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君膽苦否,不及亡國痛,勾踐是如何詮釋一個“忍”字的?

在今天,一些創業失敗的人常常會振作精神、東山再起,這其實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他們不但要收拾好失敗氣餒的心情,更要有著對未來的高度的信心。從輝煌無比,到一敗不勝,這可能是今天現代人要面臨的一種磨難。但其實對於古人來說也是一樣,有這樣一位國君,徘徊在失敗和墮落的邊緣。可是他愣是由自己的信念將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挽回了過來。他叫勾踐。

問君膽苦否,不及亡國痛,勾踐是如何詮釋一個“忍”字的?

其實越國和吳國兩國的積怨由來已久,遠的不說,就光光,吳王夫差的父親就是間接的死於越王勾踐之手。原本兩軍對陣,無論是將士還是統帥之死,都是稀鬆平常的事。可是,那個叫做吳王闔廬的哥們一句臨終遺言“必毋忘越”,使得原本十分簡單的臨陣身亡,演變成了幾代人的不死不休。

問君膽苦否,不及亡國痛,勾踐是如何詮釋一個“忍”字的?

夫差在得到了老吳王的臨終告誡之後,就決定為父報仇。於是這哥們就是日夜練兵,而越國那邊看到了吳王夫差的動靜,勾踐就決定主動出擊。勾踐一意孤行,不聽范蠡的諫言,跟歷史上大多數不聽信手下人的那些統帥一樣,勾踐幾乎就是敗得一塌糊塗。敗了,怎麼辦呢?原本國力就衰弱的越國,根本經不起再來一次這樣的失敗。現在勾踐面臨著兩個抉擇,要麼拼死一戰,和夫差來個不死不休。不過要是按照目前越國的國力和軍事實力來看,越國根本就不夠吳國看的。不過勾踐的考慮在於自己畢竟是一國之君,若是全國戰死,自己也算是無愧於列代國君。第二個選擇就是向夫差投降,首先,吳王夫差就是一個頭腦很簡單的人。他為父親報仇是一時衝動,咽不下心中的那口惡氣,那麼同樣現在擊敗越國了,對於越國的處置也完全憑藉自己的喜好。只要吳王夫差開心了,放過勾踐也只不過是他某一秒鐘可以考慮到的事了。

問君膽苦否,不及亡國痛,勾踐是如何詮釋一個“忍”字的?

所以現在問題的關鍵就是在於如何討好吳王夫差,不得不說,越國還是存在一批有能力的人才的,就比如文種和范蠡。於是文種建議勾踐用美女、財寶來賄賂吳王身邊的人。不得不說這招還真行。常言說得好,一個能征善戰的君王身邊必然有一個草包飯桶一樣的大臣。於是一代君王的一切功績都會毀於草包一樣的大臣,這個草包成功說服了夫差,放棄了殺勾踐的計劃。但是夫差要求勾踐前來吳國為奴,這個要求可以說是十分過分,因為勾踐原本是越國的國君,也是一國之君,現在竟然要來吳國為奴,這不單單是對勾踐本人人格的侮辱,更是對整個越國的侮辱。

問君膽苦否,不及亡國痛,勾踐是如何詮釋一個“忍”字的?

現在勾踐十分想發飆,可是他明白自己現在一無所有,沒有反抗吳國的資本,那麼來吳國為奴,幾乎也是鐵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可是,夫差身邊還是有一些有眼光的人才的。比如,伍子胥。這哥們一直是勸吳王夫差殺掉勾踐,因為勾踐能夠寄人籬下的來吳國為奴,甚至想要殺死自己的妻子,毀壞國內所有的玩物,來以此明志。這樣的人若是不殺,幾乎就是吳國的生死大患。

問君膽苦否,不及亡國痛,勾踐是如何詮釋一個“忍”字的?

但是最後在范蠡和文種的努力下,吳王夫差還是留下了越王勾踐。不得不說,整個越國在國破的那一刻就變得無比團結和凝聚。這其中還流傳著一個頗為可歌可泣的故事,就是為了博得夫差的歡心,范蠡親自將自己喜歡的女子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希望這樣能在吳王耳邊吹吹風,讓夫差放掉勾踐。甚至,還構造吳國大臣伍子胥的謠言,陷害這個在吳國為數不多的“明白人”,為了徹底腐蝕掉吳國上下的忠良,文種等人可謂是煞費苦心。最後好不容易才讓吳王夫差放了勾踐。

問君膽苦否,不及亡國痛,勾踐是如何詮釋一個“忍”字的?

在勾踐不在的日子裡,文種和范蠡,一個負責國內的政治民生,一個負責對外的軍事和外交,可以說是相得益彰。在沒有勾踐的日子裡,越國非但沒有因此國力退步,反而變得昌盛起來。於是,回到越國的勾踐立即著手滅掉吳國。於是他一直在等待時機,等待一個讓吳王一敗塗地的機會。為此,他塑造了一個叫“臥薪嚐膽”的傳奇故事,在可以接觸到富貴榮華的時候,這個男人竟然選擇讓自己去嚐盡這世間的苦楚,這個結局自然可以預料,勾踐贏了,贏得很暢快淋漓,因為這一切都真正來的很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