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11月4日,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新兵,良渚古城遺址敞開懷抱,迎來了他的兄弟姐妹——第三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在杭州良渚召開。

這一屆的主題: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就在今天的開幕式上,發佈了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如何讓一座城市的文脈傳承有序,活態發展?它需要一顆超強大腦。

在本次年會上,東道主良渚古城遺址,便亮出了最新研發的神器——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

這是一顆怎樣的大腦?

這些年很流行一個詞:城市大腦。杭州已經構建了這座城市生活的“毛細血管”。縱向,可以深入區縣(市),橫向,可以探至各部門的組織架構,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就有杭州城市大腦·城管系統。

五千多歲的良渚古城,也需要“大腦”。那麼,誰是保證它日常生活健康又有活力的大腦管家呢?

如今,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但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美麗的公園,“地下氣象萬千,地上土丘一片”,它其實是一個脆弱的土遺址,又生活在中國南方多雨潮溼環境,怕風怕雨,土體太乾燥,容易開裂和風化,太溼潤也不好,會長苔蘚等微生物病害問題,有點像美麗的林妹妹,要把她照顧好,真心不容易。而土遺址的保護管理也是一個國際難題。

良渚申遺成功的一個重要基礎,是良渚古城遺址一直得到了有效保護。作為世界遺產,遺產地需要定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遺產地評估報告,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遺產監測。

因此,從日常的小病小害,自然環境、遊客多不多等各種方面,這位醫生需要上天入地,全覆蓋監測。醫生的大名,我們已經介紹過好多次——杭州良渚遺址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但最近,他改名了。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良渚成為世遺,醫生也晉級了,請記住他的新名字: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監測管理中心。

2018年8月,對標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國際要求,歷時五年研發的良渚古城遺址監測預警平臺建成上線。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我們走進監測中心的大廳,在一塊巨大的電子屏上,見到了這顆大腦。

作為良渚古城遺址的私人醫生,它24小時全程在線,因此,良渚古城遺址監測預警系統,已經具備了一個世界遺產數字駕駛艙的雛形,它是一個實時、動態監管的超級中樞。

就像我們的大腦一樣,良渚古城遺址的大腦也實時採集著身體的各種信息——文物本體、環境氣候、安全防範、自然災害、遊客管理、社會環境等等,這些多方面的數據內容通過彙總、計算,生成多個“指數”,展示在同一個大屏上,再對這些“指數”加以分析,為實時預警和遺產保護提供可靠的依據。

目前,監測中心正在積極完善大屏幕,一個屏幕,就是一個大腦,可以實現“一屏展示、一屏分析、一屏聯動、一屏閉環、一屏透視的數字駕駛艙功能”。

這段文字可能有點專業,那我們換一種角度理解。

這個大屏幕很像汽車的駕駛盤,動態監測預警是方向盤,左右兩個分區,分別呈現著兩個內容,監測總覽艙和監測駕駛艙。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監測總覽艙,像一個上帝視角,全方位呈現良渚的全貌,打開它,1433.66公頃的遺產區,9980.29公頃的緩衝區,整個良渚古城遺址盡收眼底。

城址區、宮廟區、城牆、城門……每個區域有什麼看點,考古發現了什麼,點一點,都有細緻的介紹。這裡有多少監測設備,分別點位在什麼位置,也能實時顯示在屏幕上。

如果說監測總覽艙是宏觀視角,那麼,我們在監測駕駛艙看到的內容,更為細緻。遺址的本體狀況、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建設控制、保護工程、考古發掘、日常巡查、專項監測、公眾監測、旅遊遊客等許多方面,各項監測指標數據,一一展示。

比如說,在這個駕駛艙裡,你可以看到公園實時參訪人數和分析。

遺址公園的智慧導覽系統,也接入了大腦,於是乎,遊客的年齡、性別、來源,都有大數據統計。比如,來公園的女性多還是男性多?大腦告訴我,男性佔37.82%,女性佔62.18%。而從年齡段上來看,26歲到35歲的遊客最多。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再看自然環境中的氣象監測這一項,可以細緻到每個區域的降雨量、溫溼度、氣壓、風速、空氣質量指數,比如土壤的溼度,位移的規律,通過長期的數據採集和分析研究,大數據庫就會按照設定好的程序,進行計算、分析、對比和彙總,最後得出一個規律。相當於為它做一個晴雨表、數據庫。比如,關於溼度的規律,土體坍塌的規律——土壤溼到哪個數值會出現危險,會垮塌,自然環境和本體病害之間有什麼關係等等。這就為遺產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我們來舉個例子。

秋塢遺址是鯉魚山-老虎嶺水壩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良渚人用草裹泥築壩的技術,在當時屬於黑科技了。

2019年1月14日,工作人員監測到秋塢遺址水位上升,淹沒了展示平臺和步棧道,監測中心工作人員立即赴現場踏看核實,上報良管委,相關部門立即採取措施,1月17日情況就得到了解決。

醫生的效率果然非常高。

錢報記者來劇透一下,這個“危機處理”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工作人員每天會拿著最新開發的良渚監測雲APP巡查,一旦發現異常情況,馬上上報、審核。問題如果很大,就會升級到預警。之後,區域負責人日常跟蹤記錄,進展,直到問題解決。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為了方便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監測駕駛艙還設計了大屏和手機兩個版本。駕駛艙也能根據不同的崗位、級別,嚴格區分權限,呈現個性化的界面和內容,最大限度上保護數據的安全。

雖然遺產監測和保護需要私人醫生全天候管理,但是,普通人也可以直接參與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也是良渚古城家庭醫生的心願,讓公眾參加遺產保護,實現遺產保護的社會化,它也為我們拉近和文化遺產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入口在哪裡呢?

它就是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線的微信小程序“i良渚古城”。

通俗點來講,它就是良渚古城遺址的“大眾點評”,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遺產保護的工作中。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比如我們在大屏幕上看到,這位名字叫carrle的朋友,正在高村臺地區域遊玩,他發現了空中的“丁達爾”現象,於是他拍了張照片,寫上他發現的情況,發送給小程序,“遺產大腦”實時收到反饋,經過審核後,迅速顯示到大屏上。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雖然這位朋友並不清楚“丁達爾”現象的產生會不會對遺產地產生影響,但是他的這個簡單動作,就是在參與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監測。

如此一來,大腦的構架相當完整: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綜合管理平臺升級搭建完成,面向管理層的“駕駛端”——良渚古城遺址數字駕駛艙搭建完成,面向用戶層的“乘客端”——i良渚古城小程序搭建完成,形成了“兩端一平臺”的“遺產大腦”架構。

接下來,良渚古城遺址的這顆大腦,將集成遺址保護管理所有業務部、單位的數據資源,實現系統、數據系統互通,為保護管理者實時呈現第一現場,實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及時發現問題,預測預防隱患,動態掌握遺址全域旅遊的即時狀態——食、住、行、遊、購、娛、商、學等,讓這顆大腦成為良渚古城遺址保護、管理、監測、預警等全方面環節的系統化、數字化、協同化、智慧化的中樞平臺。

剛剛!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佈

下一步“遺產大腦”將持續做大做強底座能力、指標分級運營能力和全面實時管理能力,真正實現遺產監測、保護、管理的融合;推進高新信息技術應用,形成潮溼環境土遺址保護監測指標,實現遺產數據智能監測預警,打造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標杆。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