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市

保定,古稱上谷、保州、保府,因城池似靴,又名靴城,位於河北省中心地帶、太行山東麓,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組成部分。

保定是首都“南大門”,以“保衛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轄4市(定州為省直管試點)、5區、15縣和2個開發區,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49萬。其中,市區面積2531平方公里,人口280.6萬。保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是中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市、WWF低碳試點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是戲曲之鄉、游泳之鄉、“長壽之城”,因體育冠軍輩出,又稱“冠軍之城”,2017年,保定市入選“2017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

保定基本市情可以概括為:京畿重地、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

一是京畿重地。與北京相伴而生,市區距京津石均為130公里左右,素有“冀北干城、都南屏翰”之稱。歷史上為燕國、中山國、後燕立都之地。元設保定路,明建保定府,清設直隸總督署,解放後兩度為河北省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處於京津保率先聯動發展的核心區,是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二是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曆史,是堯帝的出生和受封地,是燕文化發源地。曾經誕生了劉備、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關漢卿、王實甫等一大批歷史名人。具有厚重的書院文化和紅色文化。宋有州學,明有府學,蓮池書院被毛澤東主席稱為清末“全國書院之冠”,清末民初保定被稱為“學生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我國近代第一所正規陸軍軍校,曾培養出1800多名高級將帥。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祥地,曾創建北方最早的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阜平縣政府。《紅旗譜》《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紅色經典作品,反映了保定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的光榮歷史。目前,擁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17所高等院校,在校生25萬人。保定體育全國聞名,培養了郭晶晶、龐偉、王涵等20位世界冠軍,被譽為“冠軍搖籃”。

三是山水保定。境內“群山西峙,眾水東瀛”,平原和山區分別佔全市總面積的50.3%、49.7%。擁有野三坡、白石山5A級景區2處,清西陵等4A級景區10餘處。市域年均水資源總量28.53億立方米,擁有王快、西大洋、安格莊、龍門4座大型水庫和90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32億立方米。

四是低碳城市。保定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家發改委確定的“雙料”低碳試點城市,也是中國科協確定的全國地級市中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市。產業結構相對合理,形成了以汽車、新能源、紡織服裝、綠色食品、新型建材和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5+2+5”現代產業體系。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冀中平原西部,介於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北鄰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東接廊坊市和滄州市,南與衡水市相連,西部與山西省接壤;中心城區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與京津成三足鼎立之勢。

地形地貌

保定市地處太行山北部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分為山區和平原兩大類。以黃海高程100米等高線劃分,山區面積10988.1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9.7%。平原(含窪地)11124.9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0.3%。

氣候

保定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多年平均氣溫13.4℃,1月平均氣溫-4.3℃,7月平均氣溫26.4℃。年平均日照時數2511.0小時,佔可照時數的56%。年平均降水量498.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68天;降水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年平均風速1.8米/秒。年平均蒸發量為1430.5毫米。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高溫、雷暴、冰雹、大風、寒潮、大霧。

水文

保定市位於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中上游。

河北保定市

永定河大清河上游分為南北兩支。北支水系上游為拒馬河,自張坊出山口以下分為南、北拒馬河。北拒馬河在涿州市境內有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匯入後稱白溝河;南拒馬河在定興北河店有北易水、中易水匯入,白溝河、南拒馬河在白溝新城匯流,以下稱大清河。北支洪水經新蓋房樞紐分別由白溝引河入白洋淀和新蓋房分洪道入東澱。南支水系有瀦龍河、唐河、孝義河、府河、漕河、萍河等,均匯入白洋淀,南支洪水經白洋淀下口的棗林莊樞紐入東澱。大清河水系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白洋淀以上流域面積3.1萬平方公里。境內水系的最大特點是呈扇形分佈,自成水系。

保定市主要行洪河道有5條,即永定河、白溝河、南拒馬河、新蓋房分洪道和瀦龍河,河道總長202公里,堤防總長372公里;一般行洪河道9條,河道總長236公里,堤防總長393公里。白洋淀周邊堤防長153公里。還有眾多的支流行洪排水河道分佈於山區、平原。東部有三個分洪滯洪區,即小清河分洪區、蘭溝窪蓄滯洪區和白洋淀蓄滯洪區,總面積1366平方公里,區內人口84萬人,耕地102萬畝,設計滯蓄水量26.5億立方米。

行政區劃

新中國成立後,保定仍為河北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項建設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國家一批重點骨幹企業落戶保定,奠定了保定的工業基礎,也增強了保定的經濟實力,促進了城市建設。

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的影響,省會被迫南移,保定的發展面臨曲折和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使保定各項事業的發展真正步入快車道。保定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新興的現代產業再次受到世人關注。

1953年,建郊區。

1954年6月,定縣專區撤銷,原由其所轄的定縣、曲陽、阜平、博野、蠡縣、安國6縣劃歸保定專區,行唐、新樂、無極、深澤、安平、饒陽劃歸石家莊專區。原屬保定專區的固安縣劃歸通縣專區。保定專區轄22縣。

1957年,撤銷郊區。

1958年4月,保定市劃歸保定專區,為縣級市。5月,省會由保定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轄22縣1市分別合併為保定市(完縣、滿城及清苑縣部分併入)、定縣(曲陽併入)、阜平、淶源、涿縣(新城、雄縣及淶水縣大部分併入)、易縣(定興縣大部分及淶水縣部分併入)、高陽(蠡縣併入)、徐水(容城、安新及定興部分併入)、安國(博野併入)、唐縣(望都及清苑部分併入)。

1960年2月,撤銷專區建制,專、市合併稱保定市。同年,撤銷原市轄的滿城、清苑、完縣三個區建制,建清苑縣(含原滿城、完縣、清苑)。保定市共轄10縣1市區。

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合併的大縣陸續分置,同年7月建新市區。

1962年,恢復22縣1市,9月建北市區和南市區。

1963年5月,復建郊區。

1966年1月,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

1983年11月,保定市改為省轄市,滿城縣劃歸保定市。

1986年3月,撤定縣建定州市。同年9月,撤涿縣,建涿州市。

1986年5月,清苑縣劃歸保定市。保定市轄新市區、北市區、南市區、郊區、滿城縣、清苑縣。

1987年11月,撤銷郊區。

1991年6月,撤安國縣,建安國市。

1993年9月,撤新城縣,建高碑店市。

1993年5月,完縣更名為順平縣,建制不變。

1994年12月23日,撤銷保定地區、保定市,合併建立新的保定市。

2015年5月13日,新市區更名為競秀區,原北市區、南市區合併為蓮池區,撤銷滿城縣、清苑縣、徐水縣,設立滿城區、清苑區、徐水區。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涉及保定市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

截至2019年末,保定市下轄5區、15縣、4縣級市,2個開發區: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溝新城,市政府駐競秀區東風西路1號。

經濟狀況

綜述

2018年,保定市生產總值完成3070.9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3.3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276.1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1471.5億元,增長10.1%。三次產業結構為10.5:41.6:47.9。全市人均生產總值32810元,比上年增長6.9%。

2018年,保定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2086.6億元,比上年增長7.3%,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7.9%;實繳稅金399.8億元,增長23.2%,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8.0%,提高7.6個百分點。

2018年,保定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2%。分類別看,食品菸酒價格上漲2.1%,衣著上漲1.8%,居住下降1.0%,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1.4%,交通和通信下降0.6%,教育文化和娛樂上漲1.2%,醫療保健上漲13.4%,其他用品和服務上漲4.3%。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2.1%。全市城鎮新增就業9.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4%,控制在4.5%的預期目標以內。

2018年,保定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7%。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5.9%。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8.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4.7%。工業投資增長8.5%,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4.4%。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5%,佔工業投資的比重為48.1%。高新技術投資增長35.9%,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2.7%。(不含定州雄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