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幾年前, 我在一家電影自媒體當牛做馬。


最讓我抓狂的工作就是想標題。


新媒體行業有個共識,“標題決定打開率,內容決定轉發率”。想吸引讀者,題目很重要。


當時的創作團隊發現,打下半身路線,打開率最好(鄭重聲明:不提倡這樣來)。


為了提高點開率,大家集思廣益,讓中外經典有了驚人的知音體風格。


比如“大女飢渴二女約P么女挖牆角老爹吃嫩草,它拍出了中國人的悶騷”,說的是《飲食男女》。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比如“他糾結了五天五夜,終於還是把自己給割了”,說的是《127小時》。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再比如“美女給老頭當保姆,沒想到最後失了身”,指的是《萬能鑰匙》。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後來,大領導也覺得這樣太三俗,就懸崖勒馬了。


這篇文章不是要聊我與三俗標題那些事兒,而是要說,有些影片為了大賣,也會在片名上動心思,甚至不惜標題黨。


2000年,周星馳執導《少林足球》,請憑藉《還珠格格》爆紅的趙薇當女主角,正是看中她在內地的票房號召力。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然而,《少林足球》卻沒能如願登陸內地院線。


因為片名出現了問題。


中影的副總經理薛桂芝在2005年接受《南方都市報》揭露真相。


2001年周星馳的《少林足球》以協拍片立項,但當時少林寺認為影片片名有損少林寺的名聲,要求更改片名。


少林寺不滿電影叫《少林足球》


雙方協商的結果是改名為《功夫足球》。


有意思的來了,2001年7月2日影片在香港公映,片名依舊是《少林足球》。


在海外的宣發海報上,影片保留著“shaolin”的字眼。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少林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最終《少林足球》無緣內地大銀幕。


或許有人問了,功夫也是我國的招牌文化啊,叫《功夫足球》也可以吧 。


當然可以 ,然而片方沒有用。


事實上,《少林足球》只提到少林功夫,沒有少林,本質上還是功夫足球。


片方沒有叫功夫足球,可能是對這個詞的營銷效果不信任。


2004年,周星馳的《功夫》在海外公映,片名都加了'Hustle"(混亂喧嚷)的後綴。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在西方主流影視作品中,Hustle是屢試不爽的賣點,用來呼應周星馳天馬行空的無厘頭風格倒也恰當。

我高度贊同功夫是我國的招牌文化之一,但它在海外的宣發效果很可疑。


除了《功夫熊貓》系列,有些明顯帶功夫字眼的電影,在海外公映時,卻選擇用其他詞彙代替。


2010年,成龍帶著威爾·史密斯的兒子主演的《功夫夢》。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它在美國的片名是《The Karate Kid》,直譯是空手道小子。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咬文嚼字看,這個片名明顯名不副實,電影表現的不是空手道,而是原汁原味的中國功夫。


明明是標題黨,為啥片方依舊一意孤行?


簡單講是為了票房。


站在我們的角度看,功夫小子更有吸引力,但對美國觀眾來說,空手道小子更有號召力。


《功夫夢》翻拍自美國於1984年公映的《空手道小子》,影片大獲成功後,還分別在1986年和1989年拍了兩部續集。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可以說,空手道小子這個片名對美國觀眾來講就是個大IP,就像霍元甲之於中國人,凝聚著大量觀眾對它的觀影慾望,有相當強大的商譽血緣。


事實證明,這種嘗試相當成功。《功夫夢》在全球的票房高達2.6億美元,而80年代其三部曲的總票房才有2.45億(這裡不考慮通貨膨脹)。


《功夫夢》票房大捷,證明標題黨贏了。


同一部電影,目標觀眾不同,命名也不一樣。


在我們中國人心中,霍元甲是功夫高手,更是金字招牌。


2006年1月25日,李連杰宣稱最後一部功夫片《霍元甲》公映。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這部合拍片,也在美國大規模公映。


片名也能讓很多人萬萬想不到,叫做《JET LI’S FEARLESS》,直譯就是李連杰的無所畏懼。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這樣的海報,配上這樣的片名,能確定如此定義霍元甲,美國觀眾能買賬?


咱一起看看影片在美國的票房表現。


影片在2006年9月22在北美髮行,首開銀幕達到1806塊——對一部華語電影來說相當難得。


影片首周票房過千萬,最終在北美的票房高達2400萬美元。


這是什麼成績呢?


它是美國非英語外國電影票房榜的第六名。


票房數據證明了,美國人是吃《李連杰的無所畏懼》這個名字的。


李連杰是來自中國的功夫巨星,fearless是美國影片中常用的詞語。這個對中國人來說有些虛頭巴腦的名字,對美國人能傳達豐富的信息量。李連杰象徵的是功夫電影,無所畏懼則是對影片內容的概括。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對美國觀眾來說,就連黃飛鴻也不是吸引他們的關鍵詞。


2001年,昆汀·塔倫蒂諾向米拉梅克斯舉薦《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希望它能夠將這部1993年的老片推向美國院線(昆汀對這部電影是真愛)。


米拉梅克斯砸重金大規模宣傳這部片。


饒有意味的是,影片片名不再突出黃飛鴻,採用的是《Iron Monkey》(直譯鐵猴子)這一名稱。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對美國觀眾來說,黃飛鴻不是婦孺皆知的功夫大師,放在片名中不具備吸睛價值,如果直譯,還感覺冗長,不利於影片宣發 。


最終影片在美國拿到1400萬美元。


我舉這個例子不是歧視黃飛鴻的影響力,而是要說,正是不同區域的文化隔閡,造成了這一局面。


沒有人否認,黃飛鴻在我們這裡,可是金光閃閃的招牌啊。


在上世紀90年代,徐克和李連杰第一次合作,拍了《龍行天下》。


當時,李連杰和周星馳利智主演了《龍在天涯》,票房慘淡。徐克與嘉禾合計,拍好的《龍行天下》推遲公映(有觀點說嘉禾封殺李連杰才沒公映,純屬謠言,如果是封殺,李連杰不可能會香港簽約嘉禾)。


兩年後,徐克和李連杰憑藉《黃飛鴻》系列聲名鵲起。


徐克和嘉禾決定,讓《龍行天下》蹭黃飛鴻的熱度,片名就叫《黃飛鴻92之龍行天下》。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這部屯了三年多的電影,香港票房800多萬。


票房不算亮眼,但如果沒有黃飛鴻的標籤,恐怕連800萬都賺不到。


這也說明了,好片名並非盤活電影票房的萬金油。


但我們不要把內容和片名對立起來,內容不好,片名再吸睛,也是金絮其外,敗絮其中。沒有好片名,內容再棒,也會受到影響。


打個比方,片名內容應該地和諧像戀愛,你儂我儂情投意合才是真愛,如果剃頭挑子一頭熱,那不叫愛,叫舔狗。


為了吸睛,標題黨蹭熱度,成龍徐克的電影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