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怎麼遺失的?還有可能找到嗎?

回望長安品春秋


和氏璧是中國古代的一件重寶,同時圍繞著和氏璧發生了很多的歷史事件和故事。卞和在荊山看見一隻鳳凰落在一塊石頭上 ,卞和便認為那塊石頭定是寶貝,荊山現考證指的一說是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的荊山,懷遠荊山有卞和洞和卞和發現和氏璧的傳說,又一說是湖北南漳縣荊山,也有一個卞和洞和抱玉巖。後來卞和幾次三番向楚王獻寶而且身受重刑,最終獻寶成功在那塊石頭當中有一塊璞玉就是和氏璧,也成為了楚國的秘寶。

戰國末期和氏璧又輾轉於趙國並且發生了完璧歸趙的故事,在秦王政9年,秦始皇得到了和氏璧命丞相李斯以纂書在和氏璧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自此和氏璧變成了秦王朝的傳國玉璽。

秦朝滅亡,秦二世把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隨身攜帶,劉邦後來建立漢朝,和氏璧又成為了漢傳國璽。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當時傳國玉璽由孝元太后代管,王莽強行索要傳國玉璽,孝元太后把玉璽摔在地下,傳國玉璽破了一個角,後用黃金修復。後傳國玉璽到了漢光武帝劉秀手裡,劉秀建立東漢和氏璧繼續作為傳國玉璽。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傳國玉璽因為動亂丟失,不久發生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發現一水井有霞光發出,命人從水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宮女懷中抱有一木盒,木盒中就是傳國玉璽,孫堅私藏身死又入袁術手,袁術戰敗傳國玉璽後歸曹操所有。三國一統,晉朝建立,傳國玉璽從曹操手裡又到了司馬炎成為了晉朝的國璽。從晉懷帝永嘉5年開始,和氏璧也就是傳國玉璽先後從多人手裡輾轉,最後傳到了陳後主,隋文帝滅陳從陳後主得到了傳國玉璽。隋朝末年,隋煬帝攜帶傳國玉璽南下揚州,在江都被部下殺死,傳國玉璽歸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敗死後,蕭後攜帶傳國玉璽逃到了漠北突厥藏匿,唐貞觀四年大將李靖率軍攻入突厥大勝,帶回了蕭後和傳國玉璽,傳國玉璽成為唐傳國璽。唐傳270年至唐昭宗, 天佑4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16年後傳國玉璽又歸後唐,又過13年,石敬瑭勾結契丹人引兵攻入洛陽城,後唐李從珂攜帶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於是傳國玉璽再無蹤影從此消失,宋元明清各朝發現傳國玉璽皆是假的,從發現和氏璧到唐末整整傳了1600多年。

和氏璧就是傳國玉璽,那還有沒有可能找到呢?秦始皇修建陵墓的時候是放入了很多的珍寶,我們假設秦二世獻給劉邦的是一個複製品,真正的和氏璧有沒有可能在秦始皇的陵墓內呢?恐怕只有打開秦始皇陵墓的那天才能知道。或者真正的和氏璧作為傳國玉璽傳承了1600多年,無數的人為了得到它最後招來殺身之禍,唐末丟失以後,即使有人得到和氏璧也不敢示人。又或者後唐的李從珂帶著和氏璧自焚,和氏璧真的在自焚中早以毀壞。


邢濤3787


說起和氏璧的故事曲折離奇,幾經反轉被秦始皇得到,製成傳國玉璽,命李斯用篆書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可惜的是此“傳國玉璽”經漢、魏、北周、隋、唐、一直傳到五代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被石敬瑭圍困自焚而死後,下落不明,至今沒有真正出現。

和氏璧來歷確實有些神奇。據傳春秋末期,楚國人汴和在荊山得到一塊寶玉。汴和滿懷赤誠地想獻給楚厲王,這個楚厲王不識貨而且無德,端詳半天,認為是矇騙的假貨,砍掉汴和的左腳作為懲罰。

後來這個厲王死了,他的兒子楚武王繼位,汴和又拄著柺杖去獻寶。楚武王找來玉工們鑑別,哪知這些玉工都是濫竽充數的玉匠不識貨,他們都認為是頑石而非寶玉,這個武王也是昏聵無德之人,又叫武士砍掉汴和右腳。

後來武王死了,文王繼位。汴和死心眼不改初衷,就在文王經過的路邊哭,一哭就是三晝夜,而且哭的很慘,甚至血淚都哭出來了。這個文王就動了惻隱之心,就派大臣去察看。就問他:“你為何長哭不止,是不是受到兩次懲罰感到冤枉?”

汴和就說:“我痛失雙腿沒什麼,傷心的是明明是寶玉被說成石頭,明明是忠誠的臣民被說成騙子。”於是又獻上璞玉。文王心軟受了汴和感動,就命人鑿開璞玉驗看,果然裡面是晶瑩剔透、毫無瑕疵的碩大美玉。汴和受到文王的善待,並且給美玉起名“和氏璧”。

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過。楚威王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就把和氏璧賜給昭陽。可是這塊和氏璧卻神秘失蹤,引起朝廷內外震驚,但終尋無果。幾十年過去,和氏璧卻在趙國出現,至於怎麼會出現趙國已成謎局。

因為這塊玉出名,秦國就假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藺相如大智大勇,識破秦國奸計,舌戰秦王,最終“完璧歸趙”。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中國,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和氏璧,就把和氏璧雕刻成傳國玉璽,就是國印。做了46天皇帝的秦二世胡亥在萬分無奈之下,把傳國玉璽交給了漢武帝劉邦,漢朝代代相傳。

據《漢書》和《後漢書》記載,傳國玉璽在西漢傳承200年,到王莽篡位時,向兩歲的皇帝劉嬰索要傳國玉璽。他的姑母皇后不甘心國印落入外人之手,一氣之下把玉璽摔在地上,摔壞一角。王莽登基後把壞的一角用黃金修補上。

東漢光武皇帝劉秀打敗王莽,奪回傳國玉璽。後來在改朝換代中,玉璽從曹操手中轉交漢獻帝,然後又交給曹丕,到公元589年,陳朝被隋朝所滅,玉璽到了隋煬帝手中。貞觀四年,攜帶玉璽外逃的隋煬帝孫子楊正道終於把玉璽交給了唐朝。

後來就像本文開篇說的那樣,玉璽經北周、隋、唐,一直五代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被石敬瑭圍困自焚後,玉璽下落不明。後來的皇帝雖然大都聲稱發現傳國玉璽證明自己受命於天,都是編造出來的騙人謊言。

1912年11月,馮玉祥發動兵變,把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命令警察總監張璧和鹿鍾麟等人尋找傳國玉璽,沒有結果。

傳國玉璽無論從文物角度還是皇權角度都是無價之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但願早一天迴歸國家,完璧歸華。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我相信一定會找到。


戈壁灘駝鈴


和氏璧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後經歷了秦、漢,再傳魏、晉,最後經歷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天下大亂,不知所終。

卞和獻玉

和氏璧的最早記載,可見於《韓非子》、《新序》等書,裡面記述著“卞和獻玉”的故事。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名相玉高手名叫卞和。有一天,卞和在楚國的荊山中發現了一塊特殊的石頭,經他仔細勘驗之後,他發現這是一塊很大的璞玉(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這下卞和可高興壞了,他急忙抱著這塊璞玉,去國都面見當時的國君楚厲王,奉以此寶。

厲王聽說有寶,便很高興地接見了他,並命令宮廷裡的玉工查驗。誰知玉工查驗之後,對厲王說這只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懲罰卞和,命人砍去了他的左腳。

幾年後,厲王逝世,武王繼位。卞和心有不甘,便再次捧著這塊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再次命玉工查驗,玉工仍就說這只是一塊石頭。作為懲罰,武王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腳。

武王逝世後,文王繼位。卞和抱著這塊璞玉在荊山上痛哭了三天三夜。

他並不是悲傷自己失去了雙腿,而是感嘆世間無人識得此寶。自己忠心獻寶,卻被當成了欺君小人。文王得知此事後,深受感動,為了辨識此玉真偽,他便命人剖開了此玉,果然是稀世珍寶。因為卞和,文王隨之也賜這塊玉名為“和氏璧”。

這就是和氏璧的出世。

寶玉歸秦

和氏璧出世後,自然便成了楚國的國寶。除了重要場合之外,從不肯輕易示人的。後來楚趙聯姻,和氏璧作為楚國的求婚禮物送給了戰國。

公元前283年,秦國向趙國提出,願以15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趙國知道其中有詐,便派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攜璧出使秦國。後來藺相如粉碎了秦國的陰謀,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李斯在上《諫逐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和”就是和氏璧。雖然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秦國何時擁有了和氏璧。但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和氏璧便落入了秦人之手。

歷代傳承

據《史記》記載,秦王政九年,皇帝以和氏璧為胚製造出了玉璽。後來劉邦滅秦,秦子嬰將御璽獻給了劉邦。兩漢以後,至東漢末年,天下紛爭,玉璽先後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後來傳至魏晉,再至南朝,最終大隋統一,傳入隋宮。

公元618年,隋朝滅亡。蕭後帶著皇孫政道,以及攜帶著傳國璽遠遁漠北突厥。

五代失落

唐朝建立後,初期是沒有國寶傳國玉璽和氏璧的。唐貞觀四年,大將軍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大勝而歸。不久後,前隋蕭後帶著和氏璧回歸中原,將玉璽獻給了李唐。

唐朝末期天下大亂,形成了五代十國的局勢。傳國玉璽也從唐王朝轉至後梁,最後轉至後唐末帝李從珂手中。

公元936年,後晉石敬瑭率兵攻陷洛陽,末帝李從珂將後宮嬪妃與宮中所用之物盡數焚燬,自此作為和氏璧的傳國玉璽也神秘失蹤了。

無法查找

宋、元、明、清時期,各地不斷有“傳國玉璽”湧現,但真真假假,無從分辨。或許裡面有一顆是真的,或許沒有。由於這種混淆視聽,再加上年代久遠,缺乏文獻資料考證。現在我們幾乎是無法找到真正的和氏璧了。它就像一個迷,永遠淹沒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