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掛飾玉翁仲

所謂的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秦漢時代就被漢人引入關內,當作宮殿的裝飾物。初為銅製,號曰“金人”、“銅人”、“金狄”、“長狄”、“遐狄”,但後來卻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成為中國兩千年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玉翁仲乃是驅邪祛魔的佩飾。

辟邪掛飾玉翁仲

體扁長,為半圓雕。兩翁仲形象相同,造型簡單,頭頂有長髮髻,臉長,以陰刻線飾雙目和口;腰間以兩道粗橫弦紋,表示拱手;著長袍,直立正視。其中一件的上身還纏有交叉的細金絲。翁仲腰間有穿孔,是貴族或學士佩戴在身上以表示身份地位的。採用的是漢八刀的技術,只用兩刀就把服飾的衣襟非常逼真地表現出來。

文物來歷

關於“翁仲”其人其事及作此像的用意,至明代才比較清楚。翁仲原名阮翁仲。《明一統志》載稱:翁仲姓阮,秦時安南人,身長一丈三尺,氣質端勇,異於常人。始皇並天下,使翁仲將。翁仲死後,鑄銅為其像。通過這段記載,我們知道翁仲是秦代一個威嚴勇猛的大將軍。

翁仲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傳說力大無窮武力過人,秦始皇令阮翁仲兵守臨洮,威震匈奴。阮翁仲死後,高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朝拜,遠遠看到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源。

辟邪掛飾玉翁仲

文物用途

後人就把翁仲鑄成銅人或者雕刻成石人,立於宮闕廟和陵墓前用以辟邪。漸漸地,石人開始佩戴的玉翁仲來辟邪,玉翁仲與司南佩、剛卯在漢代及其流行,同被稱為辟邪三寶。但是玉本為石,聚集天地靈氣而生成玉,經過匠人精心雕琢為飾。而為主人擋過災的玉器,往往會因為靈氣耗盡而有裂痕甚至破碎。玉是有靈性的,但反之就也有邪性,碎玉很容易招惹些不好的東西。若玉翁仲破碎或裂開反而會給人帶來災禍。

翁仲

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秦漢時代就被漢人引入關內,當作宮殿的裝飾物。初為銅製,號曰“金人”、“銅人”、“金狄”、“長狄”、“遐狄”,但後來卻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成為中國兩千年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除了人像外,還包括動物及瑞獸造型的石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

歷史傳說

辟邪掛飾玉翁仲

翁仲歷史上確有其人。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司馬貞的《索隱》雲:“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於秦代,猛將。

趣聞軼事

據說乾隆皇帝有一次帶著一群翰林學士郊遊路過一古墓時,他指著墓前高大的石人問是什麼,一翰林回答說:“這石人名叫仲翁。”乾隆隨後即寫下“打油詩”一首:“翁仲爾今稱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罰到江南作判通。”乾隆故意把四句詩中每句最後兩個字都顛倒過來,以諷刺把“翁仲”錯為“仲翁”的翰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