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成長之路有多艱難?

易查分


老師的成長之路有多艱難?

你好,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到了自己,我認為一個老師從入行到成為優秀可以說非常不容易。

我沒有經過師範學校的專業學習,崗前培訓時間三個月,有兩個月主要學教育學和心理學,順便學些普通話的知識,另一個月是實習,當時已是六月初,我沒有勇氣去學校實習,只是找到當地小學校長在實習鑑定表上蓋了個印。然後就是在家等待通知,一直等到十月份,才接到通知去具體的小學上班。

第一次上課,校長和我一起來到教室後,簡單介紹幾句就離開了,看著一雙雙好奇的眼睛,我不知道說些什麼,只是叫學生讀課文,然後寫生字,開始安靜,隨後說話聲此起彼伏,搞小動作的也有。後來,一個同事對我說,我當時上課的時候,她在教室外的洗手池邊看到有兩個男同學在課桌下玩彈珠,我居然沒發現。

剛開始那年,一下子面對學生時,不會給學生來個下馬威,導致後來課堂紀律差,上課抓不住重點,想到什麼就講什麼,不該講的講太多,該講的沒講到,拿著教案照本宣科,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有一次,校長“推門聽課”,我先讓學生讀課文,記得是《小獅子愛爾莎》那課,課文較長,等學生讀完課文,已經過去十幾分鍾,我再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亂說一通,下課鈴聲就響了,校長也是醉了。

作業來來回回都是做些簡單的組詞填空之類的題,機械重複,沒有針對性,不能讓學生全面掌握該年級應該懂的知識,批改沒有記錄,評講作業時有些要學生注意的一時想不起來,沒有教學反思,不足之處沒有亡羊補牢。

評課也是一門學問,聽別的老師評課,優點缺點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恰到好處。聽課時,他們能一邊聽一邊記,評課有理有據。我最怕評課,總是兩三句完事,只說好話,不說壞話,因為不會找上課老師的漏洞。

第一次上公開課,眾目睽睽之下,我緊張、教態不自然,激勵學生的語言單一,說得好、你真棒之類重複使用,與學生的互動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講完課還沒下課。

十幾年來,經歷過風風雨雨,教學上我也只是入門而已。

總結:做一個平庸的老師,得過且過,按步就班就行,對大多數人來說,想教得好一點,想成為優秀的老師,要多多歷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陳科良


在教師成長中最大的困惑或瓶頸是:專業發展如何尋求突破。

詳析:在教師成長中面臨的困惑卻愈來愈多。用一句行話說,就是越來越不會教了。很多人都會想:是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了,還是現在的學生太難教了,抑或是教材越來越深奧了。

一、缺乏與學生一起享受學習樂趣的熱情。

所謂學習的樂趣,對大多數教師來說,似乎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每當我們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活,我們也有自己的快樂。一節解剖青蛙的生物課、一節到大自然寫生的美術課、一節幽默風趣的數學課·····都讓我們津津樂道,都激發了我們的求知慾。而今,我們顯然已經離這些美好的回憶漸行漸遠了。

事實上,我們這些老師教育孩子的失敗往往就是因為缺乏童心,缺乏與學生一起享受學習樂趣的熱情。老師常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其實學生有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滿了幻想,好遊戲,愛提問題。可是有些老師總想把他們變成“小大人”,這種脫離年齡特點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兩代人的隔閡,很多是失敗的。

二、 缺乏研究型教師的素養,教學效率低下。

從教多年,很多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教師手中除了教材和教參,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過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一個教師要想做到有效教學,除要努力實踐、總結經驗外,還要善於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學素養,在研究中成長、進步。

三、 教學理念陳舊落後,缺乏創新教學

傳統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所有答案都以老師為準,老師成為課堂的主宰,教學套路幾十年如一日的一成不變,這樣的教育只能讓學生成為“接收器”、“讀書的工具”。如何改變觀念,為學生的一生髮展和幸福服務,為此老師要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讓學生完成從“學答”到“學問”的轉變,在新思路下進行語文的創造性教學。






raymist


突然推送了這個問題 恰巧近來也常在思考

最難的是什麼 ?

我想是堅守三尺講臺 耐住想跳出體制的寂寞吧

怎麼做好?

去除浮躁心 跳出名利圈

不是整天想著賺大錢 贏得多少讚譽

而是甘於在平凡崗位上穩穩當當上好課

踏踏實實做好當下的每件事

不停下求學的腳步

以及把快樂帶給學生

盡本職 愛學生 願求學 問心無愧 不斷在成長就是好老師。

評判一個老師是否成功的標準

不是你教出多牛的學生 獲得多少張獎狀

而是能被你的學生記得

將來走在路上 你的學生能笑著喊你一聲老師 朝你招手 同你敞開心扉暢談

我想 足矣為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