者可以在

百岸網參觀瀏覽,那裡有裡有各種沉香手串手鍊,顏色豐富,價格合理,值得一看。

注意事項

佛教認為,對於佛教信眾,或者希望通過持佩佛珠以趨吉避凶的人來說,除了需要關注心身清淨這條最主要、最根本的注意事項外,還應該知道下列這些基本注意事項:

1.當佛珠不使用和不佩戴時,應將其放在佛堂裡或者佛像前。有薰香的佛教信眾,每天早上起來使用佛珠之前,應該用薰香燻一下。

2.當將佛珠掛在脖子上或者掛在牆上時,應該將母珠(佛頭、佛塔)向上。

3.佛珠一般除了誦經唸咒之時,應該非時不用。持用時,應該在腰部以上的位置,鄭重嚴肅地記數。不要在持念時隨意掄動或擺動佛珠。

4.不可將佛珠用於統計人數或計算金額等等。

5.密宗行者,用於正念誦等盛儀修法時所持用的佛珠,唸誦既畢,須將佛珠於掌中蟠妥,頂戴發願,其後則連同金剛杵等法器置於寶盤中或銀盤上,不得與日常生活隨身攜行佛珠相混用。

6.不可將佛珠隨意放置,也不可使佛珠接觸地面。

7.在觸摸佛珠之前,應當洗手。不要用觸摸過蔥、蒜、韭菜、肉、魚等葷腥以及不潔淨東西的手觸摸佛珠。飲酒時,最好也不要佩戴佛珠。吸菸時,應該注意不要將煙霧噴吐到佛珠。

8.不要將自己的佛珠輕易展示與別人,也不要隨意觸摸他人的佛珠,更不可將其交託他人保管。

9.從事粗重勞動、體育活動或涉水、洗澡、洗頭時,請不要佩帶佛珠,以免使其受損。

10.夫妻同房時,應將佛珠摘下,並使其遠離床邊。

11.不要將佛珠隨意放在褲子口袋中。去衛生間方便時,應將佛珠取下,或放在上衣口袋中,或貼身掛在脖子上。

12.倘若發現自己所持用的佛珠有破損等缺陷,應及時更換,或置於火爐中供養智慧本尊,或將其投入江河湖海中供養水神。

13.佛教認為,除此之外,更不能持用不如法的佛珠。所謂“不如法”的佛珠,一般是指從違越誓言者、持邪見者、造作無間罪者、劊子手(屠夫)、骨肉相殘者、盜賊等人手中得來的;或者從別人手中搶奪而來的;或者他人丟失的;或者取自於佛像裝飾品的;或者被火燒過的;或者子珠類別不同、形狀大小不一、有破損等情形的佛珠,都屬於不如法,都不應該持佩。

以上這些注意事項,可能對大多數非佛教信眾而言,接受起來略微有些困難。但人們也不應該忘記,眾生平等,生活在社會中所有的人,是需要相互尊重的,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一個人,當然可以有自己對待世間事物的看法,但在這同時,最好不要對他人如何理解、如何表達、如何對待,評頭論足,妄加評論。

14.另外,凡屬採用有機寶石材質製成的佛珠,例如珊瑚、珍珠、硨磲、琥珀等佛珠,不能與茶水、鐵鏽水等有色液體相接觸,以防止其染汙變色。

15.佛珠的金屬配飾,應該遠離硫磺泉、漂白水、化學藥品等。因為金屬配飾一旦接觸這些物品,容易使配飾表面氧化變黑,失去光澤:如果不慎接觸,應該及時擦拭乾淨。如果銀飾失去光澤,可用擦銀布,或用洗銀水擦洗,均可使其恢復光澤,光亮如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