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強調再三,做這件事,豈能等疫情結束才回過神來?

上海一季度經濟數據昨天發佈,新冠疫情衝擊影響顯著,但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這份成績單,也是一份新的動員令。轉眼間二季度也已過去五分之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復甦時不我待。要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和損失,儘可能讓經濟社會回覆安全、有序、富有活力的運轉,亟需更強的工作緊迫感。

最近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強調,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切實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常態化”一詞近期被中央反覆強調,意味著對於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這一個“硬任務”、一個“硬道理”,應當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就疫情防控而言,前階段努力獲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理當倍加珍惜、不斷鞏固、始終繃緊這根弦,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提供有力保障。“穩中求進”的這個“穩”字,本身就包括確保疫情不反彈。這是大局,也是底線。

與此同時,極力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這也是大局、也是底線。只有同時守牢了各道底線,才可能在兩個戰場決戰決勝。對各級幹部來說,如今尤為考驗一種全方位的緊迫感。

一方面,疫情防控不能見好就“松”,這是各項工作的前提,是“基本分”,要盡最大努力不失分。一方面,各項工作也不能僅僅滿足於基本分,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城市,更應有追求卓越、力求“逆勢上揚”的志氣和決心。決不能因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任務猶重,就只對防控上心,而怠慢經濟社會發展,甚至抱著“寧願不做、不願出錯”的心態,不敢、不願或不善在逆境中抓發展。

某種意義上,二季度是我們的一個“窗口期”。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走勢難料,對接下來的風險和困難還要有充分的預估和準備。但同時,我國相對較早控制住了疫情,客觀上也提供了恢復秩序、復甦發展的有利條件。

疫情衝擊已經造成,我們不能坐等疫情全部結束才回過神來抓發展——為了追求“零風險”而等待觀望、謹小慎微的心態,既不符合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也不符合科學規律。

此時要做的,恰恰是在抓好防控的前提下加緊行動起來,更為積極、主動、進取地解決問題、研究對策,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儘快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並加快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把握主動權、下好先手棋。

穩住各個方面的基本盤,同時力爭更多領域的新亮點,這是當前一對重要的辯證法,考驗我們的統籌能力、協調能力和組織動員能力。這裡有許多具體的文章,包括對發展中“變量”“存量”“增量”“減量”問題的精準把握,包括對當前形勢的研判和未來趨勢的預判,也包括各種政策措施、管理手勢的動態調整。

而無論是“穩”還是“進”,歸根到底都需要各級幹部建立起一種特別的緊迫感,力爭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進而打一個“回力仗”。

我們要打好手中的“王牌”,也要捕捉危機中潛藏著的機遇。這個過程中,需要拿出“辦法總比困難多”“一天當作幾天用”的勁頭,需要在落實上聚焦發力,也需要更大程度地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堅決打破制約發展的各類瓶頸,尤其是要杜絕人為因素造成的堵點、懶政。

此時,特別要講效果、特別要講效能、特別要講改革與協同——能否做到這些,決定了我們能否真正掌握主動權,也從根本上檢驗著我們的大局意識和擔當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